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申世”资源优势
2018-04-08蒲登兴郭建强
蒲登兴,郭建强
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申世”资源优势
蒲登兴,郭建强
(四川省地矿局四○二地质队,成都 611743)
通过对“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野外考察,以及地质特征、地质遗产类型、地质遗迹资源的综合研究,其“申世”具有五大优势:①完整而系统的镁质和钙质喀斯特地貌景观共存,独特而珍稀;②米仓山穹隆体之上分布的书斜式单斜山,是四川盆地周缘最典型地区,堪称中国最美单斜山;③光雾山循形花岗岩是古大陆形成与改造的记录,倍受国际地学界的瞩目,与之相配潭瀑景观,则举世罕见;④古老基底和完整的盖层序列,犹如一部巨厚的地球史书;⑤公园为几大地质构造节点,是C型(中国型)俯冲造山带理论的发祥地。其地质遗产具有国际地质意义,能提升公众对我们居住的这个不断变化星球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地质遗迹;资源优势;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诺水河
拟申报的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占地面积为1 818km2。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北部,北与陕西省汉中交界。园区距成都390km,距重庆370km,距汉中72km,省道南北贯通园区,汉中、广元、万源、达州、南充均有公路可达园区。
公园位于川陕南北分界的米仓山,其主峰为光雾山海拔2 507m,四周奇峰挺立,峡谷幽深狭窄,相对高差北部大于1 000m;南部600~800m。气候处于中国南北分界带,总体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区内热量低,湿度大,雨水较多,具常年多雾的特点。生物丰富,多样性明显,植被覆盖率达97%以上,其中森林覆盖率66.5%。植被多为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山地暗针叶相间植被类型,具有垂直分带明显,植物区域组成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是我国最重要的红叶观赏区。
公园内米仓古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存着许多重要历史文化景观,成为了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1 公园的地质背景
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扬子地块和华北板块结合部的秦岭造山带南缘。公园构造主要为米仓山穹隆构造。核部由结晶基底太古界-下元古界—后河岩群和褶皱基底中元古界—火地垭岩群,以及晋宁-澄江期侵入杂岩组成,为公园最古老的基底,亦是扬子板块古老基底。之上为扬子地块沉积盖层,由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组成,除缺失泥盆-石炭系外,发育完整。为一套倾斜的单斜构造,层序清楚,化石丰富。
后河岩群为一套成层无序的变质杂岩。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细粒黑云斜长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等,厚大于1 900m。火地垭岩群一套绿片岩相的浅变质岩。下部为麻窝子组:以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中部主要为透闪石白云大理岩夹硅质岩,上部为绢云石英千枚岩、绢云母千枚岩等,厚约2 183m;上部称上两组:主要为灰-深灰色细粒黑云石英片岩、含石榴黑云石英千枚状片岩等。厚约3 000m。与下伏后河岩群为不整合接触。
沉积盖层最老地层为新元古界震旦系上统的观音崖组砂砾岩、砂岩和泥岩,围绕米仓山穹隆体呈环带状分布,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之上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厚739~935m。
古生界:寒武系为页岩、粉砂岩、砂岩、石英燧石砂砾岩、鲕粒灰岩、白云岩等。厚751~1 109m。与下伏灯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奥陶系主要为龟裂纹灰岩、泥质网纹状灰岩,以及页岩、粉砂岩等,厚25~42m。志留系主要为页岩、粉砂质页岩夹含放射虫硅质岩、石英砂岩、钙质泥岩等,厚479m。二叠系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硅质页岩为主,厚277~632m。与下伏志留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生界:三叠系岩性为灰色、青灰色灰岩、灰-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砂岩及页岩等,厚1 694~2 577m,与下伏层呈整合接触。侏罗系岩性为杂色砂岩、泥岩等。总厚3 516~4 005m。在沙溪庙组产董氏蜀兽等脊椎动物化石。白垩系为粉砂质泥岩、紫灰色细粒砂岩。厚285~597m。
新生界:新近系岩性为褐黄色砾岩,厚4~12m。与下伏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第四系零星分布,主要为中更新统冰碛层,厚数米至数十米。
晋宁-澄江期侵入杂岩:晋宁期侵入岩为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辉石闪长岩、橄榄辉长岩、辉石橄榄岩,形成年龄为870Ma~1 317Ma。澄江期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有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苏长岩、角闪辉长岩、角闪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斑岩和钾长花岗岩,形成年龄在705.2Ma~776Ma之间。
2 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
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多样、数量丰富、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有地貌景观大类(包括构造地貌类、水体地貌类)、基础地质景观大类(包括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产地等)及地质灾害景观大类等3大类7类15亚类24种126处地质遗迹景观(表1)。
公园系统完整展示了扬子地块上扬子地区沉积构造演化序列、喀斯特地貌、滩瀑潭水体景观、宏伟壮观的书斜式单斜山等自然景观,是研究四川盆地,乃至整个扬子地块的演化史的重要场所,是中国南北喀斯特地貌的分界线。
3 地质遗迹资源优势分析
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有着单一、统一的地理区域,依照统一的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概念对区域内具有国际地质意义的地点和景观进行管理。利用与该区域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所有其他方面有关联的地质遗产,提高公众对居住的这个不断变化的星球上的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认识和理解。由此可见,是否具有国际地质意义的地质遗产,是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关键所在。根据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和特征,以及多次的野外考察,进行了初步的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展开优势分析如下:
3.1 完整而系统的镁质和钙质喀斯特地貌景观共存,彰显其独特而珍稀
公园碳酸盐岩发育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及三叠系,分布面积约876km2,厚达3 000m,是喀斯特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公园内喀斯特地貌景观,由震旦、寒武系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发育而成的镁质喀斯特地貌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石灰岩发育而成的钙质喀斯特地貌,构成一个完整喀斯特景观系统。由于公园内可溶岩与不可溶岩、强可溶性岩与弱可溶性岩的相间发育,且加里东构造运动以来主要表现为地壳的频繁升降运动,因而造就了类型丰富、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
照片1 贾郭山峰丛
照片2 空山天盆
镁质喀斯特地貌,发育在米仓山穹状杂岩体边缘,因白云岩层向穹状体外倾斜,形成举世罕见的单斜山景观,靠近穹隆处,断裂裂隙发育,常成绝壁陡崖或城墙岩,并发育垂向节理,经溶蚀风化作用,呈为岭脊型金字塔峰丛和峡谷分布。如贾郭山峰丛、燕子岭峰丛、焦家河峡谷、韩溪河谷等。
所谓岭脊型峰丛,是指倾斜的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形成的单斜山,山身为陡崖或城墙岩状,因发育垂向节理,沿节理易发生溶蚀和崩塌,使节理之间岩层逐渐形成金字塔型峰丛景观,在地表上常位于山脊高耸入云,故称岭脊型峰丛。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典型写照,如公园贾郭山峰丛(照片1),延长达10km,有11座峰丛景观构成,极为壮观震憾。
钙质喀斯特地貌,发育在米仓山穹状杂岩体外围,远离穹状体,地层产状逐渐变缓,以至水平,在石灰岩分布区,发育坡立谷、峡谷、洞穴及洞内钙华景观,如空山天盆(照片2)、丽江峡谷、万字格石林、诺水河洞穴群和洞穴钙华景观。
诺水河洞穴群分布于面积约96km2区域,发育洞穴128个,分布密度高达1.33个/km2,是国内外分布密度最大的洞穴群之一。典型洞穴有中峰洞、龙湖洞、楼房洞、狮子洞、宋家洞等,洞穴中更是分布有世界级钙华景观,如:
中峰洞:发育于上寒武统及奥陶系中,由36支洞共同构成规模宏大的3层迷宫式地下洞穴系统,是公园洞穴群中最大的洞穴,有世界排名18位曙光洞厅,面积达30 000m2;
龙湖洞——发育亿万鹅管,单片面积达800m2(照片3),世所罕见;
楼房洞——雄川瀑布,属钙华瀑布,宽23.7m,高3.5m(照片4),成为诺水河景区的标志性景观;
宋家洞——发育密度和单片面积最大的石盾群;
穿花洞——有着最具特色的石旗群。
照片3 亿万鹅管
照片4 雄川瀑布
公园喀斯特系统,兼有南方管道—暗河式喀斯特和北方干谷—溶隙型喀斯特景观的特征,是中国南北喀斯特界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同时公园内完整的喀斯特动力学系统,是世界喀斯特动力学研究的典范地区,对探讨同一气候条件下,不同时代地层、不同岩性、不同构造位置所形成的喀斯特景观类型有重要意义。
3.2 米仓山穹隆体上分布的书斜式单斜山,是四川盆地周缘最典型地区,堪称中国最美单斜山
单斜山是盆地周边山地最常见的构造地貌景观,靠近山地,地层掀斜,向盆地中心趋于水平,故而在山地处形成规模宏大的单斜山。犹如一本本巨厚的地球史书呈多米诺骨牌,盆地中心区域则形成桌状山。呈近东西向展布的米仓山系列单斜山中,又叠加融入喀斯特地貌和植被季相景观,组合成更加复杂的地貌类型,堪称中国最美单斜山。如香炉山、燕子岩、九龙山等。从而有别于剑门关一带的砂砾岩、砂岩构成的单斜山。
此种地貌景观常因山前的陡崖和金字塔型峰丛壮观吸引,而被人们忽略其背面的坡面景观,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单斜山景观由一侧为延长很远的坡面景观和另一侧陡崖、峰丛、石柱等景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观赏,均具有极高的美学和观赏价值。
3.3 光雾山循形花岗岩是古大陆形成与改造的记录,与之相配潭瀑景观,举世罕见
公园循形花岗岩分布于米仓山穹状杂岩体中,是构成杂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侵入后河岩群和火地桠岩群中,主体为晋宁-澄江期。晋宁期侵入岩由石英闪长岩、辉石闪长岩、橄榄辉长岩、辉石橄榄岩构成,形成年龄为1 317Ma~870Ma。澄江期花岗岩主要由角闪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等组成,属典型大陆系列花岗岩,形成年龄在776Ma~705.2Ma。是Rodinia超大陆全球性地质事件的响应,是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大陆花岗岩动力学,以及古大陆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地区。
分布于公园坪河镇一带以钛铁霞辉岩、霓霞岩、磷霞岩、霞石正长岩和碱性正长岩构成一个完整的碱性环状杂岩体,具有典型的肯尼迪演化趋势。在地壳中分布稀少,产出环境独特的岩体。碱性环状杂岩体是过碱性的超基性侵入岩,为典型幔源成因,属上地幔低度熔融产生富含CO2的霞石质碱性岩浆,经深部分异及地壳混染作用后,以断裂扩张方式多次被动上侵于23~33km处就位,冷凝形成。形成时代7.8~7亿年。是Rodinia超级大陆地幔柱裂解的产物,是扬子地块周缘新元古代大陆裂解事件岩浆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古大陆地壳生长和大陆动力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公园出露的新元古界花岗岩无疑成为Rodinia超级大陆重建以及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事件中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窗口。尤其是碱性岩具有深源特性,被誉为探索地球壳幔层的超深钻或“岩石探针”,是解剖大陆动力学钥匙。为此,倍受国际地学界的瞩目。
米仓山主峰,由黑云母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构成。这些花岗岩发育垂直节理和水平节理,形成偱形地貌。流水经过节理发育区常形成阶梯状叠坎或瀑布,尤以近东西向展布的珍珠沟内十八月潭景观最具代表性。十八月潭景观,是由滩-瀑-潭组成的十八个景观组合体,滩急流,瀑飞花,潭清澈,两岸红叶漫舞。四季景色不一:春层林叠翠,夏杜鹃漫山,秋万山红遍,冬万树梨花。是高山河谷水动学的天然实验室,具有国际对比和研究意义。
3.4 古老基底和完整盖层序列和化石组合,犹如一部巨厚的地球史书
33亿年的后河岩群及中元界火地桠岩群,构成了扬子陆块的古老基底。晋宁运动,使中元界火地桠岩群全面褶皱成山,公园内杨坝观音崖组与火地桠岩群不整合界面,就是佐证。晋宁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直到澄江早期,扬子陆块开始裂解,发育大规模的苏雄组裂谷型火山岩和澄江期的花岗岩。彭家坝灯影组与澄江期花岗的不整合面,就是澄江造山运动,标志着扬子陆块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之后,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壳稳定,以发生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海陆变化。古生界至中生界,古生物化石发育,演化完整。
公园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地质演化史从33亿年至第四纪,跨度之长,且连续完整,在世界上实属罕见。公园还是“蜀兽目”动物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是研究扬子陆块和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的典型地区,在地学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3.5 公园为几大地质构造节点,是C型(中国型)俯冲带造山带理论的发祥地
公园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与大巴山构造带,及秦岭造山带交汇的交汇节点上,受四个方向挤压应力作用,各种构造形迹保存完整,如米仓山穹状构造、C型俯冲带等,系统而典型,科研程度高,是研究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之间的盆山耦合大陆动力学最典型的区域,为世界瞩目,也是我国地质学者建立C型(中国型)俯冲带造山带理论的发祥地。
C型俯冲带,是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ubduction之简称。自1984年首次提出,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C型俯冲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老褶皱山系与内陆盆地边缘坳陷之间;C型俯冲带早期为正断层,后期转化为逆断层,成为盆地坳陷边缘主动向山系潜滑的俯冲断层;C型俯冲带有着良好的成油条件,在逆冲带形成早期往往发育着较厚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后期形成前渊盆地,在中、新生代可形成良好的湖相成油环境。C型俯冲的提出,丰富、完善了板块学说关于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的模式,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大陆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4 结语
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与教科文组织旗下的世界遗产地和生物圈保护区,构成了一个推崇遗产的有机整体。这既保护了世界文化、生物和地质多样性,又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地旨在推动具有突出普世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址保护,而生物圈保护区更注重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协调管理。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是给予重要地质遗迹国际认可,并通过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来促进人们认识保护地质多样性的重要性。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有明确的边界,范围达1 818km2,地质遗产多样,优势明显,具有极高的国际地质意义,生态环境良好,米仓古道文化深蕴,符合世界地质公园条件。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就是要把重要地质遗迹得到国际认可,通过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促进公园地质多样性的更好保护。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的“申世”工作正在有序推进。2017年7月8日到13日,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还将接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部指派捷克专家玛蒂娜·帕斯科娃(Martina Paskova)和日本专家古泽加奈(Kana Furusawa)实地评估评,迎接考验!
文中引用的照片,来自巴中市人民政府编写的《中国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申请书》,在此表示感谢!
[1] 郭建强.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的价值与意义[J],四川地质学报,2016,36(1):170-172.
[2] 四川省地质局,1:20万镇巴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R],1970.
[3] 四川省地质局,1:20万南江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R],1970.
[4]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七三一部队,1:20万镇巴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1977.
[5]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七三一部队,1:20万南江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1977.
[6] 郝杰,翟明国.罗迪尼亚超大陆与晋宁运动和震旦系[J].地质科学,2004.39(1) : 139-152.
[7] 魏显贵,杜思清,何政伟,等.米仓山地区构造演化[J].矿物岩石,1997(S1):110-116.
[8] 魏显贵,杜思清,等.米仓山推覆构造的结构样式及演化特征[J].矿物岩石,1997(S1):117-125.
[9] 孙东.米仓山构造带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1.
[10] 孙东,刘树根,等.米仓山构造转换带特征及转换模式[J].地质科学,2011(03):620-637.
[11] 郭璟.四川盆地西北部米仓山地区构造特征分析[D].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浙江大学,2010.
[12] 孙树林.米仓山及其南缘薄皮构造初步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1994(01):53-57.
[13] 邹光富,郑荣才,梁西文,高红灿.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沉积构造演化[C].中国地质学会全国构造会议,2008.
[14] 张茜米.仓山隆升时代的沉积学制约[D].西北大学,2010:12-19.
[15] 罗志立.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16] 罗志立,赵冠军,赵锡奎,等.C-型俯冲带特征及中国中西部陆内造山模式讨论[J].西北油气勘探,1997,9(4).
[17] 杨暹和,何廷贵.四川南江地区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小壳化石新属种[C].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十三辑)1984.
[18] 何原相,杨暹和.四川南江早寒武世早期的腔肠动物化石[C].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86(00).
[19] 唐治路.四川盆地南江发现三列齿兽化石[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0(03):82.
[20] 陶洪祥,等.扬子板块北缘构造演化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21] 郭正吾,邓康龄,韩永辉,等.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22] 肖成安,魏国齐等.扬子地块与南秦岭造山带的盆山系统与构造耦合[J].岩石学报,2011,27(3):601-611.
[23] 谢志良,刘树根,等.米仓山与龙门山结合部构造分带性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12,32(4):385-388.
[24] 李庭柱,张仪娴,米仓山区“后河群”的时代及岩石特征[J].地层学杂志,1995,19(2):149-155.
[25] 郭声波.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J].四川文物,2012(6):79-86.
[26] 李景明,刘树根,李本亮,罗志立,黄君权,李智武等,中国西部C-型前陆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聚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7] 刘树根,李智武,刘顺,等.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8] 曾佐勋,赖旭龙,等.陕甘川邻接区复合造山带与成矿[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9] 郭建强,杨俊义,等.剑门地貌特征、成因及与丹霞地貌之比较[J].四川地质学报.2006,26(4):228-233.
[30] 何大伦,刘登忠,邓明森,周游.四川米仓山地区扬子地台结晶基底的时代归属[J].四川地质学报,1995(3):176-183.
[31] 罗志立,刘树根,等.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和发展[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1):11-17+5.
Resource Superiorityof the Guangwushan-Nuoshuihe National Geopark for Applying for World Heritage
PU Deng-xing GUO Jian-qiang
(No. 402 Geological Team, Sichu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engdu 611743)
Comprehensive study of geological features, geoheritage resources and their type indicates that the Guangwushan-Nuoshuihe National Geopark is characterized by five superiorities such as 1)association of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unique, rare and precious mafic and calc karst landscape, 2) book skew monoclinic mountain developed in the Micang M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outer edge of the Sichuan basin, 3)very rare granite landform with tam waterfalls landscape, 4) old basement and complete cover sequence; 5) birthplace of C-type subduction and orogeny theory. These are of great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geoheritage; resource superiority; world geopark; Guangwushan-Nuoshuihe
2017-06-15
蒲登兴(1959-),男,四川射洪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及开发工作
[P66]
A
1006-0995(2018)01-0162-06
10.3969/j.issn.1006-0995.2018.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