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民国始
2018-04-08杨津涛
杨津涛
古代中国,龙虽然与皇权的联系较多,但帝制时代民间百姓对龙的祭祀,却并没有以之为“共同祖先”的意思。在民俗中,龙往往代表着一种负有具体职务的神祇,甚至以兴风作浪的“恶神”的形象出现,而被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所斩杀。
经元、明、清三代帝王强化后,龙成为皇室的象征。晚清时,出于外交需要设计了黄龙旗,龙进一步成为清朝的标志。至于龙变为所有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成为“龙的传人”,则是民国之后的“发明”。
闻一多先生是“龙图腾”这一概念最重要的发明者。在《伏羲考》中,闻一多说: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具体来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闻一多希望“通过解读古代神话,让民众知道他们有共同的来源,以激发他们的民族意识”,以救亡图存。所以,闻一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
不过,即便是“龙图腾”的发明者闻一多,也对自己的这一发明的现实功效,是否一定良好,缺乏自信。所以,他又非常纠结地写道:“龙凤”在帝制时代,已成为“帝德”与“天威”的标记,“一姓的尊荣,便天然地决定了百姓的苦难”,“龙凤”二字不禁令人“触目惊心”,所以,“要不然,万一非要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不可,那就还是狮子罢,我说还是那能够怒吼的狮子罢,如果它不再太贪睡的话。”
闻一多作为“龙图腾”的发明者都如此游移不定,抗战时的中国民间,是否形成了“龙的传人”的共识,也就可想而知了。
1978年,侯德健创作歌曲《龙的传人》,“龙图腾”终于如决堤之水,被所有中国人所接受。这首歌被收入各種歌曲集,如1981年中国广播电视台编的《台湾歌曲选——校园歌曲台湾民歌》,1982年四川广播电台编的《广播歌曲集》,1982年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编的《田园新歌》等等。1988年,侯德健获邀在春晚上演唱了《龙的传人》,更是红遍大江南北。有学者认为:这首歌迎合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心情,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由于侯德健的身份是出走大陆的台湾歌手,因此“龙的传人”这个词在最初具有一定统战含义,常被用来指称两岸中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如1985年《望长城内外——爱国主义随笔》一书中,说从台湾驾机回大陆的黄植诚、李大维等是“龙的传人纷纷回到了龙的故乡”。后来这个词在各个场合,都成为中国人的代称。
简言之,作为皇权象征的龙,古已有之;作为民族图腾的龙,则是近代救亡图存目的下的重新发明。
(摘自“腾讯·短史记” 图/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