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无用”才是美
2018-04-08李宁
■文/李宁
丰子恺是拥有众多读者的艺术大师,至今仍影响着很多绘画创作者。他能用看似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具有生活情趣的鲜活画面,使人过目难忘。
在漫画创作之外,丰子恺通晓东西方艺术史,而且关心年轻一代,在美术教育上的贡献非常大。他曾经创作过很多深入浅出地谈论绘画等艺术的文章,《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即是其部分文章的合集。
本书精选了丰子恺散文、绘画的代表作,呈现了他对绘画美术的另类解读。独一无二的视角、信手拈来的大师典故、如数家珍的中西名画,都在这本书中一一呈现。
经典档案
经典书目:《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
经典时间轴:上世纪20年代至今
经典所在:艺术大师丰子恺,以散文家的文笔、艺术家的眼光聊绘画、聊美感,深入浅出,常读常新。
勿用知识探究的态度去看美的绘画
在不少人心中,“有用或者无用”是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于是很多人会问:绘画到底有什么用?对此,丰子恺的回答是:“纯正的绘画一定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纯正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
1929年清明,丰子恺曾为全国美展的召开写了一篇名为《绘画之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丰子恺说,普通的画的确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种,前者包括教室里的科普挂图、地理教科书中的名胜图、马路边的广告画等。这些“有用”的绘画都不是纯正的美术,只有展览会那些看似“无用”的绘画才是真正的美术。
丰子恺之说,纯正的、真的美术绘画,其本质是“美”的,而“美是感情的,不是知识的,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并提醒人们“慎勿仍用知识探究的态度去看美的绘画”。
在文章结尾处,丰子恺感慨道:“人类倘若没有了感情,世界将变成何等机械、冷酷而荒凉地为生存而竞争的战场!世界倘若没有了美术,人生将何等寂寥而枯燥!美术是感情的产物,是人生的慰安。它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
在另一篇文章《图画与人生》中,他进一步论述了图画和人生的关系。在他的描述中,“看”是和衣食住行一样重要的事情。他将眼睛比喻为“精神的嘴巴”,称眼睛和嘴巴都是吸收营养的器官。嘴巴对滋味的感觉是天生的,而眼睛对美丑的判断则需要不断练习。学校里的“绘画课”就是专门训练眼睛的课程,美术是为了眼睛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
“没有了面包,人的肉体要死。没有了美术,人的精神也要死。”丰子恺说。
将琴棋书画并列,其实是亵渎艺术
在这本书中,丰子恺还对一些似乎为“共识”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比如,他反对将“琴棋书画”并列在一起。在他看来,持这种观点的人,将“画画儿”看成是一种娱乐、一种游戏,是消遣。这导致不少学生在上图画课时不肯出力,只想享乐,往往是形状还描不正确,就要讲画意,颜料还不会调,就想制作品。
“原来弹琴、写字、描画,都是高深的艺术。不知哪一个古人,把‘着棋’这种玩意儿凑在里头,于是琴、书、画三者都带了娱乐的、游戏的、消遣的性质,降低了它们的地位,这实在是亵渎艺术!‘着棋’这一件事,原也很难,但其效用也不过像叉麻雀,消磨光阴,排遣无聊而已,不能同音乐、绘画、书法排在一起。我国有许多人,的确把音乐、图画看成与麻雀相近的东西。这正是‘琴棋书画’四个字的流弊。”丰子恺在本书中犀利地指出。
丰子恺是一位对中西绘画深有研究的大家,其眼光独到而长远。在这本书中,他除了梳理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史,还对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中国画的状况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注意到,当时家庭里挂的中国画,所画的基本都是古代的状态。他说自己从没有见过现代的衣冠器物、现代的生活状态出现在宣纸上。由此,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绘画既是用形状色彩为材料而发表思想感情的艺术,目前的现象,应该都可入画。为什么现代的中国画专写古代社会的现象,而不写现代社会的现象呢?”
丰子恺并没有详细论述原因,而是举例说,日本人曾用从中国画学得的画法来描写现世,创造出了“浮世绘”这种形式。他认为,现代的中国画也不必一味躲在深山中赞美自然,“不妨到红尘间来高歌人生的悲欢,使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愈加密切。”
“总之,绘画题材的开放,是现代艺术所要求的。”丰子恺说。
在丰子恺的这本书中,即使是论述性较强的文章,也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的小故事,让人读来觉得很有趣味。他用散文家的文笔、艺术家的眼光,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真正美丽的,充满了“真”与“美”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