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公园初探与研究
——以花园城市新加坡发展为例

2018-04-08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新加坡公园居民

王 荣

中赫置地有限公司 北京 朝阳 100004

正文:

1 社区公园的定义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中所定义,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居住区公园是为周边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规范中说明其最小面积规模1ha;小区游园定义: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

每个国家城市的绿地系统发展各有不同,如西方国家,日本,新加坡的城市社区公园与我们国家略有不同,我国的社区小区游园有封闭的出入口,只服务于本小区的居民,因此不具备实际意义的公共属性,更接近居住组团绿地,与社区公园的定义有一定的出入,它的规划设计实际上是更具有独立性,即使这样,鉴于这些国家比我们发展的要早要快,他们的城市绿地系统目前已经比较完善,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在此,通过介绍新加坡城市绿化的发展过程,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与方法,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城市绿地。

2 “花园城市”新加坡优秀社区公园体系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城市都在飞速发展,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巨大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及公园系统也随着城市告诉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绿地系统是一个相对发展缓慢更新缓慢的系统。新加坡城市其规模及发展程度和我们国家几个较大城市较为相似,因此以新加坡的城市公园体系发展为例,其城市绿化的建设对于我们国家城市的绿化体系建设和住宅社区公园来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社区公园是一个城市绿色生态网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新加坡城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城市绿色的时代,其主要有下面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2.1 上世纪六七十到八十年代:社区邻里公园的提出及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新加坡明确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并成立了花园委员会来推进项目的发展。新加坡早期社区公园的发展和他们的居住政策是分不开的,新加坡学习发展了西方的邻里理论,发展了一系列的新城镇,新社区;该阶段主要的城市花园建设是为了满足居民对公园的急切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体验,花园的设计往往配备了很多活动场地,更多的关注每个社区公园自身的设计,多是零星散点布置的,还未成为一个大的体系。

到上世纪的八十代,社区公园是在原有基础上,随着城市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到发展和倡导;面积也有所扩大,除了设置一系列的活动场地,更注重邻里之间的交流和自然的风光,注重文化的注入及设计形式的多样性;该时期产生了一些面积较大的公园,如比较著名的“小桂林”武吉巴督市镇公园(Bukit Batok Town Park),由废弃的花岗石矿场改建成的“市镇公园”,由于风光类似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之桂林市 ,因此在新加坡被誉为:“小桂林”,巨大的花岗岩石山及湖影,环境优美化,绿树成荫,四通八达的羊肠小径,处处曲径通幽。发展至今,这里已经郁郁葱葱,水波粼粼,游人不绝,成为周围生活居民的福利。这类公园逐渐成为城市绿化体系很重要的部分。

Tampines镇的邻里公园

Bukit Panjang镇邻里公园的活动区

武吉巴督镇“小桂林”风景

2.2 九十年代的城市公园发展:早期的绿道体系形成

1989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规划建设公园的连接道系统,即我们逐渐重视起来的绿道系统,将散落的点状绿化连接起来,提高了可达性,更是利用了很多不易利用的绿地面积,绿化点到线再形成面,真正形成城市的绿地系统;这个阶段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绿道系统也在同步发展,绿道不仅仅将多个点状的公园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利用改造了许多小空间和不利空间,许多桥下,河边,道路旁的空间被改造利用起来,增加了绿化面积,更是加强了公园的可达性,使得居民可以沿着这些绿色道路上学,买菜,增加了去附近公园的次数,绿道系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却实实在在改善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城市的生态环境;更有研究说明这些空间的改造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青年犯罪的数量;

2.3 二十一世纪的生态景观协同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面临着统一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减少,人类面临着改善环境改变以往粗犷的发展形式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时刻;新世纪整个世界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绿色生态节约环保;绿地系统城市公园的发展重中之重就是与自然协同发展,保护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样,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也是如此,更多的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和可持续的发展,公园的发展越来约强调生态多样性协同发展;改造旧的不合理的设计,保护敏感的生态栖息地,引导居民创造学习保护生物环境的多样性景观;该阶段新加坡很多大型的城市公园越来越注重雨水的管理,保留动物的原生栖息地,注重选择耐久环保的材料,植物的当地化品种种植,引导居民对自然的观察与学习等等,如图碧山公园内自然河道的建立,自然材料的选择,植物的栽植等;

到今天,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其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达45%,虽高楼耸立,但气候宜人环境舒适,其旅游已成为整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近五十年的绿地系统的发展一直在进步,非常值得我们国家城市学习效仿。

图5 碧山公园的自然河道

图6 碧山公园的原生态儿童活动区域

3 社区公园的设计要素

社区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分支,其和城市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其具体设计由于更接近于人的居住环境,尺度可控,更强调居民的参与性和使用性,又要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

3.1 生态与可持续原则:无论新建还是城市改造,都应该将生态与可持续的原则放在首位;什么是生态与可持续?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和可持续,即在人工景观形成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尊重自然,尊重原始地形地貌,选择更适合场地的材料,选择经济耐用的材料,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后期大量的维护工作和成本,才是可持续的生态景观;

3.2 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社区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需要和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等相一致统一,满足规划的要求,其规模,性质等都需要在规划确定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设计;公园的布局,形式,植物品种等都要和周围的大环境相一致,避免出现相邻地块风格迥异的情形;

3.3 经济和节约的原则:经济节约和可持续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曾经美国一位设计师讲到:“结实牢固的东西也是可持续的,做一次用上几十年,不返工,不浪费就是最生态,最可持续的设计”,从这个角度出发,耐久性,可持续其实就是生态的一个部分;整个世界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任何一个设计师,开发商都应该有责任心,本着节约节能的初衷进行设计;

4 结论

社区的英文“community”词根是有”共同“的意义,社区公园,不论是城市共享的公园还是居住区公共花园,都是有社会性的含义,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和沟通,老人之间需要相互聊天以打发闲余时间,小孩子需要共同玩耍才充满欢乐,妈妈们需要在一起交流经验,这就需要公共的草坪,广场,沙坑等等,只有这些广阔的户外空间才能实现社会性的意义,反过来社会性的共享空间却恰恰又促进了周围居民的归属感,人与人之间的熟络感。

一个成功的社区公园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界面的设计因素,更要从公园本身的设计出发,要考虑公园的具体形式,内部的功能分布,公园是否容易进出,内部休息设施是否完备,是否有儿童老人区域,是否有水景设置,植物的选择是否合适等等,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些社区公园的浅显知识,景观设计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城市已经高速发展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及公园的设计还需要多向国外成功的国家城市学习。

猜你喜欢

新加坡公园居民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石器时代的居民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在公园里玩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一见如故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