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律风根
2018-04-03匡济
匡济
自1903年德皇威廉二世{72这家公司以来。德律风根一边行进在科技的路上。一边也一次次被卷入国家机器的战略中。亲身历经了科学技术的革新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成为穿越时光的“德国之声”。
在音响界有一款德国品牌如雷贯耳,其名为“德律风根”,它的话筒也相当不错。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名字听上去优雅而轻盈的品牌,其诞生动机,却是与欧洲列强的争霸战息息相关,后来又一度落入纳粹的魔掌,在它百余年的历史中,大部分岁月,都是严峻而沉重,优雅与轻盈,无处可寻……
德皇之怒
德律风根的创立者,是德皇威廉二世。他有着一个冗长的名字: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多·阿尔伯特·冯·霍亨索伦(Friedrich wilhelmViktor A1bert yon Hohenzollern)。名字越长,代表他的身份和家世越不凡,他是德意志第一家族霍亨索伦之子孙、普鲁士王国国王,以及德意志帝国第三任皇帝。
这是一个大人物,他怎么会有兴趣去创立一家公司?
因为他的对手——大英帝国,在许多事情上给他找茬,比如发电报的问题。
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这层血缘关系一度让他在英国人心目中有着不错的印象,这种印象得到了“铁血宰相”俾斯麦高超外交战略的加持。但当威廉二世治下的德意志帝国,野心越发膨胀,开始威胁到大英帝国理想中的欧洲秩序乃至世界秩序后,威廉二世在英国人眼中的形象开始迅速地负面化了。他“胸怀大志”,1888年继位,两年不到就请俾斯麦走人,然后推行一种扩张政策,要在全球范围内与大英帝国争抢利益,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充当急先锋,大规模扩充海军……
但大英帝国自有其强大的原因所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霸权,掌控了大量的资源,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就连威廉二世要给海外拍一个电报,都得大英帝国点头同意。
因为彼时连通全球电报网络的海底电缆,主要都掌握在大英帝国手中,据美国海军部1892年的统计,全球海底电缆的66.3%属于大英帝国,德意志和沙皇俄国加起来还不到3.7%。
如果威廉二世敢翻脸,那么大英帝国就可以给你“断电”。此事让威廉二世忧心忡忡,需知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非洲大陆上弄了几块殖民地,但与柏林的距离,最近的都在3000公里以上,要是大英帝国把电报网络给切断了,那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
故而,当他得知有一种新兴的通信技术,不需要线路,可以靠电波在空气中传播,便极为关注,兴趣盎然。
这就是无线电技术。
在电报技术上,德国人并不是主导力量,那是英国人的天下。但在新兴的无线电技术上,德国人有“弯道超车”的可能,因为这门技术最早的奠基人之一,就是德国人。
此人名为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Rudolf Hertz),是一名卓越的德国物理学家,他在19世纪80年代从事的研究对无线电技术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其研究成果后来为一位年轻的意大利无业游民马可尼所知,此人算是一个业余電学爱好者,但他有发明及经商的天赋,在整合了赫兹及许多其他无线电先驱的成果之后,马可尼搞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有实用价值的无线电报系统。
然后呢,他就忙着去兜售自己的发明,首选之地,正是当时世界第一霸权大英帝国。马可尼在这里改进自己的无线电报系统,向政府高官营销。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英国政府不仅给他那并非原创的无线电系统弄了专利,还特许他加入了英国国籍,再给搞了个公司:马可尼国际海洋通讯公司——因为最初这套系统主要安装在船上和海岸边,用以导航。
既然背后东家是英国人,那么马可尼在扩展他的无线电报商业版图时,自然要时时以维护大英帝国利益为重。虽然商人追逐利益的本性导致他与英国政府之间一直关系紧张,因为英国政府总是想把他的生意国有化,而马可尼当然不能同意,但他那精明的脑袋让他想到了—种绝佳的方案——垄断。
具体的操作方案,是所有出自于马可尼公司的无线电电报系统,都是以租用而不是出售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并配套提供操作人员,此外,马可尼的无线电电报系统操作规程中,严禁与其他厂家,实际上也就是其他国家的类似系统进行互联。
这就形成了—种事实意义上的垄断,表面上是马可尼的一种商业行为,但在其他国家看来,这就是大英帝国继掌控了海底电缆网之后,又要将无线电报网纳入掌中的“野蛮行径”。
大家都有怨言,德国人怨言最大,于是他们追得最急。彼时德意志帝国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功底相当不俗,除了西门子公司这样的业界支柱外,还有许多活力十足的科学家在开展研究。无线电方面,德意志帝国在马可尼刚刚在英国打响第一枪之后,就出现了许多科研团队,从事无线电研究。其中水平比较领先的有三个。
第一个,由夏洛特堡工程技术学院的阿道夫·斯勒比教授(Adolf Slaby)领衔,他是最早接触无线电技术的德国科学家,曾在1897年去马可尼公司参观学习。他的研究后来得到了德国海军和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资助。
第二个,以斯特拉斯堡大学的费迪南德·布劳恩教授(Ferdinand Braun)为代表,他搞无线电的时间只比斯勒比教授晚几个月,后来因为资金压力,主动向西门子公司靠拢。
第三个,由物理学家阿道夫·科普舍勒(AdolfKoepsel)和工程师卡尔·罗德(CarlRode)主导,这个团队从一开始就隶属于西门子公司。
从背后的支持力量来看,三个团队实际上代表了两股力量,一股是德意志帝国政府、军方和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支持的斯勒比团队,另一股是西门子公司支持的布劳恩团队与科普舍勒团队,值得—提的是,西门子公司也与德国海军在通讯技术上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马可尼的无线电电报系统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一项技术是他发明的,他只是个集成者以及商业化者,但他自恃有大英帝国撑腰,对德意志冒出来的那些科研团队十分反感,控诉他们剽窃抄袭了自己的技术,无视自己的专利。德意志帝国当然不会承认大英帝国颁发的专利许可证,但包括德国海军在内的相关单位,还是与马可尼进行了几次有关专利权的谈判,而最终无果。
威廉二世在这个时候冒了出来。他早就对无线电技术有高度关切,而几个德国无线电科研团队与他之间也是早有联系,如德国无线电技术的领军人物斯勒比教授就是他的座上宾。他深知马可尼公司的垄断,就等同于大英帝国的垄断,他当然不会袖手旁观。
在威廉二世的授意或者说命令下,德意志最优秀的无线电科研团队在1903年实现了整合,形成一个叫做Telefunken的公司,其中文名翻译过来就是“德律风根”。关于其名,有必要交代一下,因为坊间传闻其是由电报地址转换而来,这是误解。Telefunken为德文“Gesellschaft fu rdrahtlose Telegraphie GmbH”的缩写,其意为无线电报协会及公司。
德律风根明面上的股东,分别是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实际上则是威廉二世主导下的一个国家通讯技术研发机构,其主要的订单以及技术需求,都来自于德国海军,德国陆军也有一部分。从成立到1908年为止,德律风根超过七成产品都是提供给了军方,剩下部分则给了德国民船队——它们也是潜在的军事力量。
德律风根的历史,由此算是正式开始了。
帝国之声
德律风根与马可尼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家研发导向而不是销售导向的高科技企业,它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器件生产由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公司负责,销售也不用愁,有来自于德意志政府的大量订单。
这家公司汇集了大量英才,除以斯勒比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先驱者外,还有以乔治·冯·阿克(Georg von Arco)为代表的后起之秀。阿克先生曾是斯勒比教授主要的助手,后来担任德律风根首任技术研发主管,他是柏林大学的高材生、一位富裕的地主之子。他在加入德律风根之前,曾在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效力,并与斯勒比教授一道,推动了德国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加入德律风根之后,阿克先生致力于大型远距离无线电通讯技术的研发,因为威廉二世迫切需要能和遥远的非洲殖民地“接上线”。
在阿克先生主导之下,德律风根从1906年开始,致力于发展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在当年就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300公里距离间的通讯。到了1911年,德律风根又成功地将通讯距离提到了3350公里,证据是从位于德国本土瑙恩的大型无线电发射站发送了一个字母到3350公里外的德国非洲殖民地多哥。1912年,德律风根将瑙恩的大型无线电发射站进一步升级,配了一台功率超过200千瓦的发电机。
德律风根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同行前去学习,据某些材料称,一代电学神人尼古拉·特斯拉就曾在德律风根效力。连马可尼公司也放下了“架子”,派出团队前去观摩学习。而德律风根的无线电帝国版图,也以德意志帝國为中心,开始扩散开来。
威廉二世再一次对德律风根的经营战略进行了指导,当时英德关系紧张,欧洲上空已经充斥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如果战争爆发,不用怀疑,英国人会在第一时间切断通向德意志帝国的海底电缆,那么不仅德意志帝国的对外通讯会大受影响,甚至连获取外界消息的渠道都会丧失。
于是威廉二世想出了一条妙计:大洋彼岸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那里舆论自由、新闻业发达,有着大量的情报资源,如果在那里建一个或者几个无线电通讯站,用来给德国本土传送消息,还怕英国人“断电”?
在美国建无线电通讯设施,对于德律风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以马可尼公司为代表的大英帝国已实现跨大西洋无线电通讯,但其距离只有2000来公里,而从德国本土到美国的距离比这个远一倍还不止。德律风根在非洲殖民地的无线电通讯一事上所进行的持续努力,为克服这个挑战提供了巨大帮助,彼时德意志帝国与美国还不算太坏的关系也帮了一些忙。1911年,德律风根取得了在美国纽约长岛塞维尔镇修建无线电通讯站的许可,1912年建成,1914年开始与德国本土建立联系。与此同时,一个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小港口塔克顿,也建立起了一个德国无线电通讯站,与德国本土相联。
对于德律风根或者说德意志帝国在无线电一事上的“张牙舞爪”,大英帝国自然是不高兴,但双方在这件事情上的冲突是其通往战争之路上的一个必然。早在1903年,威廉二世就授意德国政府出面召开全球首届无线电通讯会议,意在借制定国际无线电通讯协议的幌子,打击大英帝国在这方面的霸权,结果是除了英国和意大利以外,所有参会国都投票同意签订协议。三年后,威廉二世再开此会,结果是这次英国的盟友增加到了5个。
而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1914年的那个夏天爆发之后,英国人毫不犹豫地立即切断了通往德国本土的5条海底电缆。至于德律风根重点营建的美国无线电通讯站,也在1917年美国宣布参战后被强行接管,在那之前,它们倒是发挥了巨大价值,特别是塔克顿的那一座,为大西洋上的德国潜艇和袭击舰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讽刺的是,在让德意志帝国陷入信息孤立这件事上,除了英国人、美国人的“努力”之外,德国人自己也很“努力”。战争一爆发,德意志帝国政府就下令对所有通讯设施,包括无线电,进行管控,禁止私人从事无线电通讯经营活动。帝国战争大臣接管了通讯事务,电报、电话、无线电等通讯网络被德国陆海军瓜分。这意味着几乎是唯一有可能获取外界消息的无线电通讯,在德国人自己手上,被废掉了。德国陆海军用无线电网络来指挥他们的步兵、军舰调动,但几乎不可能会用这东西去获取外界的消息。这种信息上的孤立,是导致德国输掉一战的原因之一,因为帝国的最高决策者,包括威廉二世在内,得知德国以外之情势的渠道有限,设在美国的无线电通讯站远远满足不了一个庞大战争机器在信息方面的需求。
受到上层强力影响或者说干扰的德律风根,则在战争时期,集中精力研发那些供军队指挥官使用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其中主要的突破是电子管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军用收发报机之可靠度和传输距离。在战争时期,德律风根一周生产超过2000部电子管收报机和超过150部电子管发报机。此后德律风根又搞出了更加先进的真空电子管,以此造出来一批新型收发报机,供德国海军战舰和德国西线陆军指挥官使用。
军用之外,德律风根也有民用方面的计划,虽然因为战争而基本停滞,但绝对值得一说。在威廉二世致力于连通非洲殖民地时,就已经想到了这种连通应该具有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诸多利益。在海外搞殖民地的一大目的,就是要掠夺那里的原料,以这些原料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又要销售到全球各地,比如美国。于是德意志帝国政府有以无线电通讯网络为基础,构建+贸易网络的打算。这是一个相当超前的想法,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在炮火声中被遗忘了。
除了这个无线电贸易网络之外,德律风根还在战争中忽略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无线电通讯应用领域——广播。
约二十年后,有个德国人想了起来,不幸的是,那人是一个邪恶的人——纳粹德国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
难逃之劫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战败,“德律风根之父”威廉二世下台,流亡国外。
战败意味着被宰割,德意志帝国战败后,威廉二世被迫逊位流亡海外,帝制终结。由于失去了来自于政治与军事方面的高压,德律风根这家极具研发实力的公司走上了自由之路,在以无线电技术为核心的领域里,开始大放异彩。
在一战结束后的最初十余年中,德律风根是全球无线电技术的佼佼者,在包括广播技术、电视技术等领域有重要影响力,其在1928年为广播重要载体收音机设计的V-41放大器是当时全球同类设备中最先进的型号之一,而德律风根研发的一系列收音机也是名扬四海,它在话筒上也有独到之处。德律风根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全德的无线电广播网络,为此除了兴建大量无线电广播基站外,还尽量降低广播接入成本,也就是让用户少交钱。在德律风根的努力下,德国在上世纪3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覆盖率领先全球,连一些偏僻的乡下农村都随处可见德律风根的收音机。
这种情况给一个狂热的德国哲学博士留下深刻印象,他就是戈培尔。长期从事民族复仇主义宣传工作的戈培尔,对于利用通讯技术来为纳粹党服务方面有着高深莫测的功力,而发展最为成熟的无线电广播在他看来是“洗脑”的最佳工具。在他所主管的纳粹德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中,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对广播事务进行管制,而他对于广播的宣传口号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广播”。不久,德律风根就被他盯上了。
1936年,一场意在炫耀纳粹德国威武强大的奥运会在柏林举行,德律风根在这场奥运会中扮演有重要角色。纳粹德国除了通过无线电广播系统对这场奥运会进行宣传外,还使用了一个电视系统来进行现场直播,这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无线电广播系统和电视系统正是出自于德律风根。此外,专供希特勒演讲使用的话筒,也是出自于德律风根。
不过,与接下来戈博士要推出的产品相比,这些都还只能算是“开胃菜”。戈培尔有感于无线电广播的覆盖率还没有达到他和纳粹政权所期望的那样高,还不足以将纳粹政权的声音传播到每一位德国公民的脑海中,决意开发—种廉价、可靠的收音机。
廉价,这个好理解,可靠呢,就很有“深意”。戈培尔所言的可靠,不是指皮实耐用少故障,而是能忠于纳粹党,只给德国公民传播纳粹党需要传播的东西,对其他“不良信息”有过滤功能。
在这个设计思路下,一种编号为VE-301的收音机在1933年问世了,那也是纳粹党夺权上台的一年。这种收音机并非是出自于德律风根的设计,其发明者是一位德国工业设计先驱瓦尔特·马瑞·克瑞斯汀(Walter Maria Kersting)。此物價格低廉,在当时大约卖75马克一台,相当于德国普通工人两周工资。其功能也很简单,只能收听几个固定的频道,如果有人胆敢私改机器,去收听固定频道以外的内容,则会遭到纳粹监听部门的处理。
戈博士将这种收音机当作他的宣传战略重要构成部分,调集全德相关企业与机构来进行大规模生产,德律风根自然难逃一劫,被强行拉进来,提供电子管等器件。
这种收音机迅速普及全德,与此相配合的就是纳粹党精心设计的传播内容,从1933年4月开始,每天晚上7点开始,到8点结束,会有关于纳粹党宣传思想的固定内容,通过德律风根的无线电通讯基站放送到全德,其中每周三晚上的那一个小时是特意给德国青少年安排的,也是纳粹党下属希特勒青年团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希特勒对着为他特制的德律风根话筒咆哮时,也会化为电波,到达千万台收音机那里,然后钻进德国人的耳朵。
已经被捆绑上纳粹战车的德律风根,此后又被强行安排完成制造雷达、军用电子设备等任务,它的自由之路由此结束。作为纳粹德国为数不多的雷达研究机构,德律风根在1933年就开始了实用雷达的研究,其所研发的“Wuerzbug”型防空雷达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主力防空雷达,生产超过五千台。纳粹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的截击雷达也主要由德律风根开发,至于陆军所用电台,更是大量出自于德律风根。
战争的结果当然是又一场战败。在那之后,德律风根又随着德国的新生而新生,并洗去长久的严峻与沉重,以电视、音响、话筒等产品,为自己换上一个优雅轻盈的新面目。
那都是后来的事了。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