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探微
2018-04-04郑小飞崔畅丹
郑小飞,崔畅丹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达利女装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高校非常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尤其是上海高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并进行了大量尝试,在模式构建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具体到如何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上成果不多,尤其缺少优秀的案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非常重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在党委领导下成立了研究小组,组织编写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要点“30条”》,并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成立若干小组,先行实施;同时党委书记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并进行反馈和指导,初步形成了可推广的整体方案。
一、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必要性
(一) 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担负起培养青年一代的重要责任。当前国际社会形势复杂,面临着各类思想观念交锋、多元文化碰撞的挑战[1]。2018年开始,“00后”的学生进入高校,他们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他们的成长[2]。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00后”有其自身特点,他们不太关心国家大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各类非主流舆论和形形色色价值观的影响,需要通过高校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
(二)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是“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3]。要实现这个目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托几门思政课程、依靠几名思政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德育合力。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80%左右,因此,专业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场。另外,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说服力,是最具效能的实现形式。从这些意义上说,“课程思政”成为必然。
(三) 助推专业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一是思政教育可以超越具体专业问题,在更大范围内分析和思考问题,可以提高语言逻辑性,进而提高教学的说服力。思政语言比较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力量,教师课堂语言的逻辑性、深刻性和说服力提高了,可以增进课堂互动的思想性,可以帮助学生转换视角想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虚实结合。二是思政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之上的,完全可以被专业教师拿来作为思维的利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思维的科学、认识的工具,将其用于分析专业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会使教师高屋建瓴,使学生感到醍醐灌顶。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换视角思考、换方法分析、换方式对话。如果说专业是菜肴,那么哲学就是调料;如果说专业是人体的躯干,那么哲学就是大脑。掌握了哲学,专业教师就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可以收获单纯专业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 转变“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专业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前提条件。目前,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认为,教师更多的精力应花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上,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专业教师的事,专业教师也做不好这件事。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首先,思政教育不单纯是政治,也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认识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成长很有好处。技术技能是解决“物”的问题,但技术技能是由“人”来掌握的,这个掌握基础技能的人动力怎样、状态如何,技术技能本身解决不了。这就是技术技能教育有时事倍功半的原因。把专业内容和认识工具结合起来,专业教师就如虎添翼了。其次,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要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一定要借助思政教育这个工具,缺少思政教育的专业教学,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因为学生没有个人理想和责任担当,就缺少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原动力,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不强,学习效果也会打折扣。
(二) 提炼“课程思政”的相关元素
梳理思政教育内容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基础工作,这可使教师明白要融入哪些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和职业素养三类,如表1所示。教师要充分挖掘与专业教学有交叉关联的思政元素。
表1 思政元素提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一代,非常有必要学习一些哲学知识和观点,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特征,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4]。
2. 核心价值观
即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5]。
3. 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岗位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未来的发展后劲。在教学中,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
(三) 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把“课程思政”的良好愿望变成课堂现实的中间环节,是“课程思政”推进的核心工作,需要下功夫研究。
首先,要强化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这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要改变以往单纯的技能教育目标,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推进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其次,深入思考单元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实践的重点,教师要做到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内容。“课程思政”不是改变原来的课程,也不是把思政教育割裂开来,而是要把哲学思维及价值引领要素巧妙地融合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找到契合点,发挥专业课的价值渗透作用以及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教师要认真思考、优化课程设计方案,将德育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将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德育目标一一对应,把目标转化为行动,付诸实践。
再次,要加强资源开发和应用。要求学校多部门协同开发教学资源,由人文社科部梳理提供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视频和发表的文章,收集和挖掘典型案例,总结并提炼概念和方法等。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利用课程网站、移动终端等平台及时发布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文件,以及社会热点新闻、世界时事报道等。
(四) 加强“课程思政”的管理监督
加强监督管理是“课程思政”推进的质量保证。一是要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消除专业教师认识的误区,加深对思政教育作用的理解,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可以组建由思政教师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小组,邀请思政教师参与专业教研活动。二是学校要设置“课程思政”的反馈和调整环节,建立课程建设的规范和评价体系,加强示范课程建设;三是各院系的教学督导部门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控,教师的课堂评价标准中应设置“德育效果”的观测点,如“教师明确了本次课的德育目标吗?教学内容融入了思政元素吗?教师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吗?效果如何?等。校领导要牵头成立研究小组,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及成果。
三、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
1. 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教学中要结合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教育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一代要有责任和担当;结合专业所对接的行业讲述中国精神、中国方案、中国故事,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如国学、诗词、艺术等,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和创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 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学生关注什么,教师必须回答什么;学生期盼什么,教师必须回应什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学认同到价值认同的升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与哲学思想教育相融合
各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哲学思想。[6]比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分析服装弊病的产生就含有哲学中的联系观,某部位产生的弊病要从其他相关的地方找原因,要综合地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哲学观点、政治观点一次不能用太多,几个观点一起讲,每个都简单说一说,学生会觉得没啥新意,没有得到启发,反而失去了我们用理论阐释专业教学某种现象和原理的效果。在进行哲学思维教育时不一定要用到太多的理论术语,可以用一些俗语、谚语等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讲解理论性强、比较空洞的观点和概念。
4. 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
职业教育不仅仅培养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职业素养,两者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有正确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精神,在工作岗位上才会更好地成长。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能力;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通过作品汇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等等。
(二) 在教学环节中融入
不能将思政教学割裂为单独的教学环节,那样痕迹太重,学生会有抵触,而是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 课前准备时间
可以在课前学生等待时间或休息时间,播放思政教育相关视频。如通过国家大事、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等视频,了解国家方针政策。通过优秀典型案例,宣传先进人物爱岗敬业、报效国家的朴实情怀和感人事迹。在课程导入环节,可以播放行业发展现状、新技术和新装备介绍等视频,激发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强化责任和担当。在课前点名环节,针对学生迟到现象,可以从规章制度、素养培养等方面切入,融入意识观、法治观、自由观等教育。
2. 固有教学环节
一堂课下来,涉及教师、学生、讲授、互动等很多环节,如签到点名、任务布置、规章讲解、小组讨论、发言点评、作品分析、单元总结等。不同的课程,环节也不一样,每个环节都有思政元素融入的机会,值得研究和实践。比如,可以融入作业完成过程的诚信观教育;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爱,帮扶后进,实现共同提高;在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从小组成员不同观点、思路、方法的碰撞等方面切入,融入哲学的矛盾观等教育。
3. 潜在专业通道
所有专业都有内在的、潜在的和思政内容相关联的通道.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去寻找,路有没有找到,有没有走通。比如,专业规范和规则与法制思维是相同的,有些教师将企业的保密意识、版权意识融入教学,签订责任书;再如,项目制作过程和事物运动变化理论是相同的,引导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创作过程。还有,掌握专业要领和注意研究事物内在规律是相同的,学生畏难情绪和矛盾观、利益观是相同的等。
4. 创新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素养提升需求,创造更多的新的教学环节,在这些新的教学平台上引入思政或职业素养观教育。比如,展示学长的成长经历,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设计互动平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联系企业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制定相关制度约束;等等。
(三) 在考核评价环节融入
要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把德育表现纳入学生课程考核的范畴,可以占课程总成绩一定比例[7]。第一,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互为补充的方式。第二,要仔细斟酌考核指标的设计。建立的考核指标要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尽量采用量化考核,做到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客观、公正。
“课程思政”是教学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任重”是因为高校专业构成复杂,各具特点,在思政融入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能形成统一的要求和标准,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大胆探索。“道远”是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建设方案,还有很多环节和内容尚未有好的举措,如教学文件规范、教学方法指南、评价体系建立等,还需不断努力,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