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遏制电信诈骗须解决信息不对称

2018-04-04杨正钦

法庭内外 2018年9期
关键词:诈骗犯徐玉玉诈骗案

杨正钦

近年来电信诈骗层出不穷,甚至于每个星期不和骗子聊几句都觉得这个星期的生活少了点什么。寒门学子徐玉玉被骗后自杀,农民工被骗走辛苦的打工钱,七旬老人被骗走一生的积蓄,小保姆不听劝阻一心要把钱存进“安全账户”……凡此种种,不一而论。

不久前,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特大跨境诈骗案,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了“地球村时代”的电信诈骗。为了躲避侦查,他们把窝点设到了东非的肯尼亚。为了能够精准诈骗,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被害人的信息。他们组织严密,分工合作,甚至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流水线。有人对被害人进行初步筛选,选出最容易上当的人;然后有人利用种种手段摸清被害人姓甚名谁、在哪工作、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接下来有人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给每一个被害人设计剧本,让被害人一步步上套。

相对于骗子对我们的了如指掌,我们对骗子却是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手机上显示的号码是不是来自于伪基站,也不知道电话那头的人到底是谁,更不知道他怎么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父母子女。这种信息的极端不对称让我们走入了两个极端:一是因为骗子能准确说出和我们有关的一切,而落入骗子设计的陷阱;二是风声鹤唳,觉得所有的电话都是骗子打来的,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信息孤岛上。无所不知的骗子和一无所知的被害人让打击电信诈骗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面对困境,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徐玉玉案、肯尼亚跨境诈骗案先后告破,张闽辉等一大批诈骗犯也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可这些事后的惩罚却难以抚平被害人所受的伤痛。对于遏制电信诈骗,事先预防远比事后补偿更重要。

如今预防电信诈骗的标语已经贴变了大街小巷,银行广播也一遍遍地播放防骗秘籍……可这些措施缺乏系统性,于是就出现了“所有自称公检法的都是骗子”这样的“乌龙”。预防电信诈骗必须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被害人和骗子的信息极端不对称。

要想让信息变得对称,就要让骗子对我们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守住自己的个人信息。给商家留联系方式的时候,可以留一个化名;尽量不要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暴露个人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有关部门要加强内部监管,严厉打击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信息恢复平衡只能保证我们不上当,只有对骗子也要了如指掌才能把骗子从茫茫人海中揪出来。首先要坚持网络实名制,确保每一个电话号码都可以找到机主本人,揭掉骗子身上的隐身衣。其次要对骗子进行标注,几乎每个人都接到过诈骗电话,挂断电话以后就把这个电话号码标注为电信诈骗。最后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对于被标注为电信诈骗的电话号码,电信公司要查出该电话号码对应的个人并将其个人信息与公安机关、金融机构共享。公安机关可以顺藤摸瓜抓捕诈骗犯,金融机构可以搜寻赃款的线索。

猜你喜欢

诈骗犯徐玉玉诈骗案
漏洞在哪儿?
诈骗犯与寓言故事
徐玉玉之死中的平庸之恶
YOU'VE GOT QUESTIONS,SHE'S GOT ANSWERS
漏网诈骗犯自寻警察表“清白”被抓获刑9年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