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本科生教学信息接收程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2018-04-04

中国林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意向本科生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本科生课堂教学是大学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本科生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仍以教师授课为主,课堂听讲是学生接收各种教学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学信息的接收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本科生教学的质量。影响本科生接收课堂信息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信息传播的方式、干扰信息量的多少、学生对课堂信息的兴趣等,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课堂信息的接收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课堂教学的质量,研究本科生课堂信息接收程度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接收的概念

信息接收的概念包含于信息行为概念中,张照云[1]认为信息行为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各类信息的需求以及对信息的检索、传送、接收、处理、吸收的行为。英国情报学家Wilson[2]指出,信息行为包括人类所有与信息资源和通道相关的各类行为,包括以各种方式主动与被动的查找及使用信息的行为。Davenport[3]指出,信息行为是指如何得到和处理信息,主要包括检索信息、使用信息、校验信息、分享信息、保存信息以及忽略无用信息等。笔者认为,信息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2种方式接收,在此之后,人们要对信息进行记忆、处理及吸收,并结合个人经验对信息加以利用。笔者通过检索文献发现,有关大学生信息接收的相关文献并不多,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信息的接收方式,例如黄曼和董美秀[4]研究了信息接收方式的改变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以及接收信息的类型,例如秦琳娜[5]对青海高校大学生接收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现状的研究。可见,针对大学生教学信息接收程度的研究较少。

笔者认为,本科生的信息接收程度与心理学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一个人对某条信息的兴趣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对此条信息的接收效果。因此,笔者在研究中融入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即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科生教学信息接收程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假设模型

1975—1980年,Martin Fishbein和Icek Ajzen研究人们的2类信念,包括行为性信念(normative beliefs)与实际行为(actual behavior)之间的关系,并因此总结了理性行为理论模型。鲁耀斌与徐红梅[6]认为,理性行为理论是在“行为的发生是基于个人的意志力控制”的假设下,一个人执行某项行为是由其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简称BI)决定的,行为意向是由个人对所要执行的行为的态度(altitude,简称A)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简称SN)共同决定的。刘泽文与甄月桥[7]认为,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其反映出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或者花费多少时间去执行某种行为。态度是指一个人在执行某项行为时的积极或者消极的感受,是一种可估计的影响;主观规范是指一个人感知的对他重要的大部分人认为他是否应该执行某项行为。行为的态度是由其对执行某项行为产生结果的信念和对产生的结果的评估共同决定的。张锦和郑全全[8]指出,信念是指对执行某项行为将会产生的结果的一种主观意识,代表行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评估是指对产生的结果的一种可估计的反应。

在此基础上,Ajezn[9]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简称TPB)。Ajezn认为,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程度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时间、金钱、信息和能力等),因此他增加了感知的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简称PBC)因素。感知的行为控制是指个人感知到完成某一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它反映个人对某一行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与机会越多,预期的阻碍就越小,对行为的控制也就越强。感知的行为控制是由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s)与感知的便利性(perceived facilitation)共同决定的。控制信念是指个人对自己所拥有执行行为所需的资源、机会或阻碍多少的认知,感知的便利性是指这些资源、机会或阻碍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笔者考虑到个人对行为的控制程度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时间、金钱、信息和能力等),基于应用心理学原理,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基础,进行了模型构建。除此之外,经过检索与阅读各类文献,笔者还增加了信息选择能力、与自身利益相关性以及垃圾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信息接收程度的因素,构建出了假设模型,见图1。

图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假设模型

图1模型的具体假设如下。

H1: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的态度影响信息者信息接收行为意向;

H2:信息接收者感知的行为控制影响信息者信息接收行为意向;

H3:信息接收者行为意向影响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行为;

H4:垃圾信息影响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行为;

H5:信息接收者的信息选择能力影响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行为;

H6:态度与感知的行为控制互相影响;

H7:态度与垃圾信息互相影响;

H8:态度与信息选择能力互相影响;

H9:感知的行为控制与垃圾信息互相影响;

H10:感知的行为控制与信息选择能力互相影响;

H11:垃圾信息与信息选择能力互相影响。

三、基于假设模型和问卷调查结果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2016年5月,对选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北京林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课堂调查。调查方式如下:首先播放一段5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视频内容介绍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历史及现状,视频中配有音乐、图片、录像等辅助资料,重要知识点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在视频中,在视频播放期间配有语音介绍,待视频播放完毕后由学生对调查问卷进行作答,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对教学信息接收程度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1份,回收问卷211份,回收有效率为100%。可用问卷为207份。在此次调查中,信息接收程度以问卷作答成绩体现,问卷设置问答类问题共18道,被调查的学生成绩主要集中于“正确率61%~80%”,即答对10~14道题目,成绩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见图2。

图2 问卷调查获得的学生答题正确率分布

根据假设模型和问卷调查结果,笔者构建了初始结构方程模型,见图3。在初始模型中,笔者假设本科生教学信息接收程度受到6个潜变量影响,其中4个外因潜变量,分别为态度(A)、感知的行为控制(PBC)、垃圾信息和信息选择能力,1个中介变量即行为意向(BI),1个内因潜变量即信息接收程度。

图3 基于假设模型和问卷调查结果构建的初始结构方程模型

在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中,潜变量需要通过多个测量变量来反映,测量变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测量变量在估计潜在变量时有测量误差,即残差,图中用e来表示。如图3所示,潜变量“态度(A)”相关的测量变量分别放在了问卷的1、2、3、4、5题中,设为a1、a2、a3、a4、a5;潜变量“感知行为控制(PBC)”相关的测量变量放在了6、7、8题中,设为a6、a7、a8;其他潜变量与测量变量的对应关系见表1。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中,设置误差变量初始值为0,路径系数为1。

表1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中潜变量与测量变量的关系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用来解释潜变量(无法观测的变量或理论变量)之间、潜变量与可测量变量之间以及可测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些关系在模型中通过路径系数(载荷系数)来体现。经过一系列计算和修正,得到结构方程模型,见图4。

以上结构方程模型的常用拟合指数计算结果见表2。鉴于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小于3,且CFI、IFI均达到0.9以上,整体而言,从主要适配度统计量来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对于教学信息接收程度的影响情况。

图4 基于计算修正确定的结构方程模型

常用指数评价条件计算结果卡方值/自由度<32.588CFI>0.90.926NFI>0.90.887IFI>0.90.927RMSEA<0.10.088

注:CFI为比较拟合指数,NFI为规范拟合指数,IFI为递增拟合指数,RMSEA为近似误差的均方根

通过极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图4及表3。“态度(A)”变量到“行为意向(BI)”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61,这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态度(A)”潜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行为意向(BI)”潜变量将直接提升0.61个单位;同理可得,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感知的行为控制(PBC)”潜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行为意向(BI)”潜变量将直接提升0.31个单位;“行为意向(BI)”潜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信息接收程度”潜变量将直接提升0.38个单位。

表3 结构方程模型各路径的关系及系数估计结果

四、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本科生教学信息接收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一)行为意向(BI)对信息接收程度有正向影响

从实际考虑,本科生信息接收行为的意向就是信息接收的动机,反映出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或者花费多少时间去接收教学信息。在大学里,学习主要依靠个体的主动性,如若个体学习动机明确,未来选择毕业后保研、考研、出国,这些具有明确动机的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因此行为意向正向影响学生课堂上信息接收程度。

(二)接收信息的态度(A)对接收信息的行为意向(BI)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这与现实情况是相符的,通常在个体决定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会对该事情做出评估,判断喜欢与否。从实际考虑,当本科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会对该门课程有一个预期,并且在之后的课堂上不断地进行整体评价,总结出个人对接收某一课程的教学信息的行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程度。因此,如果个体对于某个课程本身十分感兴趣或者整体评价很高时,个体选择接收教学信息的动机就越高。

(三)感知的行为控制(PBC)对接收信息的行为意向(BI)有正向影响

当本科生初次接触某种知识时,个体感受存在差异。有的个体容易接收新的逻辑与观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之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接触过同类的新颖思想,并且独立思考过,或者处理与吸收过具有同样难度的知识;有的个体觉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这些新的知识。因此,个体感知到的接收某种信息的难易程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对于该信息的接收行为意向。

(四)接收信息的态度(A)与感知的行为控制(PBC)互相影响

事实上,对于感兴趣的信息,信息接收者会主动调用曾经有效地帮助自己快速接收某种信息的方法,并预期在学习与掌握了某种知识后可能具备某一种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或者接收者会认为,接收某种知识有利于自己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样,感知行为会影响本科生对于接收某种信息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有的个体会知难而退,选择逃避接收信息,而有的个体可能迎难而上,更喜欢处理此类棘手的信息。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课程教学效果,结合“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行为意向对教学信息接收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在学期开始的选课阶段,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行为意向,应该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基本情况、先修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详细介绍。只有大学生在选课期间对所选课程有了整体认识,他们才能选择出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规划的课程,学习动机也将随之增加,进而提高其在课堂上的信息接收效果。

其次,学习态度对教学信息接收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应充分告知该课程的用处,激发大学生接收教学信息的积极性。教师应在讲授“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序言的时候,着重讲述该课程的应用领域和实用价值,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有用性,进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参与课程学习,提高教学信息的接收效果。

最后,感知行为控制影响信息接收程度。对于大学生而言,四年的本科教育应该是连贯一体的,学校的选课系统应为学生提供一站式、一体化的学习规划,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的同时,渐进地推进学生的课程学习计划,不断强化大学生在本科教育期间的行为控制能力,进而持续提高本科生对教学信息的接收效果。

[1]张照云.当前我国信息用户的主要信息行为及其发展趋势[J].图书馆学刊,2009(10):3-4.

[2]WILSON T D.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J].Informing Science,2000(3):49-56.

[3]DAVENPORT T.Information ec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83-84.

[4]黄曼,董秀美.信息接收方式的改变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21-26.

[5]秦琳娜.青海高校大学生接收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现状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1:16-19.

[6]鲁耀斌,徐红梅.技术接受模型及其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176-177.

[7]刘泽文,甄月桥.计划行为理论预测大学生求职行为的验证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6):18-19.

[8]张锦,郑全全.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应用[J].人类工效学,2012(1):77-78.

[9]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79-211.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意向本科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融合HTML5技术实现智能化教学的运用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数据结构课堂上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