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
——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为例
2018-04-08李娜
李 娜
(湖北商贸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2013 年起,为缓解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高等学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促进高等教育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
目前,应用型高校的设计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包括《设计概论》、《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又有《工业设计史》、《服装设计史》、《中外建筑史》、《平面设计史》等课程,这些设计理论课程犹如专业课程的“点缀”,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成果不明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弱等问题。如环境设计方向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工艺美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品鉴未尝不可,但其能否对环境学生专业素质有提高,则令人质疑。
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为例,该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工艺美术特点,并对历史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欣赏。传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授课模式往往容易形成老师填鸭式灌输,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去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为解决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调整:
1.转变对设计理论课程的认识
设计类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一直很严重,在应用型高校又表现的更为明显。为此,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如日本的三宅一生、喜多俊之,香港的靳埭强、陈幼坚等。他们作品中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会让学生明白设计师自身的理论素养与文化涵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坚信学习理论课程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扩充设计理论课程内容
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为例,该课程学时安排一般院校本科是32 学时,专科只有24 学时,在这个时间段里想要完整地介绍整本教材内容十分困难,所以授课内容必须有侧重点。通过对一个小的知识点扩散到更多的内容,使学生更能清晰明了地对某一个时代有整体认识,并能从今天的设计实践出发去看待古代工艺生产与制作。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确定研究专题,利用课外时间去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工艺,如大量杰出的民间工艺:潮阳剪纸、天门蓝印花布、潍坊风筝等,并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做调查汇报。在整理这些作品资料的同时,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科研能力。这种实践练习将更能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好设计理论课程。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设计理论课,对学生步入高年级后设计实践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除了学习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中古代工艺的造型、装饰、时代风格,更应该思考如何让传统元素具有时代新特征,寻找适合的主题,应用于包装、海报等再设计之中;环境设计专业可以针对《中外建筑史》课程中,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思维方法、建筑形式进行再设计运用于现代的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中;产品设计专业可以从《工业设计史》课程中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材料的更新,产品造型与装饰上的变化,并寻找出用于现代产品设计的创作灵感。总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转换授课内容,并最终指导学生将课程中所学应用于他们的设计实践中。
4.建立设计工作室
20 世纪初世界第一所设计院校包豪斯,其基础课程的安排、理论课程的比例、强调学生在工厂中动手工作的指导思想、设计学院与企业的密切关联等都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下,应用型高校的转型正是通过工作室这一途径,运用“案例教学”、“项目实战”等实践教学方式,实行以工作室为单位,集体创意完成项目创意和设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实践,让学生真正从中得到对现代设计有启发、有帮助的作用,需要教育工作者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摸索出一条更适应现代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并最终培养出更多能力高、素质强的创意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