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视角下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2018-04-04李璇
李 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中职学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且后果严重,不仅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造成了师生间激烈冲突,纵观以往研究,学者都探讨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在原因分析中,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探讨,将中职生自身的因素作为最重要的原因,忽视了教师的课堂问题行为以及学校方面影响。众所周知,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共同组成的复杂的社会体系。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学习主体性不强,但是更重要的是现行的教育机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进入学校,失去了对课程、教学、管理的自主选择权,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本文试从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角度,通过分析中职学校的教育机制来探讨中职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一、主体性教育视角下课堂问题行为概念界定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解析,各学者仁者见仁。邵瑞珍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周润智认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亦称学生课堂行为问题,指由学生发出的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一切举止和言行”[2]。方双虎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3]。上述界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含义,但大都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讨论,忽视了由教师和学校引发的课堂问题行为。欲要填补研究的空缺,所以,我们所要探讨的是主体性教育视角下的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
主体性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4]。它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性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核心是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主体性教育思想是进行课堂管理的理论基础,是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行为指南。
主体性教育视角下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中职生因为缺少学习主体性、教师和学校缺乏对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解而导致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常规不一致,影响课堂教学纪律和他人的行为。
上述主体性教育视角下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与通常理解相比,一是观察的视角更加全面化,将关注的焦点从学生转向教师和学校多方面;二是研究蕴含了更多的时代思考,开展主体性教育实践已发展成为时代趋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课堂问题行为愈加严重。进行此项研究,就是要反思我们当前的主体性教育实践,在反思的过程中改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二、主体性教育视角下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
中职生,作为复杂社会体系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中职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也是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观察当今教育领域,主体性教育思想趋近成熟,主体性教育实践也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试观我们的中职学校仍然对于主体性教育思想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漠视学生主体性的情况,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
(一)中职生缺乏学习主体性
学习主体性是指学生认为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观念。在中职实习时,问学生为什么要来上学,三分之二的学生不约而同回答是为了父母,很少论及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问学生是否认为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是否有权利安排教学活动时,学生显得很诧异,认为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人。
中职生缺乏学习主体性,未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无心于教师的教学,要么无所事事,“漫不经心”的发呆,要么无事生非,破坏课堂纪律,产生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教师课堂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实习过程中观察到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富有激情,课堂问题行为较少,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到中职三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可谓是与日俱增,花招百出。与学生的深入交谈后,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没意思,感觉很失望,和自己想象中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相差甚远,与自己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远。反观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在主体性教育实验如火如荼地开展时,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很突出,教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然只是“一本教科书走遍天下”,完完全全忠实于课程内容,不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诉求。教学方式上,为追求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大都采用讲授课的形式,教学方式单一且枯燥,不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教学关系上,教师仍然是权威,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是理想、双主体的教学地位只是追求,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对教学的安排享有绝对控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主体权利得不到保障。
教师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关系的建立全然不顾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要求得不到满足,需求不得重视,又体会不到主体地位的含义与意义,至此,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愈演愈烈。
(三)学校管理压制学生主体性
受刻板印象的影响,中职生被打上了各色各样标签,“自律性差”、“行为不端”等,甚至成了不良少年的代名词。中职学校为了“制服”这类特殊群体,一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条例,如《中职生守则》、《学生考勤制度》、《课堂管理条例》、《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另一方面加强了教学督导,中职学校的学生科和教务科人员会不定期地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进行检查和监督。重重条例下,学生虽然明白了正确的课堂行为模式,但是在多种强压督导下,中职生会因害怕惩罚而选择暂时性伪装,做出服从的假象。在实习的中职学校,当学生察觉到有教务科人员巡查时,他们就会自觉地停止与课堂学习无关的活动,“专心致志”地听讲。而且,学校出于多方面考虑,政策条例经常未能落实到位,如实习的中职学校明确规定:“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校作息时间,不得迟到、早退。迟到、早退要予以记载,犯有迟到、早退的错误学生要认真改正,对屡教不改者,由学校给予纪律处分。”但是,实际上,所谓的处分只是口头上批评。于是,在与学校长期的“斗智斗勇”中,在一次次“以身试法”后,中职生接受了这种行为模式,认定学校的管理条例只是一种形式,惩罚也只是“小打小闹”,不会产生实质性的“伤害”,随之,中职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越演越烈。
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是要修正学生不良的课堂问题行为,但却是通过压制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强迫学生做出改变。当学生感受到个性遭到侵害,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对学校的政策条例未从内心认同的时候,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可谓是一场空。学校的管理若只是压制、强迫、制止,则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永远会层出不穷。
三、主体性教育视角下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解决的对策
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解决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学校首先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其次班级管理推行民主化,学生能真真切切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提高班级管理的时效性;教师教学要关心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主体性;学生自身要增强学习主体性,积极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
(一)管理活动推行民主化
主体性教育思想,致力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人格,将学生视为有人格、有尊严的独立个体。对于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学校首先要秉承主体性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理解、接纳和信任学生。许久以来,中职生已被“妖魔化”,我们的耳边充斥着太多关于中职生的流言蜚语,但是,要知道中职生也仅仅只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中的一部分,同样富有热血和青春,一样满怀梦想,一样具有学习的欲望。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多些耐心与爱心,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增强他们自信心和内心安全感。其次,学校管理制度应富有弹性,符合中职生多元性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制度,切勿“一刀切”,一味压制强迫。
班级管理中,首先师生可签订课堂行为双方契约。契约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师生双方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需要做出的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由师生双方共同来讨论欲达到的目标行为、测量目标行为的方法及强化和惩罚的措施。其次,班干部任用实行轮流制,使得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权利和机会担任班干部,进行班级日常活动的管理。这两项班级管理活动,都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发挥的舞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有效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课堂教学实现主体化
主体性教育要求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双方的有效合作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独霸”课堂,师生矛盾重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突出。
众所周知,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而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首先应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以免内容太难,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信心,太简单,丧失探索知识的兴趣,滋生课堂问题行为。教学方式上,一是坚决杜绝“一刀切”模式,即对所有学生都同时用同一种方法施以同样的教学内容。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性格内向、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关注和鼓励,多采取“课下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处境;大胆活泼、聪明好动的学生,教师多给予表现自我的机会,为他们“量身定制”稍许有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自主学习,自己定制学习计划,教师不必强求“齐步走”,只需做好学生“异步辅导”工作。由此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激发出他们的能动性。二是鼓励采取“小老师”制度,即教学中,由学生来担当老师进行课堂的演示。教师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负责讲解,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从旁协助。而且学生也可自行分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话题,班级内进行小组汇报展示,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当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会有意识规范自我的行为,减少课堂问题行为。教学关系上,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一方面严格要求,另一方面给予真挚的爱与信赖。多年的学习经历中,中职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历来受到老师的忽视或者责备,逐渐变得敏感,而且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课堂问题行为逐日加深。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要求尊重学生人格,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中要遵循严慈相济的德育原则,严格要求使他们遵守课堂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多给予他们爱心和耐心,积极引导、真诚帮助。
(三)外在要求达到内在化
关于中职生的课堂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可谓是名目繁多、趋于精细化,但是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职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性,不能够将社会、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我提高的需求。所以欲减少中职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必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缺失的情况,倡导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放手让孩子独立生活,不可“万事包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而且,父母要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一方面以免期望过高,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孩子形成焦虑的情境,令孩子感到自卑,丧失学习的信心,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另一方面,以免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是为父母而学的,从而降低了学习的主体意识,滋生种种课堂问题行为。学校教育中,教师若只是一味的说教学习的重要性,只会激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学校可以多多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鼓励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味到知识的价值。当学生有了更多的实际体验后,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主体意识得到提高。
总之,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解决中职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必须要提高中职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自觉地将外在要求内在化;学校管理活动要富有弹性,推行民主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实现主体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主体人格得到尊重,学习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课堂教学就迎来了“柳暗花明”,课堂问题行为就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