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
2018-04-03刘晓宏
刘晓宏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一、传统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的价值观念消解了现代人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关注。现代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传统工艺品、民族传统工艺技术受到排斥,很多人认为这些民族传统工艺土气、过时,不入时流。[1]从扬州漆艺师徒传承方式来看,过去的民族技艺传承多呈现纵向的师徒之间,代际间传承时因两代人的观念价值不同,必然导致技艺传承受阻。如老一辈民族工艺匠人坚守传统的民族价值理念,更偏向原始的、传统的技艺形态,而对于新一代年轻人,则因所处时代的影响,对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理念很容易与上一辈产生分歧。这些分歧的产生,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工艺自身价值的不认可,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工艺文化属性的不理解。另外,由于民族传统工艺初学者难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而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也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带来影响。
(二)传统非遗传承人培养成本过高。从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这些实用的、物美价廉的商品,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地位。一些工艺美术领域以机器生产方式代替传统手工模式,导致传统民族工艺技术失去市场,加之继承人学习耗时、费力、收效慢,也让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断代危机。
(三)传统非遗传承路径狭窄,加速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的恶化。作为凝聚和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工艺技术,在传统的传承人培养模式上,主要以血缘关系、师徒传授为主,特别是一些具有独创性的绝活,传统学徒制观念中的严守保密思想,以及“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封建习俗,更让其传承人范围愈发狭窄。这些民族传统工艺技术传承人一旦过世,其绝活很可能失传。[2]同时,在传统传承模式下,言传身教是主要方式。师傅通过现场演示,徒弟旁站学习,然后学徒自己模仿,师傅进行指导。虽然该方式也能够实现技艺的传承,但由于民族传统工艺技术多依赖于经验性认知,需要反复的训练、操作、实践渐进习得。另外,由于传统工艺技术中的大师往往严于教徒,使得学徒数量很少,这种“精英式”师徒传承方式降低了传承人的培养效率。
二、现代学徒制理念下非遗传承人培养的优势
(一)现代学徒制强调正确的职业观和学习态度。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与学徒虽然身份不同,但在师生关系上明确了“传授者”与“学习者”的平等关系。对于“学习者”,既要学习“传授者”的工艺技术,还要学习“传授者”的工艺精神和职业态度,特别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优秀传统工艺技术,更要从中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传统工艺大师所蕴藉的“高”“精”“严”态度。同时,现代学徒制将传统的师徒关系融入到现代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将“学徒”作为培养对象,来传授民族传统工艺,激发“学徒”在民族工艺技术实践中的创新精神、传承思想。[3]
(二)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降低了传承成本。作为民族传统技艺的瑰宝,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重点,不仅表现在对民族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授,还要能够从“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协同配合中来降低传承人培养成本。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以法律性合同来确立各自的责权利关系,学生的“双重身份”,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劳动来获得报酬,减轻学业经济负担。在进行岗位锻炼与实践中,很多学生在结业后能够被企业录用,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因此,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将关注利益的获得与技术的传承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衔接点,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利益共赢。
(三)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人模式提升了民族传统工艺的有效性传承。作为对传统师徒制的革新模式,现代学徒制传承人培养打破了传统师徒的保守落后,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校职业教育,而是将立足非遗民族传统工艺,一方面拓宽了传统学徒制的传承范围,由学校来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确保了传统民族工艺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衔接企业岗位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工作中,融入到民族传统工艺的创新学习领域。这种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企业工艺创新格局,推进了民族传统工艺与市场、与现代需求的全面贴近,提升了传承人培养的有效性。[4]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路径
(一)注重现代学徒制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融合。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人才,而如何搭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这趟专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共赢、多赢目标。本研究围绕“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创新研发、推广传播”五个方面,着力打造“五元一体”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一方面引入非遗项目入驻校园,以扬州漆艺非遗为例,分三个阶段实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第一阶段,对扬州漆艺非遗文化进行宣传,开展各类扬州漆艺非遗项目宣讲,传承人专题文化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参观扬州漆艺等非遗项目活动;第二阶段,结合我院工艺设计等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组织各类扬州漆艺工艺技术知识竞赛、手工比赛活动,来遴选优秀的种子人才;第三阶段依托扬州漆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室,营造院校扬州漆艺传承人培养氛围,整合师资,引入课题研究及实践项目,拓宽了学生参与漆艺实践、增强职业能力的渠道。
(二)深化扬州漆艺文化研究,打造非遗传承人培养特色。扬州漆艺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构建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中,还要注重传统漆艺文化的研究。比如邀请民间漆艺艺人来校现场演示和指导,以传承人身份阿里对漆艺制作过程、方法进行讲授,提升传统漆艺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学生能够从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技艺的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其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增强对扬州漆艺非遗项目的学习积极性。扬州漆艺门类众多,工艺大师们在表现传统绝学上各有专攻。如通过开设“传统漆艺大师研修班”来开拓漆艺研究视野,搭建漆艺研究平台;组织漆器厂工艺大师定期为学生的漆器作品进行点评、指导,推进漆艺研讨的深入发展,来营造传承人培养的文化环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一流漆艺人才。
(三)工学结合来构建扬州漆艺传承新模式。利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思路,强调对传统漆艺工艺课程的整合,从政府、学校、漆艺多方参与中来完善扬州漆艺工艺传承保护机制。一方面在漆艺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依据现代学徒制特点,制定传统漆艺课程开发方案,并从课程结构、知识体体系等方面提升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如引入扬州工艺美术集团、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等单位共同制定课程内容,为学科教学提供人力、物力保障;与扬州漆器厂构建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发挥扬州漆器厂工艺技师的经验优势,来丰富课程的实施。在技艺传承模式上,注重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教学方式的综合。学生在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中,以集体授课方式,由学科师资进行统一教学;在进入漆器厂岗位实践中,采用“一对一”模式与小组化集体授课方式,由企业师傅进行专门的技能操作方法指导,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提升传统漆艺技艺传授的有效性。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通过摄影、录像等资料对传统漆艺工艺技术进行记录,便于保存、学习和观摩。
(四)创新非遗传承人培养实施内容。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实践需要创新,结合传统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加非遗传承人培养项目。在师资创新上,以与大师雕漆工作室、漆画车间、七彩家具等部门有着深度交流与合作,以“双导师制”师资队伍来体现现代学徒制创新教学,融合学校师资、非遗大师优势,将非遗项目化教学融入到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一是设置五年制非遗传承人培养目标,并根据不同年级进行融入相关的非遗课程。在一二年级以文化熏陶、技艺兴趣教学为主,关键在于普及非遗文化、基本知识,并融入大师讲座、非遗作品实践体验等内容。以扬州漆艺教学为例,漆艺本身涵盖诸多工艺技术,一块漆砂砚,需要从图案设计、上漆、雕刻、打磨、点螺等工序中逐步完成,而且每一道工序都不能缺少,都需要从认真的手工完成后才能更好的展现丰富的层次感。所以,漆艺作品的制作又需要耗费好长时日,如果年轻人无法抵御社会的诱惑,心浮气躁,则难以更好的认识漆艺,更难以甘心加入到漆艺人才培养行列中。所以说,文化熏陶与趣味导向,要从普及非遗知识和文化上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三四年级以工作室实践技能学习为主,利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由大师参与实践技能学习和培养。如返聘非遗传承人,以老带新;与企业大师展开技能指导与实践教学,如与扬州漆器厂展开实习基地共建合作,鼓励学生从对漆艺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逐步增强美术功底、艺术专长。五年级以漆器厂岗位实习为主,来磨练学生渐进成长为非遗继承人,如与扬州漆器厂展开校企紧密型合作,每年都选拔10名左右优秀毕业生进入漆器厂,学习漆艺手工技艺的历史、文化、工艺流程、制作方法等内容。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扬州漆艺相关课程,与非遗传承人及行业大师之间进行深度人才培养实践,遵循非遗传承人成长规律,逐渐完善了“2+2+1”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案。
(五)总结并推广现代师徒制下非遗传承人培养经验。结合现代师徒制理念来构建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从非遗项目知识学习,特色课程设置,人才选拔方式创新等方面,来优化非遗传承人教育体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我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中,已经与扬州工艺美术集团、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扬州漆器厂展开非遗传承人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与扬州市图书馆、博物馆展开漆器文化、资料、实物等科研合作,为传统漆艺非遗传承人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传承人培养,促进非遗传承常态化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代表民族文化的象征。以现代学徒制来加强培养非遗传承人,从非遗文化项目进校园,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完善。[5]积极参与非遗产品开发课程建设,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和范围,积极从课题申报、非遗调研,以及与政府、行业等相关科研单位展开通力合作,全面整合人才、资源、环境优势,将系统化的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与实施融为一体。[6]扬州漆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创经济与工艺时尚领域更具有发展的潜力。漆艺门类多,工艺大师各有专攻,利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来增进传承人与学生的广泛交流和学习,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得以传承和全面发展。
[1]张明.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2]罗子婷.打造设计教育创新平台,构建实训教学新模式——浅析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共建、深度融合实训项目化[J].美与时代(上),2016(7).
[3]施伟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构建——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职教通讯,2017(5).
[4]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吴茜,郝淑萍.蜀绣的传承创新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蜀绣传承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
[6]王欣,郑蓉蓉.从当代苏绣传承看传统工艺美术的再生[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