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遐想
2018-04-03张天若
张天若
在别人看来,我有着与实际年龄不太相称的安静和沉稳,我想,这应该和我从小就喜欢亲近山水,享受那份静谧有关。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有一首诗里说:“嫩草萌动的春天的田野所告我们的教训,比古今圣贤所说的法语指示我们更多的道理。”这是赞美自然对人的感化力。我喜欢去亲近、感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闲暇时登高望远,或漫步水边,在大自然的怀抱,无须用语言,呼吸之间,各种思虑便在“无声胜有声”中呐喊出来。我想这才是放飞自我最好的方式。
在山水之间,思绪可以任意游荡,观山望水,便是用想象填补真实的世界。欣赏一幅古代水墨,或者是现代的绘画和摄影亦是如此,山水始终在用意境寻求着精神的共鸣。东方人的含蓄、隐忍、内心的波澜,都融入那一片或浓或淡、虚无缥缈的自然景致中。于群山之中,在水一方,观于景,止于心。
画面上的遠山近水总能令我平心凝神,我会想象着丢一颗石子,打破那水面的平静,看不到底下的暗涌,却有漂浮的斑点渐行渐远,思绪也随着水波蔓延开来,无边无际,自由自在……登高望远,身心皆畅快。绿树葱葱,河水波光粼粼,人影若隐若现,有着闹市给不了的空荡的寂静,在这些“活着”的自然物中,生命的张力格外动人心魄,正所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我想,纵情山水的人是真正自在的。就像古代的诗人,悠游山水之间,或寄托爱慕之思,或抒发胸襟抱负,或畅聊隐逸之情,或赞美山川绮丽,诗情、画意、理趣在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中流淌千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望岳》充满了青年时代杜甫的浪漫与激情。泰山气象雄伟磅礴,诗人攀登其上,抒发了自己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蓬勃向上的朝气,读来让人倍感精神振奋。
东坡居士则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下神来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寒宵风立,月光如水,清辉皎洁得如梦如幻,恍如仙境;水草纵横交错,或浓或淡,漂浮摇曳其间,原来是竹柏影落庭院,娟娟弄姿,秀媚可人。这是冰清玉洁、纤尘不染的月色,也是他和挚友(张怀民)光明峻洁、表里澄澈的心境。写得晶莹剔透,沁人心脾。如不喜亲近自然,何来这灵思妙语?
四处游山玩水,给我感触最深、最令我难忘的当属丝路之行。丝绸之路,是一条生命之路。苍茫的土地、高远的天空和盘旋在山顶的飞鸟仿佛都带着一丝宗教的气息。走在前人走过的路上,山依然是山,又不是当年的样子。仰望高山,这些见证了千百年历史的山石让人显得渺小而脆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那时的山水、古迹,已非当年的模样。景象只是眼前所看到的,但总是有无穷尽的信息同时被收入眼中。在虚虚实实中,只有自己知道看到的到底是什么。你看到了,便感受到了。
一棵孤树,一片杂草,甚至是一片云,夹带着当下的心绪,总是能牵扯出无休无止的对自我的盘问,这一刻的烦恼、愉悦、迷惘、开阔,对自我的肯定和质疑,都在心中。观景即是观心,问得多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丰子恺曾说,在山川流水、花晨月夕之间,青年受自然的感化和暗示最多,因为青年是人生中最中坚、最精彩、最有变化的一部分。青年在一步步踏进成人的境域去的时候,对于他们接触的自然,容易发生种种能动的疑问,这些疑问唤起了他们无限的感想,这感想各人不同,各用以影响到自己的意志和行为。
愿我们有一个比较长的看山即山的纯真年代,少一些看水非水的复杂过往。终愿你我能走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大彻大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