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的农业传奇
——玉门市农技协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2018-04-08聂中民
■本刊特约记者 聂中民 文/图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青(左二)、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左一)、省科协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陈炳东(右一)和玉门市枸杞产业联合会会长柴红元在一起。
铁杆庄稼:绿色天然俏销四方
木瓜、火龙果、无花果这些热带水果的身影在玉门市恒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里随处可见,长势不比南方差;在誉通集团公司的枸杞种植基地里,13名农技人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还率先使用“无人机”到试验田里喷洒农药;在赤金镇的韭菜种植大棚里,韭菜长势喜人,但种植户们并不急着收割,等着错季上市……这是记者在玉门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寒冷的冬季,玉门市赤金镇的农民却忙得热火朝天。
11月中旬韭菜扣棚,12月中旬头茬上市……
“我们赤金镇的韭菜叶宽茎粗味道好,抗寒耐旱,储存时间长,不仅远近闻名,还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提起赤金镇的韭菜,玉门市科协副主席张建瑾如数家珍。
在玉门赤金镇万亩无公害日光温室韭菜示范园区,记者看到,西湖村韭菜协会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张问余正在自家的韭菜棚里干活。虽然他家的韭菜长势喜人,但他并不急着收割。再过些时日,他地里的这些韭菜就会卖上更好的价钱。
在玉门市赤金镇西湖村韭菜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新搭建的韭菜棚里采用科学定株法移植韭菜苗。
在玉门市赤金镇西湖村韭菜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张问余正在自家的韭菜棚里清除杂草。
张问余说:“通过市科协等农口单位的指导帮助,我们这里早已解决了韭菜越冬生长难题。科技种田,已经成了我们村民生产生活的新常态。”
在赤金镇的韭菜种植专业村里,错季上市销售已成为大多数种植户的致富法宝。
陪同记者采访的赤金镇武装部部长邵永生说:“在日常技术推广和田间管理中,我们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这样能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害发生,保证韭菜的品质。”
多年前,张问余所在的村子是一个经济落后村,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他领全村党员群众变思路、壮产业、建基地、促增收,孕育出一条强镇富民、科技增收的“金光”大道。
有了思路,说干就干。基地建好了,如何加强技术培训又成了张问余心头的牵挂。他的目标是:把每一项技术都教到群众手中,让每一个农户都会科学种植冬韭王韭菜。
“加大培训期数,扩大培训面,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确保全村每一个村民都获得培训的机会。”具体怎么做呢?于是张问余想到邀请技术人员到温棚里召开现场培训会。同时,300多本《日光温室标准种植手册》,500余册科技书籍,100盘科技光盘,400份挂图也都发放到了种植户手中……
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张问余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强化阵地建设,强化技能培训,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实现了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标。
在张问余的努力下,村里的日温室产业迅猛发展。如今,全村几乎家家有能人,户户有产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村。
张海龙是玉门市赤金镇光明村三组的村民,2016年他家有3座日光温室都种植韭菜,年收入4万多元没一点问题。农闲时他还能搞些副业。2017年,他增加了3座日光温室韭菜。
据介绍,2007年,赤金镇就注册了“沁馨”商标,使用带有商标、产地、编号标识的扎带,使全镇“沁馨”韭菜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并不断提升“沁馨”韭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味美、质优赢得了市场青睐,远销新疆、河北、山西等地。
“自2012年开始,全村韭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韭菜种植已经成为全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赤金镇光明村党总支书记邱永军告诉记者。
以赤金镇“沁馨”冬韭王韭菜为例。赤金镇农民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品牌助推、效益拉动,农民群众思想上已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逆转。
在赤金镇,已建成了万亩无公害日光温室韭菜示范园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完成韭菜加工车间、包装箱生产车间,并配套购置了净菜、冷藏、保鲜设备,解决了保鲜和储运问题。该镇围绕做大规模、做精品质、做优品牌、做强流通、做好服务,全力以赴做起了韭菜产业转型升级“大文章”。
邵永生介绍:“我们在韭菜种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推广上不仅得到了相关项目资金的扶持,农技协也发挥好职能作用。市农技联合会在专业村里成立了分会,将技术和管理落实到田间地头。”
截至目前,该镇共新建日光温室230座322亩,消灭空茬棚220座;韭菜改品换优、提质增效穴植168座,韭菜种植面积累计达万亩以上。2015年至2016年冬末春初一个生产周期,韭菜总产量达2.6万吨,销售额达8900万元。全镇日光温室已覆盖8个行政村,7000多座日光温室,全镇韭菜年收入6500万元左右。
休闲农业:热带水果安家戈壁
2017年7月,记者驱车到玉门镇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一串串葡萄挂在枝头,枝叶茂盛的桃树上挂着沉甸甸的果实,还有那翠绿的西瓜藏在绿叶之间……望着这一片丰收景象,谁能想到,这里以前是一片戈壁滩。
经过多年的发展,规划面积1500亩,总投资4500多万元的玉门恒旺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内温室、大棚错落有致,特色林果越来越多。
在园区的东渠景旺温棚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田秀才”潘建强。他尝试着把自己种植的一个棚子改建成了集观光、餐饮、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棚。他给记者泡了一杯自己在生态大棚周边种植的雪菊茶,笑言是玉门的“龙井”。
潘建强告诉记者,没有一点试种经验的他去年引进试种了高原雪菊。对这个来自海拔3700米的高原新宠他平时可是关照有加,试种很成功。计划注册商标后再进行销售。
前些年,他试种了多种新奇特瓜果,主要实验种植了油桃、樱桃和葡萄。他对自己的实力相当自信。
最初,他从南方引进了25种热带水果树,包括荔枝、木瓜、火龙果等,但在实际栽培过程中,有些水果虽然种植出来了,但是受到土壤、习性等地域性限制,并不适合在北方种植。现在的大棚可以解决温度问题,而湿度也可以通过技术来创造适合热带植物生长的环境,最主要的还是土壤。
潘建强开心地说,现在,木瓜、火龙果、草莓、无花果、高原雪菊都试种成功了。
协会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新技术试验、示范、农技培训,带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记者来到木瓜种植大棚内,两三米高的树上挂满了木瓜,有的已经成熟,果实变成了橘黄色,有的果实还是嫩嫩的绿色。站在木瓜树下,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南方。
潘建强告诉记者,水果大规模成熟后,会进行采摘活动,让北方的居民和南方水果来个零距离接触。以前只能在南方种植的热带水果,让深居沙漠戈壁的玉门市民们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力量。
2016年,园区建设了80个蔬菜大棚,依托中国农技协的项目为种植户免费安装了自动放风设备,每个棚子1800元的安装费。2017年,在推广新科技的应用过程中,他发现反光除草膜的效果特别好,葡萄的成熟提前了10天时间。同时,葡萄的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亩大棚传统种植收入一万元,如果加上观光采摘收入的话,一亩大棚起码收入增加了一倍,少说也有2至3万。”张建瑾说。
“我是去年五月才开始种葡萄的,刚开始种了两个棚,效益很不错,2017年又种了两个棚。这才第二年,产量就已经超过3000斤了,到了盛果期,产量能突破5000斤呢。”玉门镇东渠村六组种植户张军儒说。
他种葡萄基本不用化肥,用的是园区产出的农家肥,经济实惠不说,葡萄长势也更好了。据了解,恒旺千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养殖场产出的猪粪和鸡粪,经过沼气池发酵后,再施用到温室、拱棚、大田蔬菜地上,通过粪便肥田,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果蔬,实现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规模养殖污染治理问题,又解决了种植产业中有机肥料的问题,还将清洁能源运用于整个产业链中,实现了种养双赢、可持续发展。”园区工作人员潘建东说。
潘建强表示,2017年,他们要上个“好东西”。见记者疑惑,他进一步解释说是一项棚膜改良新技术。葡萄大棚用紫光膜,桃子用绿光膜,实验效果很明显。这项新技术的成功使用,改变了传统大棚的白膜和黑膜。这对果蔬来说,在着色和提高品质上非常关键。
“我们玉门市景旺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调引苗木、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物资供应、收获、包装、销售六个统一,解决了以前一家一户自主经营面临的销售渠道、信息不畅通、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有效规避了市场价格不稳定带来的风险。”张建瑾说。
科技种田:培育品牌促进转型
在农忙时节,正当大多数枸杞种植户还在紧赶慢赶地用传统的方式给农田喷洒农药时,玉门市枸杞产业联合会(玉门市誉通集团公司)的3名“飞手”带着三台“无人机”到试验田里喷洒农药。
伴随着旋翼转动声,无人机循着设定的航线,从农田上方飞过,喷洒出雾状水汽,并渗入农作物根部,开启了当地科技种田的先河。
现在,无人机这个新宠开始在农业等专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用植保无人机作业,除了节省人力、节约时间,租用机器的喷洒成本要比雇人喷洒减少近25%。
借助科技的力量,玉门市现代农业种植迅速发展起来。
近年来,玉门市已建成了十万亩枸杞、万亩韭菜、千亩人参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同时,玉门市以品牌农产品和市场为导向,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玉门市蔬菜、枸杞等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已培育建成名优特色蔬菜基地10万亩,特色林果13万亩,特色经济作物10万亩。
来到玉门市川北镇的枸杞园,穿行在田间地头的玉门市誉通集团公司的技术员,正在为种植户解答枸杞种植中所遇到的疑难杂症问题。
陪同采访的玉门誉通集团公司总经理、玉门市枸杞产业联合会会长柴红元介绍:“我们公司从中科院引进农资,先进行免费试用、技术培训。我们在农资推广过程了如果出了问题,该给农户赔偿就赔偿。对于我们的服务,农户比较认可。目前,枸杞、洋葱基地达33万亩,我们公司10多个技术员几乎忙得快要跑不过来了。”
近年来,玉门市大力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具有玉门特色的枸杞种植由过去的7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8万亩,枸杞产业迅速成为农户脱贫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面对产业的升级开发和落后的种植技术之间的矛盾,玉门市誉通集团公司通过“三项服务”、“三大平台”、“三个载体”,以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实现了枸杞行业的全产业链。
“我们实实在在地为农户服务,政府也开始向市场购买服务。枸杞采摘农忙时的劳动派遣,我们公司全部承担。枸杞采摘每年我们公司调劳务人员2万余名,实行一条龙服务。”柴红元说。
玉门市枸杞产业联合会一直致力于以发展绿色枸杞为目标,以外聘专家和技术骨干为主体,组建专业化团队,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科学的管理技术,逐渐形成了统一苗木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收购加工、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创建品牌和统一市场销售等六统一模式,使枸杞不仅是挂在枝头的红果果,而且成了让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增收增效的“金果果”。
暑期实践活动中,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带队老师在玉门市枸杞产业联合会枸杞种植基地考察学习。
“沁馨”冬韭王韭菜、“祁连清泉”人参果、“清泉羊”特色羊羔肉、“拓璞”酒花浸膏和“花海蜜”食用瓜等多个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多年发展,这些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这是玉门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特色产业、提升品牌形象过程中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成果,也是知名品牌成为玉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筹码。
玉门特色农产品走俏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了多项殊荣。“玉门酒花”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祁连清泉”人参果荣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和2010年农博会金奖,“聚馨”麦芽荣获“陇货精品”称号。“拓璞90型酒花颗粒”和“赢瑞”辣椒分别在全国农博会和全省农交会上荣膺“金奖”、“沁馨”牌韭菜和玉米奶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有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助力,玉门这座资源几近枯竭的工业老城完成了现代化农业城市的转型。原来风吹石头跑的大漠戈壁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在这里,科技让一切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变成了现实,也让农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逐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