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浅谈
2018-04-04赵实
赵实
(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作总站,辽宁 沈阳 110036)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是目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工程总计规划造林3 560万hm2,目的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1 建设概况
为改变辽宁西北地区社会和生态面貌,1978年,在辽宁西北地区5市18县与全国同步启动了辽宁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范围见表1。
表1 辽宁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表
2 建设成就
2.1第一阶段(一、二、三期工程)
共完成三北工程造林126.64万hm2。工程建设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1.1增加到28.1%。
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防风固沙效益。新增治沙面积19.95万hm2,科尔沁沙地的重点治理地区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已进入全面改造利用沙漠,发展绿洲农业的新阶段。二是水土保持效益。三北工程第一阶段新增水土保持林36.92万hm2,在辽宁省西北部的水土流失区,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按流域综合治理,约有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降低。三是庇护农田效益。第一阶段共营造农田防护林8.7万hm2,三北地区有242.73万hm2农田得到林网保护,有70%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四是水源涵养效益。采取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更新造林等措施,建成了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基本框架。五是保护牧场效益。以营造灌木为主,初步建成了以抗御自然灾害、防止草地沙化的草牧场防护林体系。
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活立木储备效益。经过三北工程第一阶段建设,森林资源活立木蓄积量达到了1 970.30万m3,年产的木材基本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材。二是经济林产品效益。三北地区已发展经济林19万hm2,形成我省重要的核桃、枣、苹果、梨、杏等干鲜果品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薪材生产效益。三北工程第一阶段营造薪炭林14.15万hm2,薪材产量1 501万t,加上抚育修枝等,基本解决了当地农民的烧柴问题。四是林粮等间作效益。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工程建设大力推行了林粮、林药、林菜、林草等间作的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仅促进了林木速生丰产,优化、美化了环境,而且实现了林木和水果、粮食、药材、蔬菜、牧草的双丰收。
其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工程建设得到了省内外的高度赞誉。二是提高了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了群众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三是为我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四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五是促进了林业科技的进步。六是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建设区经济发展。
2.2四期工程
2.2.1建设内容辽宁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以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紧紧围绕“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建设工程、辽西北荒山绿化工程和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66.68万hm2,其中:人工造林37.79万hm2、封山(沙)育林27.29万hm2、飞播造林1.6万hm2。
2.2.2建设成效(1)森林覆盖率有了明显增加。截至“十一五”末,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2)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有了明显下降。全国第四次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辽宁沙化土地为54.95万hm2,比第一次监测87.52万hm2(1994年)减少了32.57万hm2,且沙化程度也呈现由极重度向重度转移,中度和轻度向非沙化方向转移的趋势,基本实现了由“破坏大于治理”到“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历史性转变。(3)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共营造水土保持林29万hm2,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约达150万hm2。减轻了辽西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危害,使地表径流和冲刷侵蚀程度明显减轻。土壤侵蚀模数从过去平均4 500~5 000 ta-1km-2,下降到2 801 ta-1km-2,大大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4)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辽宁以榛子、两杏一枣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建设达到60万hm2,为近100万农户提供了致富基地和就业机会。部分地区经济林占林业总产值50%。速生林建设带动了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各类林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354家,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2.3建设中的五期工程
2.3.1建设内容三北五期工程建设时间为2011—2020年,为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衔接,分前5年和后5年两个分期进行规划。“十二五”期间建设任务为总建设任务的60%,“十三五”期间建设任务为总建设任务的40%。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累计完成工程造林45.97万hm2,其中:人工造林23.05万hm2,为规划(21.28万hm2)的108.32%;封山(沙)育林22.92万hm2,为规划(21.28万hm2)的107.71%。
2.3.2建设成效(1)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 七年来,辽宁省在有效保护项目区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累计完成项目造林45.97万hm2。在三北工程建设项目的促进下,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目前已经达到了42.78%,与“十一五”期末的38%,净增加了4.78个百分点。(2)风沙侵害得到初步遏制。辽宁三北工程建设以防风固沙为重点,经过五年的建设,工程建设区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尔沁沙地南侵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据全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初步统计结果显示,辽宁省沙化土地五年间减少了7.1%,净减少3.89万hm2。(3)民生林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辽宁省在狠抓三北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别是2014年启动千万亩经济林工程以后,三北工程与经济林工程高度结合,努力实现生态改善、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目标。
3 面临问题
3.1工程建设计划下达时间严重滞后,给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多被动因素。
3.2工程造林定额补助标准偏低。目前工程建设区所剩下的三北工程造林地块,多是立地条件较差的高山、远山和偏远的石质山,造林成本较前几年相比明显增加。据调查,平均造林实际成本已达到12 000~15 000元hm-2,远远超出国家现行的定额补助标准。
3.3缺少后期管护经费。目前的投资标准只够当年的造林部分费用,缺少造林后期的浇水、除草、补植补造、病虫害防治、管护等经费。
3.4林业和农业效益差异过大,导致林农的造林积极性下降,工程建设成果难以巩固。
参考文献:
[1] 庞庆荣.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