APP下载

谨防舆论之火“烧连营”(热点热评)

2018-04-09刘海明

环球时报 2018-04-09
关键词:导师舆论群体

刘海明

这几天,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自杀事件还没画上句号,南京大学“沈阳事件”的热度急剧上升,以至于在清明假期期间,北京、南京、上海的三所高校相继就此发表声明,回应网络舆论。昨天,北大出示了当年对沈阳的处分决定,并表示将推进反性骚扰的制度建设。武汉理工大学也通报称,停止涉事老师的研究生招生资格。

人们常说,正义可以迟到,但从不缺席。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只要它违背了正义,总有浮出水面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说,“沈阳事件”的涉事人遭遇舆论浪潮的批评,涉事高校的应急调查和处理,是正义链条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相信这些事件的真相会逐渐浮出水面,最终给受害人一个公正的说法,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我们也应注意到,在事实真相尚未全部浮出水面的情况下,网上一些不理性的声音似有扩大打击面的趋势,将批评的矛头从具体的个人转向大学教师这个庞大的群体,甚至给研究生导师全部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显然,借着这把火抨击涉事人所从事的行业,推定其同行具有某种整体性的“道德原罪”,已经不是剑走偏锋,而是在伤及无辜。

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存在的问题往往在大多数个体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我们不能由此反向推理,认定少数个体的行为或缺陷就是整个群体的特征或罪过。不无遗憾的是,从最近的网络舆论走势看,把上述两起孤立事件的导师问题扩大成群体性问题,对研究生导师甚至大学教师群体造成的精神压力在增大。很多大学教师无不感叹:自己勤勤恳恳认真教书,用心对待学生,结果却因为一两起舆论事件而被人怀疑。

“恨屋及乌”的误伤固然与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指责有关。但往深层次看,涉事高校如果处理危机事件不当,同样可能损害教师群体的声誉。在社交媒体普及的今天,无视舆论批评的“鸵鸟策略”已然失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打压举报者,只能让涉事单位更加被动,与保护自身名誉的初衷背道而驰,最终令整个教师群体埋单。

纵观近两年的网络舆论事件,“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现象并不少见。比方说,一个警察暴力执法,使整个警察队伍被贴上“坏”标签;一个官员出事,不少人认为所有当官的都这样。如此的“火烧连营”思维,既原始简单,又很粗暴,放到网络上煽动舆论更是不负责任的。

舆论事件是社会问题的放大镜,舆论关注是在聚焦问题,为改进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奠定基础。讨论舆论事件虽好,但参与讨论的网友需要做的是惩恶扬善,而不是拉仇恨,把孤立的事件扩大化,演绎成某个职业群体的问题。这样的矫枉过正,尤其应予避免。▲

(作者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导师舆论群体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导师的猫
中间群体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