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存量时代的审美与需求
2018-04-08郑焕钊
郑焕钊
电影《红海行动》海报
2017年夏天至2018年开春,《战狼2》《二十二》《嘉年华》《無问西东》《前任3》《芳华》《红海行动》等不同类型电影引发观众的热议,在极大拉升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的同时,也收获了广泛的观影口碑。电影作为社会文化议题的一种中心媒介地位凸显了出来,因此有学者将之视为“中国电影重新回归社会文化中心”的表现。
从中国电影产业面临从增量向存量转变的历史拐点来看,此种“回归”,不仅意味着中国电影在基础设施的布局基本完成之后,电影存量市场因为优质电影释放出票房潜力,同时,这些备受热议的电影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一种新的现实主义创作的趋向,也为未来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
这些备受热议的电影类型多样,既有主流动作大片,也有爱情片,还有纪录片和艺术片。尽管类型不一,不同程度地触及当下国人的生活现实和情感世界,是这些电影所共有的最鲜明的特征。
《战狼2》激发了大国崛起的民族自豪感,《前任3》则准确地把握了年轻男女的情感世界。尽管情感大小有别,但它们都能触及普通观众的心理世界,捕捉住当下人们的内心特征。
纪录片《二十二》把镜头对准那些逐渐消逝的人物与记忆,勾连历史与现实,《嘉年华》则直接叩问现实人性的罪与恶,两部电影都以其强烈的反思性触动人心,引发思考。
《无问西东》的热议无不围绕电影中四个时代的人物无畏地面对真实的内心并作出选择,这种赓续不断的精神信念为人们提供了撼动人心的力量;《芳华》则在冯氏充满暧昧的青春表达中,引发人们对自己青春芳华的抒怀与感念。
或历史或现实,或记忆或当下,或集体或个人,或反思或信念,这些电影呈现了当下中国多维度的社会现实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当下多重脉络交织的历史时空中,再现和表达了现实所具有的复杂内涵和情感深度。
如纪录片《二十二》就具有极强的艺术伦理的反思精神。它以一种极其克制的方式,力图不加预设地、真实地呈现“慰安妇”中国受害者的当下生活,从而祛除人们对她们的误解,还原她们生命的尊严。
不同于韩国同类型电影《熔炉》对幼女性侵施受双方强弱地位权力关系的表达方式,《嘉年华》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深刻地再现了由于社会观念的落后与偏执,所带来的家庭和社会对受害者的再次施害。电影表达了主创者基于对现实的真切观察而进行的反思。
为真实还原现实,这些电影无论成本高低,都力图制作精良。不用说《战狼2》开篇水下镜头拍摄的极高完成度,就是《无问西东》的主创们为了重新营造不同时期的历史氛围和细节真实,不仅在前期筹备阶段翻阅了百余万字的历史文献和十余万张历史参考图片影像,而且奔赴全国各地为电影取景,极致地钻研了每一镜头和场景
2017年以来,中国电影重回社会文化中心,从根本上说是源自其现实主义的品格。其社会效应源自这些电影契合时代社会心理,敢于表达社会现实的勇气,以及真实再现现实的精心制作。正是以上成就回答了中国电影观众的真正需要,其意义在于纠正了此前中国电影产业在创作上的误区,为存量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知道,近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
第一,随着中国电影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和完善,中国电影银幕数量已经接近5万块。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每年几乎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显示了需求释放之后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一方面,随着三四五线城市的年轻观众——“小镇青年”——作为主要观众的崛起,中国电影票房获得了较大的增长,改变了以往由一二线城市主导的电影票房格局,中国电影观众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电影表达内容和审美形态的丰富。
但另一方面,增长起来的观影需求,却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显乏力。
第二,互联网的兴起,及其与电影产业的融合,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格局。
在互联网所推动的粉丝经济的影响下,电影主创对年轻观众文化消费的“网感”理解得过于片面和狭隘。为追求流量变现,电影制作者过度追逐网络热门小说改编,不顾艺术表演片面堆集流量“鲜肉”和“花旦”,罔顾电影的故事、演技的打磨和技术的制作,将大IP+大卡司+大资本的运作模式视为通用公式。尤其是过度凸显大数据和网络营销的作用,以市场上一些取得票房成功的作品为模板,大规模跟风复制,迎合部分年轻网络受众的需求,导致一些中国电影走向虚幻和浅薄的误区。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网络口碑的传播效应极大地影响了电影票房收入。电影的社会话题日益丰富,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乱象,诸如被资本裹挟的网络传播中充斥着水军的虚假“捧”“杀”,新媒体网络影评的公正性受到挑战,电影评价体系遭遇前所未有的公正性危机。
此外,电影也被一些人视为金融工具,为追求高票房所带来的融资上市效益,票房造假、通过各种票补手段推动票房增长,实际上也吹起了中国电影的泡沫,掩盖了电影产业的真实需求。
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增长的暂时放缓,正是对上述问题和危机的一次揭示。随着网络IP热的退潮以及粉丝电影的遇冷,2017年的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反思阶段。无论政府还是业界,都不得不去思考,在无法再依靠电影市场的增量来扩大票房之后,如何让中国观众真正爱上中国电影,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战狼2》的出现,其意义在于“测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那么,《二十二》《嘉年华》《无问西东》《芳华》《前任3》等电影,则以其丰富的类型,以及票房与口碑的双赢回答了观众喜爱什么样的中国电影的问题。它们以其鲜明的新现实主义品格,共同回答了存量时代中国电影所应该走的路径,并以其实绩显示了中国电影所可能具有的广度和深度。
毋庸讳言,这些电影并非没有瑕疵。在现实题材与电影类型的融合、中国故事与中国价值的传播方面,我们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2017年以来中国电影所带来的类型丰富的现实主义创作新趋向,其积极意义在于为我们呈现了中国观众在存量时代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