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学科为例
2018-04-04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100083)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简称3E)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融入我国高校教育之中。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融合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坚持“新工科”交叉互融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地完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问题。
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学科发展迅速,主要侧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属于应用型学科,其重点是在新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背景下,研究林业信息服务所面临的各类技术与管理问题。该学科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而国内外很多高校的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的办学理念对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革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因此笔者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1]和对比分析法3种方法分析了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在内的6所国内高校以及美国4所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中美两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框架结构、构成内容、培养方法及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异同[2],以期对完善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
课程是学校借以实现教书育人,完成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3],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并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课程设置是基本要素和运行环节[4]。因此,为了完善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学科的建设,教师应了解各高校该学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北京林业大学目前的研究生招生体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分别设在管理学门类和工学门类下,分别在经济管理学院与信息学院招生。笔者以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下提到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均指工学类)为例展开了研究。首先选取国内4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工学方向且发展良好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以及农林类高校中按工学门类招生的东北林业大学,然后将北京林业大学与选出的5所高校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了表1所示的中国高校的课程体系框架结构。
表1 中国6所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由表1可知,这6所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由以下4部分构成:①学位课,占总学分的50%以上;②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5%~35%;③必修环节,占总学分的5%~20%;④补修课程,通常不赋予学分。
其中,学位课主要分为2大类,一是公共学位课,侧重于讲授通识知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和外语课;二是专业学位课,主要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方向和信息方向2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还会将专业学位课细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必修课。此外,专业选修课主要侧重于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对专业技术进行深化指导,必修环节多为对毕业设计的要求,补修课程主要是为跨专业的学生设计的。
(二)美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成内容
根据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机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公布的美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专业的专业排名,笔者选择了排名前10的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4所大学来分析美国高校该学科的课程体系现状,见表2~表5。
从表2~5可知,美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按照课程形式划分的,大致可以分为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4]3部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均等地划分在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按照课程内容划分,大致可以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2大类。其中,知识类课程主要以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软件模型的介绍为主,类似于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方法课;技术类课程则主要以讲授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为主[5]。
表2 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注:资料来源于http://catalog.mit.edu/subjects/em/;https://sdm.mit.edu/education/masters-degree/curriculum/
表3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注:资料来源于http://www.heinz.cmu.edu/school-of-information-systems-and-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mism/21-month-track/global-mism-curriculum/index.aspx
表4 哥伦比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注:资料来源于http://mse.ieor.columbia.edu/mse-curriculum-2016
表5 纽约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注:资料来源于http://cs.nyu.edu/home/master/current_msisreq.html
二、北京林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国内其他5所高校的对比
由表1可知,6所国内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如下。①在课程框架的设置方面基本相似,均由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必修环节和补修课程4部分构成;②在培养方向方面基本相同,旨在培养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兼备的综合型人才;③在教学模式上也均采用各学院独立办学的模式。除上述几个相同点外,国内几所高校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以下2点不同之处。
(一)培养目标不同
国内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大体分为2类:一类仅仅交叉融合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涉及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另一类则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自身的交叉性与本学校或者本学院的办学特色相结合。
第一类主要以和北京林业大学一样同为农林类高校的东北林业大学为代表,其培养目标仅仅交叉融合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涉及的系统技术和管理技术,而学校或学院的办学特色既没有融合在培养目标中,也没有在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
第二类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依据学校经济类教育处于国内高校领先地位的优势,在学科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能够从事经济管理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多开设如“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高级网络金融”等课程。再比如,清华大学设置在建筑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但是在课程的设置上却紧密联系建筑学院的特色,开设了与房地产相关的课程,如“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投资项目评估与案例分析”等课程。而北京林业大学结合林业特色,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特别是林业信息服务需要的、技术与管理才能兼备的高复合型人才,但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开设的与林业相关的课程较少,仅有“森林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这门课程。
(二)课程设置总数不同
国内多数高校都设置了3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而且这些课程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课程内容也更加多元化,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形成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仅设有18门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5门,专业选修课6门。相比于其他5所高校均超过30门课程的设置情况,北京林业大学设置的课程总数稍显不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作支撑外,更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而更多课程的设置能扩大学生的涉猎面,给学生的研究提供不同的思路。例如,清华大学课程总数高达44门,课程设置更是直接将专业选修课融入到专业学位课中,虽规定学分但不规定课程,充分给予学生高度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课程的机会。
三、北京林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美国4所高校的对比
对比美国4所高校与北京林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笔者发现相较于美国高校,北京林业大学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存在以下不同。
(一)知识类课程的设置不同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知识类课程设置上主要设置思想政治类课程和外语课程。一般,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知识类课程都是如此,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大环境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国外的知识类课程主要是以介绍硕士研究生在作科学研究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为主的课程,如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专业写作”和“战略演讲技巧”课程,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子表格优化和仿真介绍”“优化模型和方法”等课程。
(二)课程教学模式不同
4所美国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活动均由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展,即管理类课程在商学院开课,计算机类课程在计算机学院开课。而北京林业大学则是在经济管理学院和信息学院设置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均单独招生单独授课。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学科交融时,却没能将整个学校的资源合理利用。现如今提出的“新工科”模式,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开放式,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对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内,促进工程教育资源和教育治理的开放,对内的开放要从学校自身着手,合理利用学校资源,让更合适的教师讲授更专业的课程,加强学院间的联合办学。
四、基于中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的思考与借鉴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知,中美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宏观培养目标上均是要培养技术与管理才能兼备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别。因此,在学习借鉴中美2国高校构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措施后,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改进的措施,供同行专家参考。
(一)落实培养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培养目标中十分明确的提出,要培养满足林业信息服务需要的、技术与管理才能兼备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但是仅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森林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课程,与林业相关的基础性课程较少。因此,为了落实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笔者建议在设置课程时,首先应把“坚持培养林业信息服务需要的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放在首位;其次应兼顾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将基础课群建设纳入其中[6],使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不断丰富并系统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基础知识。
(二)增加知识类课程中的基础类课程
由于社会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美国高校的知识类课程主要以介绍硕士研究生在开展研究工作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类的课程为主,而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设置知识类课程时,则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等课程[7]。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和外语素养,但是却不能更有效地提升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北京林业大学应借鉴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单独开设有关科学方法论的课程,增加与从事科学研究相关的、提升学生基本素养的知识类课程。
(三)相关学院开展联合办学
笔者研究的4所美国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均是由商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办学的。管理类学科在商学院开课,计算机类学科在计算机学院开课,2所学院联合办学,可以使学校资源得到极大的利用。因此,笔者建议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尝试与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教学模式。
[1]GRANEHEIM U H,LUNDMAN B.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nursing research:concepts,procedures and measures to achieve trustworthiness[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04,24(2):105-112.
[2]赵文鹤,王兰珍,赛江涛.中美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4):38-44.
[3]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0-12.
[4]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2):7.
[5]CHERRY J M,DUFF W M,SINGH N,et al.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s and their master's program in information studies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1,33(2):120-131.
[6]张凤,李爱华.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4):151-152.
[7]齐林峰.基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中美高校MLIS专业培养教育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