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注射技术在自体脂肪面部填充中的应用
2018-04-03唐泓波侯楷章勇超邓裴
唐泓波 侯楷 章勇超 邓裴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精微注射技术进行面部自体脂肪填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3例要求行面部填充的就醫者,通过细致的面部填充区域设计,采用离心法提纯自体脂肪颗粒,使用智能精微注射枪连接18G钝针于面部进行脂肪颗粒填充,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57例就医者面部轮廓线饱满、柔和,较术前明显改善;3例就医者经2次填充后达到满意;3例就医者满意度欠佳,但因故未进行再次填充。所有美容者无面神经损伤、填充部位感染、脂肪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精微注射技术行面部自体脂肪填充,脂肪存活率高,并发症少,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精微注射;脂肪移植;自体脂肪;面部凹陷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8)02-0038-03
自体脂肪取材容易,来源丰富,组织相容性好,不会发生排斥反应,是理想的组织填充材料。自体脂肪注射移植因其不稳定的吸收率(20%~90%)而一度影响其发展,因此如何提高移植脂肪成活率一直是研究重点。笔者科室自2014年采用精微脂肪注射枪辅助脂肪移植,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63例就医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17~56岁,平均42.6岁。均为因先天性或衰老产生的面部软组织发育不良或局部凹陷,要求行面部脂肪填充就医者。经术前检查未见明显手术禁忌,排除期望值过高及不配合治疗者,告知手术风险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1.2手术方法
1.2.1注射区域设计:根据面部美学特点以及衰老情况进行面部整体设计,嘱就医者取坐位,用亚甲蓝以等高线的方式标记出需要填充的部位和范围,并与就医者反复沟通确认,在填充区域旁选择安全、隐蔽部位设计填充切口,碘酊固定标记线。
1.2.2自体脂肪颗粒的采集及纯化:常规选择大腿内侧为脂肪供区,根据拟采集脂肪量标记手术区域,肿胀液配制:生理盐水500m1+2%利多卡因20ml+肾上腺素0.5m1+5%碳酸氢钠10ml。在吸脂部位注射肿胀液,使组织肿胀,有坚实感。使用直径2mm的吸脂针连接10ml一次性注射器,抽拉注射器至最大刻度并固定保持负压。左手在皮肤表面触摸抽吸层次,右手持针筒由深层向浅层呈扇形拉锯式反复抽吸。脂肪颗粒经静置收集,置于低速离心机中,以800r/min离心3min,排空注射器下方水分,将纯化的自体脂肪颗粒移入1ml注射器中待用。供区尽量挤尽肿胀液后,6-0尼龙线缝合切口。
1.2.3脂肪颗粒填充:在自体脂肪处理同时,拟充填区域以1%利多卡因+1:100000肾上腺素行局部麻醉。将精微脂肪注射枪(呈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台湾高雄)装配18G钝头注射针,连接1ml注射器,将调节旋钮调节至1/120,即每次扣动扳机注入脂肪颗粒1/120ml。从切口处置入填充区域相应层次,以入针口为中心呈扇形铺开,一边退针一边连续扣动扳机,行多点多层次注射。填充满意后局部予以按摩塑形,切口以活力碘消毒,6-0尼龙线缝合。
1.2.4术后处理:供区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5d,压迫止血,并有助于减轻水肿,防止皮下积液和血清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面部填充区域2周内禁止按摩,局部冷敷,并口服抗生素3d预防感染。
1.2.5评价指标:术后随访3~12个月,对手术效果、并发症情况、填充次数等进行评价。
2结果
本组63例就医者,术后均未出现面神经损伤、填充部位感染、皮下硬结形成、脂肪栓塞、失明等严重并发症,4例就医者出现皮下淤青,未予特殊处理,2周后均自行消退。57例就医者面部轮廓自然,填充区丰满、柔软,面部表情自然,皱纹明显变浅,呈现年轻化外观;3例就医者经2次填充后达到满意效果;另有3例就医者满意度欠佳,但因个人原因未进行再次填充。
3典型病例
3.1病例1,男性,44岁,因“左面部凹陷”就诊。查体:左侧面颊局部凹陷,约5cm×4cm大小,不伴有感觉异常,以精微脂肪注射枪辅助行自体脂肪移植,术后3个月复诊,移植脂肪存活良好,两侧面部对称,饱满圆润。见图1。
3.2病例2,女性,50岁,因“双上睑及面中部凹陷”就诊。查体:双侧上睑单薄,上睑部明显凹陷,颧部低平,颧脂肪垫下移,鼻唇沟纹明显。不愿进行面部提升手术,遂采用上睑及颧部脂肪填充。术后8个月复诊,上睑部饱满,无明显凹陷,颧部较前丰满,颧脂肪垫上移,鼻唇沟变浅。见图2。
4讨论
脂肪颗粒移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其难以预测的吸收率以及坏死、囊肿、硬结形成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近年来通过对脂肪移植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在自体脂肪的提取、制备、注射等操作上进行改进,使脂肪移植的术后成活率有了很大提升,但吸收率无法预测的问题仍然存在。
Carpenada等例研究发现如果移植的脂肪颗粒直径大于2mm,其中心部分即可因为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且其代谢产物无法清除,在移植前24~48h即开始发生坏死。研究认为脂肪颗粒的厚度和几何形状是影响移植脂肪存活率的关键,脂肪颗粒的直径要<3mm才能达到更高的存活率。因此,移植的脂肪颗粒其最佳半径大小应为1~2mm,通过数学计算可以得到半径2mm的球形体积为33.5mm3。所以1ml注射器中的脂肪颗粒(1000mm3)至少要分30次以上推注才能达到更高的成活率。Coleman提出的细胞辅助脂肪移植理论也认为,脂肪移植时每一次注射的量应<0.1ml。在特殊部位如眶周等部位,每次注射的量应为0.020~0.033ml。Chou等认为每次注射的脂肪颗粒应<0.01ml(脂肪颗粒直径约1.3mm)才能避免因脂肪颗粒中心坏死而带来的不良反应。Kato等则通过分子生物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进一步证实,颗粒直径在1.2mm以内可以有效避免严重坏死区的出现。
本次使用的精微脂肪注射枪,其连接的1ml注射器的推注次数可设定为60~240次,能够精确恒定低压力推注,避免了高压力注射。这样,能保证每次推注的脂肪球体半径为1~2mm,可以有效地预防移植物中心坏死及随后的并发症,降低吸收率;也避免了大剂量推注脂肪颗粒导致的术后囊肿形成、纤维化、钙化、骨化以及不对称等并发症。虽然次数设置为240次时推出的脂肪颗粒更小,但是随着每毫升注射次数的上升,延长了操作时间,增加了自体脂肪的离体时间,并不适合于需大容量填充的病例。因此本次使用1/120ml刻度,即可保证脂肪颗粒足够小,又不至于花费过长的注射时间。
传统的纯手工操作与之相比,完全依赖外科医生的手术技能,但即使是很有经验的医生,也很难保证每次推注的脂肪颗粒都为0.020~0.033mi,特别是在脂肪颗粒可能堵塞注射针头而使阻力增大的时候,用力推注时可能一次性注入大量脂肪,从而导致局部不平整及结节形成。而使用精微注射技术,推助力恒定且每次推注脂肪颗粒量准确、稳定,从而保证移植脂肪最大限度的存活。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因受区条件、医生操作等因素影响不能完全达到理论上的线状脂肪颗粒注射,但和手工操作相比,在脂肪移植的精确量化上具有明显优势。
总之,精微注射技术通过对注射环节的改善,达到了较好的移植脂肪成活率及临床效果。并且,通过精微脂肪注射枪的运用,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能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术后效果。
[收稿日期]32017-11-28 [修回日期]2018-01-04
编辑/朱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