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装饰纹样的造物思想研究
2018-04-03周晓杰
黄 剑 周晓杰
(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鄂伦春族被人们称为“使鹿人”“林中人”,是典型的林中游牧民族,森林是他们的家园,同时也是他们的庇护所。千百年来他们一直靠着山林繁衍声息,过着游牧民族的原始生活。直到新中国的成立,鄂伦春族才真正踏入文明社会,其民族文化出现了穿越式发展,从原始生活直接进入了现代文明,使其拥有的大量的原始文化被世人高度关注,其中装饰纹样具有的造物思想则更成为言之不尽的话题。
一、以制器者尚其象
古代智者是根据“象”来制器的。也就是说,先观察自然界中的物象,通过一定的抽象、联想从而得到“卦象”,再根据它来制作器物,绘制纹样。这种“卦象”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物象的理解和认识,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念。
造物,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它源自远古先民智者对自然事物的认识,经过分析并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新的特殊结构体,是远古先民改善生存条件的漫长演变过程。造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通过对鄂伦春族渔船研究,我们可以想象到,鄂伦春远古智者首先是有了“漂浮”的观念才有了之后的物化过程。比如发现树叶、枯木在水中漂浮,人们开始有了漂浮的认知,形成了早期鄂伦春族“舟”的观念。木质结构舟船搬运沉重,保留困难。理性的分析及对使用工具的渴望使得鄂伦春族智者对原有物象做了创造性的尝试,通过对造型、材料、加工工艺、纹样雕琢的理性认识鄂伦春族智者以树皮或兽皮制绳,桦树皮为质,多种材料进行捆绑,镶嵌式组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桦树皮筏”,其特点是轻便、耐用、取材制作方便、符合游牧民族使用要求。这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演变过程,需要抽象的思考过程向逻辑思维转化,从自然界物象向现实转化。
天地宏大,主宰万物。鄂伦春族像众多北方民族一样,信奉着“萨满”,“萨满”文化对装饰纹样和造物思想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萨满对自然的认知,抽象出众多特殊物象,其形式、功能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形成了独特的造物观念。他们崇尚自然的力量,试图通过自然的力量帮助人们,创造出火神、水神、太阳神、月神、熊神、火神、电神,甚至是大力金刚神,自称为是熊的后代。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理解从中提取出来附以人的属性,形成特殊的造物思想。
二、天时地气,才美工巧
从古至今,中国人们对智者、大贤、大能者极为崇拜,很多创物者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古圣先贤。他们使物品从无到有,开创了历史的起源。随着后代人不断地探索、改进、创新,造物的思想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来。
所谓“天时”,就是强调事物的客观自然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如白昼更迭、四季变化、冷暖干湿、客观环境。游牧民族对天时的把握是与生俱来的。遵循客观事实分析自然规律,迁徙、游牧使族群繁衍生息。对天时的理解从鄂伦春族装饰纹样中就可以看到,比如,鄂伦春族人每年都会迁徙两次,夏季和冬季选择的山林是不同的,随着季节的不同山林生长环境、生存条件差别较大。为了在浓密的山林中能够准确地寻找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每离开一处理想聚集地时,都会在较大的树木上做上标记,树的“静止”为族人寻找生存环境提供了客观参照。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简单的符号已经不能起到了标记的效果。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植物是最便于观察的。随着生长,树木会放大简单符号,如果一个聚集地几年没有被启用过,那么通过符号就很难辨认了。加之萨满思想对自然地解读,这种符号逐渐地演化成了具有人物结构特征,又具有夸张的造型的“搬家神”。相传这种神明是保佑族群不受野兽侵袭,世代安居乐业的保护神灵。
“地气”指的是一种社会观念。指造物过程中一些社会因素、条件,比如说风土、人情、习惯、文明、技术、传承、宗教信仰等等。鄂伦春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气”,是其民族的灵魂、文明的精粹。在大小兴安岭上有一种杜鹃花被称为“兴安杜鹃”,鄂伦春又称为“达子香”,是一种早春时节盛开的灌木,紫色小花暗绿色叶片丛生。由于大小兴安岭地区寒地冬季漫长,在万物还未复苏之时达子香就竞相开放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好和向往。鄂族人民便把达子香列为了该民族的标志、族花,代表者鄂伦春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衣服上、手套上、靴子上、首饰盒等等常用物品上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达子香装饰纹样,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团花等等形式多样,色彩搭配巧妙,风格清新。
何为“材美”,指的是对自然资源的认知、使用,是对自然资源的物理属性、客观属性的总结与升华。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所采用的就是当地特有的石材。直到今天这一做法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对自然资源的认知、使用是鄂伦春族人发展延续的根本基础。鄂伦春族很早就对生活的这片山林进行了探索,随着世代族人的总结与传授。人们知道“柴胡”可治疗感冒能消炎,在山林中如果水喝完了,还没有小溪等水源就去割开白桦树皮取水。并且白桦树皮被扒掉后树是不会死掉的并且会继续生长。白桦皮的坚硬、柔韧给造物带来了巨大的材料来源。白桦皮可以制作舟船、器皿,甚至是鄂伦春特有的建筑“斜仁柱”也是由白桦树干搭接捆绑成圆锥体,再有白桦皮围合起来形成的夏天的居所,冬天会选择兽皮围合。鄂伦春族是这片山林的主人也是这片山林的守护者,对山林的了解为后世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工巧”则是造物技术的集中表现,是人主观能动性下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人的聪明智慧与需求。对多种材料的客观属性了解,进而进行加工创造生产出具有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器物,是其最终表现。鄂族有一款收拾盒是通过白桦皮加工制作而成的,具有强烈的机械美学的特征,然而却是纯手工打造的产物。制作工艺精湛,功能结构完备,甚至烫烙工艺的装饰纹样都极为严谨。首饰的制作上,自然界中的宝石、羽毛都是首饰的重要选材,选材较广、属性复杂,成品材料结合巧妙,工艺精湛。
三、功能与信仰兼蓄
(一)装饰纹样窥见功能主义的造物思想。鄂伦春族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昼夜温差较大,常年处在寒冷的生存环境之中。野兽是鄂伦春族主要的事物来源,同时也是穿、住、行重要的物质保障。鄂族人民多穿兽皮,在清末时期才有一些布料绸缎出现在鄂伦春族物品之中。兽皮御寒保暖能力强,经久耐用。然而在茂密的丛林中粗犷加工的兽皮经常被植物刮划,尤其是兽皮的边角破损是最大的。为了增加兽皮使用寿命,在边角的位置会用皮绳缠缝一圈来保护兽皮。随着与清政府的物质交换,鄂族人民开始了解针线、刺绣,边角处开始出现了绣花包边逐渐取代了皮绳工艺。绣花包边多采用一些动物和植物为题材,进行抽象化概念化形成风格独特的装饰纹样。在研究的构成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寒冷的山林中生活的民族。手套手掌与手指处却有一个小口,刚发现之初大家误以为是文物保管问题,可随着对纹样的研究发现小口边缘有很多和衣角相同的装饰图案,是被精心制作过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小口设计是为了在野外狩猎时手可以不用摘掉厚重的手套,从小口伸出来扣动扳机,小口设计实用、方便。这种手套叫做“考胡路”是有一定的讲究,这种手套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手掌处横开有一条出口,这条开口据鄂伦春族人介绍说,是便于狩猎射击时可以自由伸出手。边缘镶嵌皮边,手背绣有花纹,腰部较长,可用皮条扎住套在衣袖上。在“考胡路”手套上施以简单的角隅纹、条带纹作为装饰纹样,显得简单大方,风格古朴。
(二)民族信仰形成社会规则。“萨满”巫师在鄂伦春族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她可以上接天神下连地狱,为族人解答“天意”减去疾苦。原始的图腾崇拜还依然在鄂族人心中占有一定地位,巫师通达天地,在纹样上巫师的袍服纹样也是最为复杂的,图案和配饰与普通族人有着较大的不同。单纯从衣服上的飘带就可以看到严明的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巫师身上的飘带数量是不同的。受萨满文化影响,在兽皮的得到和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则。如熊的捕杀,相传鄂伦春族是熊的后代,在事物匮乏时他们也会捕食熊。在捕食之后,会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来祭祀死去的熊,感谢熊为族人带来了食物,祈求熊的原谅。熊皮会作为生活用品使用,但是不同的是,熊皮是不能被族中的女性使用的,因为那将是对熊神的亵渎和不尊重。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资源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受到全球文化的巨大冲击和侵略,本土文化大量流失,对于只有8000人的弱小民族,坚持民族多样性是民族生态系统鲜活的基石,是提高自我文化自信心的牢固基础;保持民族自信心、彰显民族魅力是当下设计应首要思考的问题。
[1]侯儒,许庆雅.浅析黑龙江新生乡鄂伦春狩猎文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
[2]杨丽红.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美感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0).
[3]朱磊.自然之魂——鄂伦春民族狩猎时代装饰艺术母题探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4]王端.浅析鄂伦春族传统图案[J].新闻爱好者,2010(5).
[5]吴琼.内蒙古鄂伦春族桦树皮器具之纹饰研究[J].艺术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