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栏目如何报道地震灾害

2018-04-03王加伟刘善义

新闻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雅安九寨沟灾区

王加伟 刘善义

【摘 要】地震报道这样的重大选题,除了央视、各大卫视等电视媒体外,对新闻性有追求的地面民生新闻频道也有自己的操作规程。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的地震报道操作为例,展现地面频道民生新闻栏目对于地震选题的报道原则、选题方向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地震报道;民生新闻;科学元素

地震是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那么,地面民生新闻节目怎样才能做好外地的地震报道呢?安徽经视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一直关注全国选题,时常派出记者参与报道全国性事件,在实践中,也会对此类报道予以归纳思考。

一、民生新闻栏目报道地震灾害的原则

(一)明确角色定位

民生新闻栏目在地震报道中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那就是做好震区灾情的监测和守望,在报道中应当以伤亡和救援情况、救灾物资的供给情况、帮助离散家属寻找亲人等为重,服务好救援工作。

(二)严守宣传纪律

地震报道关系重大,要更加严守宣传纪律。在实践中应注意首先到地震发生地的宣传部门进行备案,拿到当地的采访证和采访车证。进入和退出现场时,与当地宣传部门对接,让对方了解记者的采访动向,同时及时关注并遵照宣传部门的要求和纪律。比如,四川九寨沟地震采访中,记者就实时与当地政府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互动,关注信息,并及时通报所处位置。

(三)以人为本

“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范畴。”[1]因此,民生新闻要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强调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

(四)行动快速

央视《东方时空》创始人之一张海潮曾说,一快遮百丑。震中,是核心现场,画面最为震撼,也是最具新闻价值的所在地。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笔者在第二天中午就到达了震中的芦山县龙门乡,期间交通工具从飞机换采访车换摩托车,一刻不停,只为了能尽快到达震中的核心现场。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笔者也是在第二天就到达了震中的九寨沟县漳扎镇,多次换乘交通工具,以最快速度达到震中。率先到达震中后,记者收到了安徽广播电视台多个栏目连线的要求,震后第二天,记者就在核心现场发出了多条报道。地震的核心现场,画面和外围相比完全不同,建筑破损程度严重,伤亡情况严重,对外界的救援和物资的需求也最迫切。进入震中,向外传递出消息,是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和责任。作为前方记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以最快速度抵达震中,传递出消息。当然,抵达震中之路注定不会平坦。记者在进入雅安地震震中的芦山县时,就多次遭遇强烈的余震,路上到处都是刚刚从山体上滚落下来的大石头,有的甚至有汽车那么大。而在九寨沟地震现场,也是余震不断,记者采访一位打通道路的挖掘机司机时,也遭遇山体崩塌,非常危险。

(五)手段多样

雅安地震发生时,能够进入灾区的直播设备,只是3G单兵设备,这是一种连接摄像机,回传直播画面的机器。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九寨沟地震发生时,各大新闻媒体已经配备了4G直播设备,这种设备每秒可以回传几千K的画面,可以实时和各大栏目进行连线,在信号稳定的情况下,俨然就是一台转播车,非常方便。同时,前方记者也实现了大屏小屏的互动,会随时用手机发微信、微博,及时报道灾区的最新信息。

二、民生新闻栏目报道地震灾害的选题方向

(一)选题注重实用信息

“地震报道中最核心的议题应该是灾情,记者首先应当成为信息的传递者,比如灾区还缺哪些物资、救援还有哪些困难等。”[2]记者有责任将这些实用信息传递出去,方便社会各界救助。灾后震中各区域,都有紧缺的物品,如奶粉、帐篷、水和食物等。比如,笔者在芦山发现,帐篷,水,方便面等物资在震后很快就汇聚到这里。而同样灾情严重的临近的天全县却医疗物资,救灾帐篷急缺。发现这个问题后,笔者迅速把这个信息传递了出去,很快,救灾物资也开始向周边灾区聚集。

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事件时,记者还可以进行帮忙式的报道。

2013年雅安地震时,记者发现芦山县城奶粉短缺,许多婴儿饿得哇哇大哭,记者立即通过安徽的一些个人和公益组织募捐,很快有八千元善款到账,記者马上用这笔钱在邻近的县买了一批奶粉,直接送给这些孩子。随后,爱心团体捐赠的几万袋奶粉也抵达芦山。

(二)选题注重安徽元素

民生新闻栏目更倾向选择那些地域化、本土化的新闻。雅安地震时,安徽经视《第一时间》跟踪报道了安徽省地震应急救援队,并且报道了滁州市江平救援队——一支来自安徽民间的救援力量,他们开来了四台大型设备,来灾区修自来水。来自安徽的各类救援力量,如卫生部门、消防部门、武警部队,这些省内救援主力,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九寨沟地震时,记者跟随安庆宿松县蓝天救援队进入震中,进行采访报道。记者用纪录式的手法,记录下这支民间救援队,星夜兼程赶赴灾区的全过程。这些在当地事业有成的老板们,变成公益救援人士,他们人歇车不歇,互换着开车,马不停蹄地赶赴九寨沟,进行灾后救援。节目播出后,感动了很多观众。

(三)选题注重科学元素

诚如新闻界前辈钱刚所言,地震报道中,少不了科学报道。在地震报道中,我们需要传递知识,服务社会。

在雅安地震时,笔者的团队探访了天全县和芦山县的许多乡村,发现许多居民新修的自建房,因为只注重外表装潢,忽略了水泥标号、钢材、梁柱等抗震因素,所以倒塌损毁得格外多。后来记者用了四五篇稿件,谈农村如何建房,并且采访了国家应急救援队的专家,希望能给灾区民众、也给安徽百姓一些启示。

在报道九寨沟地震时,我们发现震中的漳扎镇的居民,在地震发生后做了一系列科学而及时的操作,特别值得学习。他们迅速展开自救,救出困在废墟和车辆中的人员,并把人员安置到山区的一个开阔地带;还迅速调集挖掘机,向外打通公路,将伤者送往医院。这些应急做法报道出来后,能够给观众带来知识,提供救援经验。

(四)选题注重各类人物故事

民生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新闻要故事化、人物化、细节化,地震报道也不例外。在报道中,选择典型人物,记录报道他们的故事,尽量展现各种细节,这样的稿件,才有血有肉,见人见事。从雅安到九寨沟,记者在报道中发掘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人物,有勇救孙子的英雄奶奶,有积极进行灾后重建的大叔,有来自海外的在灾区建临时幼儿园的志愿者,有忙碌多日只为尽早打通灾区通讯线的工人,有放着自家财物不去清理而积极从事志愿工作的当地居民,也有亲人不幸身亡,擦干泪水在医院帮助伤者的中学生。他们的故事,让人动容,播出之后,传递了正能量。

三、民生新闻栏目报道地震灾害的注意事项

(一)要帮忙不添乱

震后前几天,一般是灾区最为混乱的时候,大量的社会救援和志愿力量会进入震区,往往会造成道路拥堵,从而使得地震救援的主力部队进不来。在雅安地震时,安徽经视《第一时间》记者就发现了这个现象。记者看到,很多武警、消防、蓝天救援队的车辆,都被堵在了半路,只因为大量赶赴灾区的民间力量盲目涌入。于是,记者制作了一条主题为“不要堵塞生命通道”的新闻,并配发了微博和图片,很快在网上引起热议。2017年九寨沟地震时,记者同样在新闻报道中,提示社会救援力量不可盲目进入震区,震区的人力和物力都已经足够支撑救援。

除了对各类救援力量的提醒,报道团队也应注意自身切勿为了新闻竞争,导致采访队伍扎堆,派出人数超出报道所需,甚至干扰到救援。理智的选择是先派出一部分记者了解情况,再根据实际需要加派人力。同时,记者在进入震区时,可以购买好方便面、水和速食品,放置在租用的采访车上,不给灾区带来更多的负担。

(二)做好发稿的应急准备

作为电视媒体,在震区如何做好应急准备,做好及时发稿传稿工作,也是需要注意的。手机方面,要带两到三家运营商的手机才保险。一家运营商的信号消失时,立刻换另外一部来连线、传递信息。不过,震后的通讯保障工作速度很快,九寨沟地震震后没多久,各家运营商的通讯保障车,就开到了震中各乡镇。记者发稿甚至直播,一般都沒问题。

(三)注意服装、安全措施等细节

地震报道中,记者在服装的选择方面,可以穿防水的冲锋衣和户外鞋,采访时最好戴上安全帽,这样有利于防范降雨和泥泞的路面。衣服颜色方面,建议选择相对中性的黑色和蓝色冲锋衣,在报道灾难时,这些颜色较为合适,照顾了震区人民的心理。此外,还应该带一些口罩、绷带、消炎药、止泻药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注释:

[1]潘知常.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陈力丹.期待理性而专业的灾难报道——芦山和汶川地震媒体报道比较[J].新闻爱好者,2013(06).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雅安九寨沟灾区
虹彩仙境九寨沟
雅安藏茶 醇和悠长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九寨沟:仙境的背后
雅安砥砺前行金融助力灾后重建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