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口服液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
2018-04-09樊静恒贺一新
李 丽,樊静恒,贺一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在广东地区多发于每年5~8月[1],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人肠道病毒血清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Cox A16)最为常见,以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疱疹为典型症状并伴有发热和消化道疾病等临床症状,严重时会引发无菌性脑膜炎和急性迟缓性麻痹等神经系统并发症[2]。但到目前为止,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并无特效药物,应用最为广泛的也只是针对患者病症进行对症治疗。该研究中利用双黄连口服液(仅适用于儿童)的清热解毒以及康复新液对于口腔溃疡的治疗功效观察两药联合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并观察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5月—7月治疗临床表现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普通病例诊断标准的手足口病普通患儿,患儿就诊时均伴随有发热,口腔黏膜,手、足、臀部散现疱疹、斑丘疹等症状,部分患儿表现为咳嗽,流涕的呼吸系统症状,还有部分患儿出现食欲缺乏,呕吐,大便干结的消化道症状。筛除持续高热患儿,病症发展迅速出现合并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休克、循环障碍等重症病例。最后符合试验标准纳入试验的患儿共96例。
1.2方法 将96例受试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1~7岁,平均3.7岁。两组均采用对症治疗,患儿发热≥38℃,口服退热药物,若出现合并细菌感染则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组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 (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51021834)涂抹于手、足、臀疱疹处,并含服 3~5 min 后吞咽,1~3 岁 5 ml/次,4~7 岁10 ml/次,同时加用双黄连口服液(仅适用于儿童),口服,1~3 岁,10 ml/次,4~7 岁 20 ml/次,3 次/d。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喷雾剂(江苏天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502)咽喉喷入,2 喷/次, 并且喷涂皮疹处,5 mg/喷,2 喷/次,2 h/次,喷涂2 d后,可根据疱疹结痂情况加减喷量,另外加用蒙脱石散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07)涂抹口腔患处,5~7 次/d。后期可根据患处结痂情况酌情减少用药次数。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期间,要注意一定程度的隔离以避免交叉感染,另外要做好口腔及皮肤的卫生护理。
1.3观察指标 患儿接受用药5 d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临床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手、足以及臀部疱疹开始恢复时间、两组患儿临床诊疗的有效率、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发展成重症患儿情况。
1.4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期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37℃,口腔溃疡愈合,正常饮食,手、足及臀部疱疹结痂并开始消退;有效:体温恢复正常,≤37℃,口腔溃疡部分愈合,基本不影响进食,手、足及臀部疱疹开始结痂;无效:体温不下降或升高,口腔溃疡及手、足、臀部疱疹不恢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96×1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处理,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比较 部分患儿出现白细胞降低症状,患儿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呈现阳性。两组患儿就诊前平均体温分别是治疗组(38.23±0.30) ℃和对照组(38.17±0.3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疗效比较
2.2.1两组临床总疗效 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后,对其临床总疗效进行对比(表1),两组患儿用药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痊愈率要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2.2.2临床症状恢复时间 两组药物在退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在治疗患儿口腔溃疡、皮疹时可明显缩短病症持续时间,在治疗患儿手足口病如咳嗽、大便干结、呕吐症状时疗效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可明显缩短病程。见表2、3。
2.2.3两组患儿发展为重症病例的情况 对照组有1例(2.08%)患儿出现呼吸急促,易惊,嗜睡症状,经检查血象及血糖发现其有轻度肺水肿征兆,采用利巴韦林及降颅压等常规对症治疗,连续接受治疗3 d后,病情好转恢复。
表2 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比较(x±s,d)
表3 两组患儿次要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比较(x±s,d)
2.3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1例患儿出现轻微腹泻的症状,继续接受治疗后腹泻症状消失。对照组有5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3例患儿因口腔部疼痛剧烈而拒绝蒙脱石散的涂抹。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及其隐性感染者为主要的传染源,其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3]。患儿感染手足口病病原后,一般会有3~5 d的潜伏期,一旦发病,往往起病较急,并伴随有发热、口腔溃疡、手,足及臀部出现皮疹的症状[4]。手足口病其本身有一定的自限性,普通病患在接受药物常规治疗后基本上可以达到痊愈,而有少数病患可能因为交叉感染等多种原因转为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重症病患,出现一些神经系统以及呼吸系统样症状,进而导致患儿死亡[5,6]。 到目前为止,对于手足口病尚无疫苗可进行防御[7]。临床治疗也无特效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一般采用解热,抗炎,抗病毒,补充维生素,涂抹药物促进皮疹和溃疡恢复的方法[8,9]。
该研究中,对于手足口病主症,发热患儿采用常规退热治疗,针对溃疡和皮疹则采用康复新液联合双黄连口服液(仅适用于儿童)。康复新液是一种从美洲大蠊干燥虫体内提取出的生物制剂,目前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皮肤的烧烫伤感染以及顽固性溃疡[10]。其可有效促进肉芽组织的再生,促进创面黏膜组织微循环,加速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11]。而双黄连口服液(仅适用于儿童)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药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针对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有很好的抑制作用[12]。所以当康复新液与双黄连口服液(仅适用于儿童)联合应用治疗患儿手、足、臀部的溃疡时,不仅可可从源头处灭活病毒,也可快速的消除病毒感染处的炎症损伤,此结果与表2溃疡和皮疹恢复时间迅速的临床结果相一致。而双黄连口服液(仅适用于儿童)是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有很好的解热及抗内毒素的作用,因此,它可有效减轻儿童发热症状,缩短发热病程。在中医诊疗中,手足口病属“瘟病”范畴,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内见脾胃湿热,内外邪相结,上行发于外,可见溃疡疱疹症状,金银花、黄芩、连翘属清热燥湿类,泻火解毒类药物,上行可清肺热,缓解咳嗽症状,下行可清脾胃热毒,解膀胱之热,由此可减轻手足口病患儿呕吐及大便干结等病症[13-15]。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目前西药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部分中药的应用对于临床病症起到了明显的改善的作用,但是对于中药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1]周红桃.广东省2009-2013年的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演变与临床特征[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1.
[2]史艳平,李丹.柴黄颗粒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65例[J].陕西中医,2011,32(3):283-283.
[3]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7):586-587.
[4]邓颖.康复新液与清热解毒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5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2):164.
[5]彭峰.清热解毒疏风祛湿法(抗毒合剂)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6]陈爱群.清热解毒利湿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J]. 中医中药,2014,12(11):276-277.
[7]吴海波,郭潮潭.手足口病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1):66-68.
[8]戴菁蕾,李晶.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1,17(1):12-14.
[9]李雄亮.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136-137.
[10] 邹金凯,傅得兴.康复新液的临床应用[J].首都医药,2008,4:29.
[11]吴红梅.上市品种“康复新液”的药学再评价[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12]黄照国,凌俊.双黄连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8):128-129.
[13]陈秀荣,黄春霞.清热利湿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 河北中医,2012,34(1):12-16.
[14]马宏君,孙磊.痰热清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180 例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2009,2(24):53-54.
[15]陈永宏,徐辉.注射用双黄连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