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为主与近水楼台
2018-04-03郝芳
郝芳
“先入为主”出自《汉书·息夫躬传》,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人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不容易接受。“近水楼台”出自宋代苏麟的《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诗句借自然景色来比喻因靠近某种事物而获得优先的机会。从心理学上讲,“近水楼台”也可以理解为,离认知主体越近的客体越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成语所描述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心理学中可以对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为何深入人心
社会知觉领域的首因效应比较为人熟知,它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在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印象非常深刻,持续时间长。虽然,后来接收的信息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但都无法与第一印象相提并论。首因效应包括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服饰、相貌、神态等,这些对他人来说都是新信息,对感官的刺激比较强烈,有新鲜感。后来的接触也常常无法改变初次见面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因为首因效应带来的偏见,可能失去双方后续的互动机会,潜在的优点也无法显现。
历史上也有不少因首因效应而错失英才的当权者。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庞统面见孙权,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面黑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先有不快,于是以“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将其拒之门外,即使鲁肃苦苦相劝也无济于事。庞统又去投奔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打发他去“东北一百三十里”的耒阳县就任县宰。庞统两次自荐均未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就是未能给孙权和刘备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没有得到重用,才能也无从发挥。
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以实验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洛钦斯编写了两个关于学生詹姆的故事:一段故事把詹姆描写为一个热情而外向的人,比如,他和朋友一起出门,不仅与熟人聊天、打招呼,也和刚认识的人打招呼;另一段故事把詹姆描写为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如独自回家,不主动和人打招呼。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不同的顺序编排,第一组将“热情外向的描述”放在前面而“冷淡内向的描述”放在后面;第二组与第一组相反;第三组只有“热情外向的描述”;第四组只有“冷淡内向的描述”。接下来,他让中学生阅读这些故事并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第一组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热情外向,而第三组有95%的人这样认为;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四组中只有3%。这个实验说明,在人际认知中,首因效应影响显著。
在跨文化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首因效应在北美被试者和亚洲被试者之间存在差异。在实验中,被试者阅读一段描写个人行为的文字,然后评价这个人的个性。在阅读之前,研究者提供给被试者一些特质信息使他们产生对某些个性的期望,比如亲切、体贴、热情、无私和合作等。北美被试者会使用所获得的“初始信息”来对这个人进行认知和判断,而亞洲被试者则将他们的评价建立在“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北美被试者比亚洲被试者对他人印象表现出更强的首因效应,更容易受第一印象的影响。
热手谬误与赌徒谬误
相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虽然没有那么广泛,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因效应是指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它确实没有首因效应普遍和明显。近因效应的出现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不断提供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二是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近因效应在认知决策中的应用更深入一些,比如,人们在知觉随机序列时往往会出现偏差。举例来说,在抛掷硬币的游戏中,如果连续4次都是正面,那么参与者期望接下来还是正面的结果被称为正近因效应,也叫热手谬误;而认为接下来该出现反面的结果,被称为负近因效应,也叫赌徒谬误。这两种谬误都被称为随机序列知觉中的近因效应。
研究者最初认为正近因效应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并不存在。最早的相关研究是从篮球比赛开始的。科学家对美国费城76人队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球员都有热手谬误,但数据统计表明,投篮是否命中的实际结果与前一次投篮的结果没有正相关关系。目前,经济学、认知科学、法律等领域的研究结果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结论,所以正近因效应究竟是否存在仍然未有定论。负近因效应的研究开始于概率匹配,人们在两种颜色的灯中猜测下一个亮的是哪一种颜色的灯。当一连串结果交替出现后,在预期下一次要出现的结果时,人们更倾向于做出与最近的前一次结果不同的猜测,可见负近因效应的影响,说明负近因效应是存在的。
如何利用心理效应提升记忆效率
最早在实验心理学领域中提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是加拿大学者默多克。他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向被试者呈现一系列词语,比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火星、山、手指、椅子、木偶等,每秒钟出现一个词,然后让被试者以任意的顺序自由回忆刚才看过的词语。结果发现,回忆的成绩与词语在原来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在词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词语更容易被回忆出来。其中,开始部分的回忆成绩好被称为首因效应,而末尾部分的回忆成绩好被称为近因效应。默多克还根据实验结果画出了以词语呈现顺序为横坐标、回忆成绩为纵坐标的回忆曲线。这条曲线两头高中间低,被心理学家们称为系列位置曲线,这种首尾部分回忆成绩好的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认知心理学家对记忆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进行了解释。实验中系列词语的开始部分由于呈现较早,得到更多的复述(即大脑自主进行的重复叙述)而进入长时记忆,保存时间更久,回忆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现了首因效应。末尾部分的词语出现较晚还没来得及复述而进入了短时记忆,痕迹清晰而新鲜,更容易从短时记忆中提取,这就出现了近因效应。中间的部分既受到前面的干扰,又受到后面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都会出现,因此回忆成绩比前后两个部分都差。
记忆领域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可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老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讲比较重要的内容,在结束阶段再次总结和强调。学生也要重视一堂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对重要内容给予更多的注意。在背诵课文的时候,可以从中间部分开始,或者对中间部分的内容多重复、背诵几遍,这样可以巩固不容易记住的部分,整体提高记忆成绩。
味觉记忆的秘密
在感知觉领域,味觉是5种基本感觉中最少被研究,也最少被理解的。然而,味觉的记忆也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实验中,被试者按照顺序品尝不同味道的液体,在分别间隔不同的时间后进行再认,也就是再次品尝几种液体,判断哪些液体的味道是之前所品尝过的。15秒(间隔最短时间)后进行再认,被试者对后品尝的液体再认更加准确,出现近因效应;60秒(间隔最长时间)后进行再认,被试者对先品尝的液体再认更加准确,出现首因效应。其他的时间间隔对味道的再认效果则呈现出U型曲线,类似于词表的回忆趋势。研究者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最先品尝和最后品尝的液体都只有一种其他味道的液体和它们竞争,而其他呈现位置上的液体都有前后两个不同味道的竞争,因此再认成绩要更差。
无论是心理学的基础领域还是应用领域,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作用和机制的探寻都在不断进行中。我们可以利用基本心理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增强记忆效果,也要避免第一印象和概率上的谬误影响日常判断。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们的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就在那里,将其运用自如便会给生活增加便利,也能让工作和学习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