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一斤十六两?
2018-04-06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8年2期
现在还在用的成语“半斤八两”,昭示着现在的衡量与古代不同。那时的一斤为十六两,一直沿用到近代。关于其起源,有“天下公平”说和“十六星”说。
秦朝以前,各国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单位都不统一,各国商贾和百姓之间的交易并不方便。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由李斯负责起草文件。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唯独这“衡”还拿不定主意,于是去请示秦始皇。秦始皇以为让他定原则,于是提笔写下“天下公平”。
李斯百思不得其解又不敢再问,干脆把这4个字笔画一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所谓相等。另一种说法,先人观察到天象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暗示:人在做,神在看。故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要受到惩罚:卖东西少给人一两,福减;少给二两,禄减;少给三两,寿减。以此类推。把十六两一斤改为十两一斤是个创新,现在是500克为一斤,年轻人是不知所以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