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气血法配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8-04-09白霞,郑毅,许鑫,陈虹
白 霞,郑 毅,许 鑫,陈 虹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属于常见周围神经性疾病,其病程缓慢,且易于复发,主要累及很大部分脊神经以及周围神经,甚至出现呼吸肌无力、死亡等[1]。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多采用以免疫调节为主的综合治疗,但仍有不少患者会遗留严重残疾,或呈慢性进行性复发过程[2]。近年来,针灸疗法逐渐成为治疗本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不仅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毒副作用小,而且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3]。本研究观察了激荡气血法配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9月我院诊治的94例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均符合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诊断标准[4]: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特别是远端腱反射;进行性、对称性上肢和/或下肢肌无力≥2个月;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至少出现2根运动神经传导速度<70%正常值;呈现出袜套样、手套样感觉过敏或感觉障碍,神经干压痛;脑脊液发生蛋白分离现象。所有患者或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近期有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者;存在风湿疾病、外伤和应激反应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8~61(29.56±5.28)岁;病程3~18(9.13±2.67)个月;病情严重程度1级7例,2级17例,3级15例,4级8例。研究组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7~63(30.08±5.67)岁;病程3~17(8.64±2.38)个月;病情严重程度1级8例,2级16例,3级17例,4级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神经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上海莱士血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F20023011,规格:2.5 g/支)每天0.4 g/(kg·d)静脉注射,持续注射5 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激荡气血法治疗,选用0.30 mm×40 mm的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常规消毒穴位,按照十二经流注顺序依次进行快速捻转点刺十二井穴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直刺0.1~0.2寸,不留针,行10 s捻转手法后出针,每天1次,以1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5 d、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依据相关文献评价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5]。显效:四肢肌力恢复正常或提高≥2级,临床体征基本消失,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好转:四肢肌力开始逐渐恢复或提高≥1级,临床体征部分好转,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无效:四肢肌力无恢复或加重,临床体征无改善,生活能力严重受损。总有效=显效+有效。②肢体功能Hughes评分:记录2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Hughes评分[6],具体如下:6分为死亡;5分为需要辅助通气治疗;4分为只能躺在座椅或床上做一定的活动;3分为借助助行器或拐杖支撑行走5 m远;2分为能独立行走5 m远;1分为具有轻微症状或体征;0分为正常。③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集2组治疗前后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血样进行抗凝,以3 000 r/min速度离心分离10 min,收集上层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2和IL-18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严格依据试剂盒上的说明书进行检测操作。
2 结 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2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Hughes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肢体功能Hugh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肢体功能Hughe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Hughes评分比较分)
2.3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IL-10、IL-12和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IL-10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IL-12和IL-1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12和IL-1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3 讨 论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目前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主要是由于感染或其他不明原因而引起的机体免疫系统损坏周围神经免疫的耐受性,T细胞被激活,作为自身免疫应答细胞,致使大量的促炎因子被释放出来,从而诱导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炎症损伤[7]。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促炎因子以及抑炎因子表达水平的失衡,包括Th1细胞因子IL-12和IL-18的表达明显增强,而Th2细胞因子IL-10则表达降低[8]。IL-10是一种保护性免疫抑制因子,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和Th1细胞合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IL-2等炎症因子,还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并使其分化为抗体生成细胞,有助于修复脱失髓鞘[9]。IL-12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能增加合成TNF-α、IFN-γ和IL-2等炎症因子,从而促使神经脱髓鞘、脑屏障破坏以及轴索变性[10]。IL-18属于一种多效性前炎症因子,在Th1细胞因子的活化增强过程中与IL-12有协同作用,且诱生IFN-γ能力比IL-12强,还能使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升高[11]。本研究所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弥漫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机制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通过免疫球蛋白中和/或封闭巨噬细胞膜上Fc段受体,阻断抗原刺激和自身免疫反应,起到防止周围神经细胞病理性变化作用;能使补体系统激活,促进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有利于修复神经髓鞘;能中和循环致病性抗体,同时竞争性地参与自身抗体和靶组织结合过程,发挥保护作用;通过对NK细胞或T细胞的抑制,从而使病理性免疫反应降低[12]。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属“痿证”范畴,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曾记载:“痿厥,四肢不用”,说明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诸病源候论·身体手足不随候》曰:“手足不遂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同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指出本病根本病机为五脏虚损,体现为筋脉肌肉耗损[13]。痿证病程较长,虚实夹杂,病机是湿热浸淫肌肉筋脉,易造成气血不畅,气机阻遏,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渐成肢体弛缓、痿软,日久则肌肉萎缩枯瘦,引发痿证,故在临床治疗中应以振奋气机、舒筋活络、调通气血为主要治疗原则[14]。本研究所用激荡气血法为十二经井穴通经接气法,十二井穴中少商泻热醒神、宣肺利咽;商阳清泻阳明、开窍醒神、宣肺利咽;厉兑通经活络、清热和胃、开窍醒神;隐白扶脾温脾、调血统血、清心宁神、温阳回厥;少冲生发心气、醒神开窍、清热熄风;少泽开窍泻热、利咽通乳;至阴上清头目、下调胞产;涌泉泻热、开窍、降逆;中冲清热、开窍、利喉舌;关冲活血通络、泻热开窍、清利喉舌;足窍阴沟通内外经脉气血;大敦调理肝肾、熄风开窍;通过针刺十二井穴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以振奋周身气机,改善全身气血运行,使大经脉的阴阳气血能够正常交接,从而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肢体功能Hughe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IL-12和IL-1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激荡气血法配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可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肢体功能Hughes评分,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高修明,项洁.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康复治疗进展[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7):555-558
[2]郭振委,孙永安,陶爱华,等. 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60-61
[3]李旗,张祥杰,宋思奇,等. 针刺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选穴规律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14,42(2):39-41
[4]Berg BVD,Walgaard C,Drenthen J,et al. Guillain-Barre syndrome:pathogenesi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J]. Nat Rev Neurol,2014,10(8):469-482
[5]陈桃,郭渠莲,杨义玲,等.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 重庆医学,2013,12(17):1960-1961
[6]饶雪梅,麦朗君,李丽华. 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2012,41(17):1739-1741
[7]Kishore CK,Vijayabhaskar J,Vardhan RV,et al. Management of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with plasmapheresis or immunoglobulin: our experience from a tertiary care institute in South India[J]. Ren Fail,2014,36(5):732-736
[8]Ziganshin RH,Ivanova OM,Lomakin YA,et al.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emyelinating form of 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Proteo-peptidomic and immunological profiling of physiological fluids[J]. Mol Cell Proteomics,2016,15(7):2366-2378
[9]刘政博,孙伟,周勇,等. 白介素家族在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简[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3):319-323
[10] 王刚,刘力婕,郝光.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激素治疗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清IL-12、IL-18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0):1227-1228
[11] 赵丽丽,丁显春,陈慧.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8):133-135
[12] Wong PH,White KM. Impact of immunoglobulin therapy in pediatric disease: a review of immune mechanisms[J].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2016,51(3):303-314
[13] 杨艳,伊丽娥,侯玉涛.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J]. 中西医结合研究,2015,7(3):162-164
[14] 喻杉,杨仕年,郑敏.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7例总结[J]. 湖南中医杂志,2014,30(2):29-30
[15] 巫小凤. 大接经法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例临床报告[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6):48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