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种薯繁殖及脱毒微型薯种植技术
2018-04-08葛淑霞
葛淑霞
(阜新市彰武县兴隆山镇农科农机站 123200)
病毒是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病毒侵染进植株体内后,会逐代传递并积累,最终导致种性退化而大幅度减产。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是采用生物技术脱除已侵染到块茎中的病毒,使之恢复原有品种的生长特性。
1 脱毒种薯繁殖技术
由脱毒微型薯长出来的种薯一般叫做原种,有人把它叫做原种一代。原种经过繁殖后可以直接用于大田生产。隔离条件好的情况下,原种可经过两代繁殖后用于大田生产。原种及生产用种的生产也可于春秋两季进行。其技术要点如下:
1.1 春季繁殖技术
为了保证种薯质量以及秋季播种时能正常通过休眠期,春季繁殖种薯也需要采用阳畦、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技术。阳畦栽培技术要点与微型薯栽培相同,塑料大棚栽培需要采用三膜覆盖技术,早播种早收获。播种期为1月中旬到2月初。播种密度8000~10000株/亩。于4月底5月初收获。其它管理技术与大棚商品薯生产相同,但要注意防治蚜虫和晚疫病。如果生产量大而且市场上商品薯价格比较理想,收获后可将个头大的薯块作为商品薯处理,留下大小适中(20~60克)的作种薯。
1.2 秋季繁殖技术
1.2.1适期晚播:秋季播种时正值高温多雨时期,如果播种偏早,播后下雨,就会导致大量烂种,造成缺苗断垄而影响产量。一般于立秋前后播种比较适宜。
1.2.2整薯播种:在高温季节播种,种薯切块后很容易遭受各种菌的侵染,使种薯大量烂在土中。因此,生产中不宜进行切块播种,而应该采用小整薯播种。种薯最好为25~50克。种薯过大,浪费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春季有意识地生产“小薯”。
1.2.3“地上”播种:为减少因雨后田间积水而造成的种薯腐烂,可以采用浅播种的办法,即所谓的“地上”播种。方法是,按行距开3~5厘米深的浅沟,施好种肥并与土壤掺匀后播种,最后培土起垄。一般采用80厘米的大垄播种双行,种植密度6600株/亩。
1.2.4施足底肥:施肥种类和数量与阳畦栽培相同。
1.2.5拔除病株:在种薯田中有时会出现感病植株,这是种子田的最直接毒源。这些病株可通过蚜虫、田间管理中的相互接触摩擦等途径,将病毒直接传给周围健康植株,使病毒蔓延扩散。因此,当田间发现病毒植株后,要及时拔除病株。
1.2.6喷药灭蚜:出苗后田间仍会发生蚜虫,因此应勤观察,一旦发现蚜虫,立即喷药防治。最好在出齐苗时就喷一次药预防,这样用药量小,效果也好。
1.2.7适时收获:生产中一般于初霜过后收刨。
2 脱毒微型薯种植技术
2.1 春季种植技术
春季繁殖脱毒种薯要特别注意预防病毒的再侵染问题。早播种早收获避开蚜虫传毒时期,是保证种薯质量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因此,春季一般应采取保护措施进行微型薯的种植。保护设施有多种,本文以简单易行的阳畦栽培为例介绍微型薯的种植技术,其他保护设施的栽培技术可参照执行。阳畦种植微型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2.1.1适期播种:播种适期应根据品种的生育期来确定。一般早熟品种从播种到收获约95~100天,而阳畦薯的适收期是在4月底5月初。因此,播种期应从此向前推算95~100天,即在1月中下旬到2月初。
2.1.2种薯催芽:如果微型薯没有通过休眠期,则需要提前进行催芽。催芽时间的早晚依贮藏温度及种薯打破休眠状况而定。贮藏温度低,催芽时间应早;温度高,可晚催芽。一般情况下,应提前25~30天催芽,即在12月底1月上旬催芽。
催芽温度以15~20℃为宜。催芽时湿度不宜太高,否则容易引起腐烂。适宜的播种芽长为1~1.5厘米。
2.1.3播种技术
播种密度:由于秋季宜采用整薯播种,所以阳畦繁种必须加大播种密度以生产出小型块茎。适宜密度因微型薯大小而定,重量1克以下的微型薯密度为10000~12000株/亩;1~1.5克的种植密度 9000~10000 株/亩;1.5~3 克的种植 8000~9000 株/亩;3 克以上的种植6000~8000株/亩。每垄播种双行,垄距60~80厘米,小行距15厘米,株距15~18厘米。南北行播种。
培土:厚度3~8厘米,依薯块大小而定,薯块越小培土越浅。
施肥浇水:一次性施足基肥,生长期间不再追肥。每个阳畦应施500千克腐熟好的有机肥,5~10千克三元复合肥,2.5~5千克硫酸钾。施肥方法是一半有机肥撤施,另一半沟施,化肥沟施。由于阳畦生产中,外界气温非常低,所以不宜进行土壤表面灌水,否则会降低地温,影响出苗。如果播种前土壤不是太干,不要浇大水造墒,而是在播种时开沟浇水,水渗下后播种。
2.1.4阳畦管理:播种起垄后,首先盖好地膜,以利于保墒,提高地温,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然后担上竹竿并覆盖薄膜。膜的周围要用土压严。
出苗前的主要管理工作是揭、盖保温覆盖物(草苫、麦秸、玉米秸等都可用作保温材料)。要注意早晨早揭,只要太阳能照到阳畦上,就应揭掉覆盖物,使苗床接受光照;晚上适当早盖覆盖物,以减少阳畦内热量散失。
开始出苗时(幼苗顶土),于晴天中午揭开薄膜,将地膜撕开小口,扒出幼苗并将根周围地膜用土封严。此后应注意保持薄膜清洁,以保证其透光性能好。如果阳畦内气温升至28~30℃,应注意适当揭膜通风。
4月初以后应加大通风量。生长中后期要适当浇水。此外,在加大通风量的同时应注意及时喷药防治蚜虫和其他病害。
2.1.5适时早收:为保证种薯不被病毒侵染,应于田间出现蚜虫之前收刨,最迟在出现蚜虫5~7天之内收完。
2.2 秋季种植技术
2.2.1播种时间:7月底到8月上旬播种,以立秋前后为宜。海拔较高的地区或山地可适当早播,气温高的平原地区应适当晚播。为防止蚜虫传播病毒,应覆盖防蚜网棚。
2.2.2播种方法
催芽:如果种薯未通过休眠,应于播种前30天进行催芽。首先用5毫克/千克(根据种薯通过休眠期状况确定赤霉素浓度)赤霉素浸种5分钟,控干水后进行催芽。芽长1~2厘米左右时进行炼芽,准备播种。
播种密度:播种密度6000~7000株/亩,根据薯块大小而定。实行双行栽培,即每垅种植2行,垅宽80厘米,小行距15厘米,株距25厘米。
浇水造墒:播种时土壤干旱的话,应先开沟浇水再播种(以浇井水为好)。
播种深度:首先按行距开3厘米浅沟,再按株距播种,培土厚度5厘米(种块以上)。
2.2.3管理措施
适当遮荫:秋季播种时正值高温季节,不利于微型薯出苗。因此播种后应适当进行遮荫。可采用搭凉棚的办法遮荫,也可在垅面上覆盖麦草或玉米秸等遮荫。
防止田间积水:播种后遇到下雨天气应避免田间积水,否则易导致种薯腐烂。做到田间排水通畅。
注意浇水:播种后土壤干旱的话,应及时浇水,直到出苗都应保持土壤湿润。在久旱不雨时,垅土受烈日暴晒,温度过高,这时更应浇水,最好浇灌井水,尤其不能浇被病菌污染过的水。这是秋作保证种薯安全出苗的关键。
加强肥水管理:秋季生产中一般不会出现徒长现象。因此,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只要在前期能够促使植株正常生长,就能获得高产。为促进植株生长,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出苗后每亩地施二铵10千克,硫酸钾5~10千克。
及时中耕培土:由于播种时覆土较浅,所以出苗后应抓紧及时培土。每次浇水或下雨后都应及时进行中耕,并结合中耕培两次土。第一次在植株4~5片叶时进行。第二次在植株25厘米左右时进行。培土方法与春季相同。
防治蚜虫:出苗前及时覆盖防虫纱网(40~50目纱网),出苗后立即打药防治蚜虫,以后每隔7天打药一次,连打2~3次。不要喷施多效唑等植株生长调节剂,以免影响下一季种薯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