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要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2018-04-04罗琰

魅力中国 2018年47期
关键词:生活实际创新意识问题

罗琰

摘要:小学数学从最基础的阿拉伯数字起步,通过六年的循序渐进学习,越到后面课程越深,逐渐向分数、代数、应用题、简单几何图形递进。越基础的数学,比如算数,越离不开日常生活。小学生初学数学知识,开始出于好奇有兴趣,后面太难时,就慢慢失去興趣了。数学老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开展教学,保持持续的兴致参与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课堂教学;问题;创新意识

数学起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最初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算数问题应用而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小学生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开始学习数学时,是带着新鲜、好奇的心理去学习的,随着难度增大,他们学习渐渐吃力,开始讨厌起数学来。要让数学知识变得灵活、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使学生对数学课程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且,数学知识学习好了,会让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内容时,老师安排一段导入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家到学校有多远吗?能用我们的直尺去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测量更大长度的单位:千米。这样,同学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来。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新知识

数学时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且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生长期,这时的形象思维往往要优于抽象思维。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并在学习中解决相关问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内的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物品,如黑板是长方形,用尺子量出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然后快速计算出面积。有些学生容易把面积和体积混淆在一起。老师可举例区分。如一本语文书的封面只是一个面,就是是一个长方形,而整本语文书有6个面,就是长方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而长方体的面积等于长×宽×高,多出了一个高,明显不同了。通过实物的计算和验证,学生就能形象掌握二者的区别。

三、结合学生生活素材,巩固新知识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有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取数学、学会想象、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如在讲授时间单位时,学生换算多了,容易混在一起。一年有365天,一年12个月,闰月31天,平月30天,2月只有28天,学生不容易记牢。最通用的办法是扳手指数闰月,1月大,2月小,3月大,4月小…..中间7月和8月都是大,有31天。为了让学生熟悉了解,课买一本台历放在其书桌上,每天让他观看。

小的时间单位也可采用同样的办法。如讲授:一天24小时,一小时等于60分钟,一分钟等于60秒换算单位时,每个学生要购买一个纸质钟表,先让学生学会认识时间。如2:30分,时针指向2和3的中部,而分针指向30整就是6个大格子,每个格子是5分钟,5乘以6就是30分钟。然后随便定出一个时间,要学生把时针、分针移动到相对应的位置上,反复训练几次,就可熟练掌握时间了。

四、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运用新知识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老师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以后,老师要求学生通过测量操场了解1千米有多长,再根据1千米的长度来衡量从家到学校有多远。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五、结合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学生掌握换算单位

老师在数学课堂上讲授吨、公斤、千克、升、毫升等容积单位时,会发现一个现象:老师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去讲解,学生当场记住了,但很容易忘记,靠死记硬背一般记不牢固,且面对换算时,难以灵活掌握。

小学生面对枯燥的换算单位,往往会失去兴趣。教师此时必须结合日常生活内容,把学生思维从课堂转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场景来感知换算单位。

如:工地上一辆货车载重6吨,一顿等于1000公斤,那么这两卡车载重多少公斤?学生就有兴趣换算了。然后把这个题目再加以延伸,一公斤等于1000克,这辆卡车总共有多少千克?学生通过实物反复换算,就会记牢这个公式。

讲授容积单位“升”与“毫升”时,教师也要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加以训练。首先时举例说明:同学们,你们家里面喝水的水桶时多少升?一般是15——18升左右,千万不能混淆成毫升。我们平时喝的一小瓶矿泉水,才是以毫升来计算的。让学生区分升与毫升后,正式讲授公式:一升等于1000毫升。

讲完课程后,老师布置作业,要学生回家仔细观察,然后完成作业:家中的热水器是多少升?洗澡的浴缸能装多少升水?开水瓶能装多少毫升水?早上喝的牛奶和豆浆是多少毫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牢牢记住了换算单位。

猜你喜欢

生活实际创新意识问题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