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风暴眼中的“剑桥分析”
2018-04-04潘秋辰纪双城青木王会聪
本报驻美国、英国、德国特约记者 潘秋辰 纪双城 青木 本报特约记者 王会聪
编者按:“通过对逾2.3亿美国选民每人5000个数据点的采集,我们可以为你们构建目标群体,说服、动员他们采取某种行动。”英国“剑桥分析”公司盗取5000万脸书用户信息的舆论风暴席卷全球后,写在该公司网站上的这句话被媒体反复引用。不仅因为其中提到的数据触目惊心,更重要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它说的是真的。毕竟,“剑桥分析”被认为是20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两大“黑天鹅”的幕后推手。“剑桥分析”仿佛撕开了大数据时代下西方政治丑陋的一角,随之而来的不断深挖、细细探究更令人不寒而栗:当舆论担忧“民主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中生存”时,人们却发现西方政客正对利用数据“操纵”选民日益上瘾,毕竟他们是受益者无法自拔。。
“剑桥分析”,新牛津街上的低调者
若不是“盗取5000万脸书用户资料”风波,“剑桥分析”或许还是伦敦新牛津街上那家行事格外低调的公司。
作为市中心最繁华的零售业路段,新牛津街是连接当地诸如大英博物馆等文化名胜和其他商业街的必经之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条街上生意最红火的行业是门面不大、生源却不断的英语学校。如今,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进驻了越来越多来自地产、公关、咨询顾问等行业的国际化公司。新牛津街55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栋拥有玻璃外墙的4层现代化写字楼租赁给一家地产中介公司和两家数据分析公司。其中一家数据分析公司看起来规模较大,因为它将二楼和三楼都租了下来,这就是“剑桥分析”公司。
英国高级法院在3月23日签发了搜查令,数十名调查人员当晚进入“剑桥分析”伦敦办公室搜查数小时。这让“新牛津街55号”的二三两层办公室几乎彻夜灯火通明。各家媒体的摄像机架在距离办公楼入口旋转门前不到3米的地方。进进出出西装革履的人不用自报家门,只要他们刻意低头,神情看起来多少有些紧张,就知道他们应该是效力于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剑桥分析”。
与“热闹”的伦敦办公地点相比,“剑桥分析”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分公司显得沉寂很多。宾夕法尼亚西北大道1901号是一栋十几层高的写字楼,“剑桥分析”在这栋大楼的9层902室。《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剑桥分析”所在的位置四通八达,商业公司十分集中,街对面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在的办公大楼,与白宫也只是隔了几条街。记者探访是在3月下旬,当时美国东部刚遭遇一场暴风雪。大楼保安告诉记者,“剑桥分析”在华盛顿的分部有4个雇员,暴风雪前后一直没人上班。
“剑桥分析”的母公司是英国“战略通讯实验室(SCL)”。后者创建于1993年,在英国和美国至少分别有18个和12个独立公司,在阿根廷、阿联酋等国设有17个国际办事处。“SCL为全世界的政府、军事机构提供数据、分析和策略。25年来,我们在超过60个国家开展项目。”SCL在其网站上这样自我介绍。
《今日美国报》称,成立于2013年的“剑桥分析”是SCL从事选举事务的部门,其通过复杂的企业结构和众多股东在全世界设有十多个分支和办事处。“剑桥分析”拒绝对外透露其组织结构,自称有107名雇员,大部分在英国工作。
《今日美国报》称,大多数情况下,SCL和“剑桥分析”都不透露为谁工作,不过从其网站公布的案例分析可以了解到它们的业务范围。除了众所周知的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SCL或“剑桥分析”在阿富汗开展研究了解当地人对宗教事务和政府治理的态度;自称帮助乌胡鲁·肯雅塔连任肯尼亚总统;在墨西哥13个受毒贩集团影响的城市,使用商业和政治数据评估美国打击毒品贸易和暴力犯罪的政策效果;评估在索马里建立电话网络的可能性。美国国务院的全球接触中心数据显示,美国国务院2017年向SCL支付近50万美元,以了解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宣传如何“激励”新成员开展恐怖活动。▲
这些政治人物的“大数据之瘾”
众所周知,利用数据分析赢得大选的成功案例并非始于特朗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称,是前总统奥巴马提升了数据的重要性并加以运用,以此“改变了现代竞选活动”。美国2012年大选期间,奥巴马有100多名专门从事数据分析的人员。希拉里延续这一做法,竞选时推出自己的数据运营团队。英国广播公司称,她曾雇用“数百名数据学家”。
美国民主党的数据主要被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NGPVAN公司控制,它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之一”。民主党几乎所有重大选举活动都得到该公司软件的支持,包括奥巴马在50个州的竞选活动以及他推出的总统竞选手机应用。
而共和党的数据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共和党全国委员会打造的官方数据库,另一个是i360第三方数据库。美国“政治”网站称,i360是拥有2.5亿美国人数据的“一流”数据库,这家公司由麦凯恩竞选总统时(2008年)的首席技术官迈克尔·帕尔默创建,2011年与大名鼎鼎的美国亿万富豪科赫兄弟出资的数据非营利机构合并。
《时代》周刊这样描述i360公司:它知道你家里买的肉比蔬菜多;知道你家门廊上是否插着一面美国国旗,你家院子里是否有政治标识;知道你家拥有什么车、你家是否有猫……它能比你的配偶更准确预测你将为谁投票。一名共和党高官称:“该公司是美国政坛最重要的非党派政治玩家。”
不过NBC网站2016年5月称,特朗普团队曾要求一直以来支持共和党的i360帮忙,但被拒绝,因为科赫兄弟不喜欢特朗普。特朗普最初的数字竞选活动因此处于下风,其数字团队“很小”,主要依赖一家外部承包商(或许是“剑桥分析”)以及几名内部雇员。
依赖数据的当然不只是美国政治人物。印度总理莫迪不仅是社交媒体达人,据说也是利用数据分析的“印度总理第一人”。印度《经济时报》称,莫迪在2014年大选时至少与3家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对其竞选团队的动向在网上引起的反应进行实时跟踪。
去年当选法国总统的马克龙在竞选时找到的是一家位于巴黎的数据分析初创公司。该公司运用算法找出最能代表法国的乡镇地区,动员志愿者挨家挨户探访民情搜集资料。以此为基础,他们不仅为马克龙提供优先施政政策建议,还能找出让选民产生共鸣的词语,以便马克龙在演讲时使用。
马来西亚反对党质疑现总理纳吉布在2013年大选中使用“剑桥分析”的大数据服务;专家预测,泰国在今年可能举行的大选中或出现“剖析”选民的大数据操纵行为……“如今政客的大数据之瘾无异于对竞选资金的依赖。”美国网络杂志《石板书》称,现在数字推动的定向广告在任何政治竞选活动中都不可或缺。2016年美国大选活动网上广告总支出逾14亿美元。竞选期间为特朗普撰写脸书帖文的特雷莎·洪表示,特朗普团队对脸书一家公司的支出就高达8500万美元。▲
“大数据正在盯着你”,怎么办
“大数据正在盯着你,它想让你投票。”英国《旁观者》杂志称,如今,每一场选举都是“敌对部落”之间的“迷你军备竞赛”。各团队都在构建一个“选民宇宙”。例如,特朗普的分析师发现青睐美国车是特朗普潜在支持者的“确凿迹象”,他们还测试劝捐网页上希拉里哪张不讨人喜欢的照片最奏效,分析特朗普应该在哪里举行集会。
“每年,数字伎俩都在变得更险恶。他们进一步深入挖掘我们头脑内部的想法,而我们几乎浑然不觉。”《旁观者》描述的场景令人不寒而栗:“到2020年,将大约有500亿台设备连接互联网——4倍于当前的数字,其中,每一台都有可能‘吸空你的数据:汽车、冰箱、衣服、路标和书籍。你宝贝女儿的玩偶、你的爱人向茶内加了一些糖,都会成为数据点。”
NBC分析说,从本质上来说,准确的数据是好东西。大数据分析正帮助解决众多领域的大问题,从医疗到交通,从环境到投资。它通常使我们更专注、更具前瞻意识、让我们更聪明。然而问题是,数据正在被滥用、操纵。
众多国际媒体在报道中提出一个问题:“大数据正在‘杀死民主吗?”美国俄勒冈大学副教授库普曼在《纽约时报》撰文说,“剑桥分析”网站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数据驱动我们的所有作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所有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基于信息运行的时代。然而,我们几乎没有开始制定一套适用的数据道德体系。如果我们不迅速行动,民主就将受驱于数字。”《旁观者》称,转向大数据“已对整个现代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照此发展下去,最大的受益者将是那些最缺乏始终如一原则、任意做出承诺的政客。
这种情况能有多少改变?美国网络杂志《石板书》说,美国政客对数据的日益依赖使得该国不太可能推出更有意义的隐私保护法律和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有效监管。这与竞选捐献资金的艰难改革类似,很难说服受益者关掉水龙头。自从1986年通过《电子通信隐私法案》以来,美国已经有30多年未再大幅修订联邦数字隐私法。当然也有其他因素。谷歌2017年是美国游说支出最多的企业之一,该国各大科技公司都是出手阔绰的政治捐款人。
欧洲的情况看上去稍微乐观一些。欧盟计划从5月25日开始实施新的隐私规定《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这或能‘杀死选举数据革命。”美国“政治”网站说。
对于“大数据渗透政治”,《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数名美英国家居民,他们虽然大多表示无法接受,但同时坦言“无可奈何”。一名参加今年马里兰州众议员竞选的华人精英女性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种读取选民头脑的做法很不尊重人,也是对隐私权的侵犯。大数据本应造福人类现代生活,现在却被滥用,违背了技术发展的初衷。”
在伦敦“剑桥分析”公司附近做分析员的施耐德对记者表示,“剑桥分析”的做法应该只是冰山一角。“你可以看到,伦敦出现越来越多的数据分析公司,其中一些公司的员工看上去和国际金融机构进出的高级员工一样,衣着光鲜,日常消费出手阔绰。”施耐德说,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如果完全按照法规做事,就没有暴利可言了。“此事能够查多久,就要看政府的毅力和政治人物的道德决心了。”
一名在美国从事大数据系统开发的工程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科学进步的必然。每个人都知道这种做法不好,但没有办法。你只要不离开地球,你的生活轨迹必定会被捕捉到,从而进入数据系统,为第三方所用进行某种分析。政治也有商业的一面,大数据渗透政界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