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高校“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

2018-04-03文,马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学业困难

何 文,马 健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高校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群体,在毕业时往往因学业问题留级、退学或者拿不到学位,他们就是高校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学困生”。“学困生”主要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引起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导致所修学分未能达到学籍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而被进行学籍异动的学生”[1]。这些“学困生”虽然比例不高,但却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对这类学生如果引导不当或放弃教育,不仅会给“学困生”本人、家庭带来极大困扰和伤害,还将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安全稳定。找出造成“学困生”学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制定正确的教育途径和策略进行帮扶,助其顺利转化,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不仅提供认识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方法,也为做好各种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一、坚持唯物辩证法转化“学困生”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进入大学的“门槛”也逐年降低。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困生”的数量出现了较大增加。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与对应招生人数差额为10万余人,因学业困难退学、留级、不能如期毕业的占了很大一部分。”[2]有专家指出:“高校‘学困生’比重虽然不高,但该群体的数量却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3]学业困难不但影响“学困生”健康成才,给学生家庭带来沉重压力,还对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学业困难还会影响‘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使其陷入自卑,产生自我否定的思想,逐渐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勇气,最后不但无法完成学业,甚至有些‘学困生’还会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暴躁和攻击性行为,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4]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学困生”帮扶工作。

目前高校对“学困生”的研究大多是从个人、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制订相应措施进行帮扶。但高校对“学困生”的研究缺乏唯物辩证法指导。进行相关研究时没有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使得对“学困生”产生的深层原因不清晰;没有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导致无法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学业困难与心理困难、经济困难、行为失范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同时,缺乏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导致对“学困生”转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在帮扶过程中因忽略过程的监管而导致“学困生”遭遇阻力而放弃学习,最终导致帮扶失败。

“学困生”的帮扶和转化工作最终是由高校辅导员负责实施的。“高校辅导员主要担负着教育和管理两大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5]辅导员工作不仅包括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还包括引领大学生思想理论与价值教育工作。冯刚曾指出:“一批好老师会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位辅导员会成就一批学生的未来。”[6]按照我国高校辅导员实际配置师生比1:200的要求,辅导员一般负责不少于200名学生的班级管理,同时还需要处理学校、学院各种具体事务。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不讲究科学管理方法,就会陷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局面,无法完成所承担的教育与管理责任。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利用它可以对世界万物的存在形式、形态变化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解释。”[7]因此,从事大量具体事务性工作的辅导员,需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开展工作,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本质,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进一步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8]高校辅导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认真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学困生”帮扶工作中牢固树立辩证思维。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坚持用矛盾分析法,探索“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精准找出“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制订帮扶策略进行“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和关键。有专家研究发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包括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受当前社会某些思潮影响而‘功利化’学习,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错误观念导致部分学生升入大学后不愿继续努力学习,来自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学生在接收新知识方面跟不上高校教学进度,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学校管理方式不完善等方面。”[9]还有专家认为:“学习习惯不良、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生涯规划模糊,家长对子女学习要求不高,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当是‘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10]综上所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很多。在“学困生”帮扶工作中,首先要坚持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有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辅导员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一定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牛鼻子”,促进“学困生”顺利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的论断就充分说明了主要矛盾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态势,总书记要求要看清形势,抓住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11]。有些“学业困难”的学生可能同时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难”“行为失范”等问题。有专家认为:“来自经济不发达或者偏远地区的学生,往往容易因‘家贫’致‘学困’,因‘学困’致‘心贫’,从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的学习难上加难。”[12]此时,如果“家贫”问题和“心贫”问题不解决,学生根本无法安心学习,辅导员也无法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因此,相对于学业问题,“家贫”即“经济困难”问题、“心贫”即“心理困难”问题就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需予以重点解决。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互相转化,当原来主要矛盾得到解决的时候,有些次要矛盾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学困生”帮扶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经济困难”“心理困难”问题等主要矛盾解决后,及时转移工作重心,制订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集中主要力量解决“学业帮扶”问题。

(二)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指导“学困生”的转化帮扶工作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看问题做事情,都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学困生”作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中一员,在对其进行帮扶时,应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有专家指出:“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负责制、家长联系制、朋辈帮扶制以及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等途径完成对‘学困生’的帮扶转化工作。”[13]还有专家认为:“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学业预警机制,尝试构建导师负责机制,以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式完成对‘学困生’的帮扶转化工作。”[14]高校专职辅导员在借鉴专家学者们提出的措施和经验的基础上,应坚持联系的观点,立足整体,把握规律,统筹全局,制订相应措施完成“学困生”帮扶工作。

同时,“辅导员还要引导大学生学习普遍联系的观点,大学生通过学习、领悟,能够丰富和完善其素质结构,尤其是能够培养他们的哲学素质,提高他们的哲学涵养,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实际工作具有很大作用”[15],也有助于他们发散思维,把各专业课程有机联系起来,更易于吸收消化新知识。

(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开展工作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经过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因此,辅导员通过日常谈心,帮助“学困生”明白量变就是一个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过程,使他们明白平时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只有始终坚持刻苦学习,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取得良好成绩。

辅导员需明白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始终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干预。也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前进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而要发展就会有阻碍,要进步就得有付出,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坚定成功的意志,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我控制水平。”[16]

唯物辩证法同时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是内因,外因仅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因此,辅导员需帮助“学困生”明白,想获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通过自己努力,同时还需拥有战胜困难的恒心和毅力。

三、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转化“学困生”的具体路径

坚持使用矛盾分析法诊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随之采取一系列措施,是促使“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会发生变化。“心理困难”“经济困难”“行为失范”和“学业困难”问题之间互有联系,在某种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经济困难”问题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情绪,进而自我否定,无法安心学习,最终转化为“学业困难”问题。“学业困难”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困难”“行为失范”和“就业困难”等问题。因此,在“学困生”转化帮扶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运用矛盾分析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帮扶过程中始终抓住工作重点,及时找准“心理困难”“经济困难”“行为失范”这些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一)针对“学困生”产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帮扶

对于“心理困难”导致“学业困难”的学生,邀请心理专家为其做心理疏导,根据专家建议制订相应心理拓展活动帮助其重新塑造健康心理。对于因“经济困难”导致“学业困难”的学生,辅导员需及时向学校和学院领导汇报具体情况,为其争取临时补助,确保顺利解决生活问题。同时主持召开班级主要学生干部会议,要求国家助学金评选时向其倾斜,确保其通过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经济困难”学生同时会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绪,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心理疏导问题。辅导员不定期找其谈心,引导“学困生”正确看待贫困、明白只有不懈努力才能顺利毕业,进而改变家庭贫困局面,使其从主观上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于“行为失范”导致学业困难的学生,首先分析“行为失范”产生的原因,结合原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帮扶。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同时结合校规校纪约束,助其行为恢复正常。针对旷课严重的“行为失范”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指导班级干部如实记录班级日志。对照学校相关制度规定,及时上报旷课情况,由学校给予相应处分。处分下达后,辅导员立即进行教育,帮助其认清旷课的危害性。同时,抓住最佳时机,及时主持召开遵守校规校纪的主题班会。结合班级案例和学校其他案例,帮助班级同学认识到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和触犯校规校纪的严重后果,助力班级形成遵守纪律、杜绝违纪的局面。

(二)利用联系观点整合资源,组建帮扶体系进行精准帮扶

在“心理困难”“经济困难”“行为失范”问题解决后,主要矛盾就转化为“学业帮扶”问题。而学业帮扶工作的关键是解决动力不足、专业兴趣缺乏的问题。为帮助“学困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邀请专家对其开展心理咨询及疏导活动,唤醒其努力学习、成功脱困的欲望。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争取家长介入管理帮扶工作,有助于通过亲情给孩子战胜困难的力量,从家庭责任角度激发其学习动力。“学困生”所在班级在心理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困生”融入班级,找到集体归属感。在此基础上,班级成立由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班级品学兼优学生组成的“学困生”帮扶小组,对“学困生”开展学业辅导和督促工作。鼓励“学优生”与“学困生”结对子进行帮扶,为其提供平等学习、交流的平台。辅导员积极与专业教师沟通,邀请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困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学习计划,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专业老师指导“学困生”参与自己课题研究,使其明白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三)构建学业质量预警体系,对“学困生”进行全程监控

为及时发现“学困生”并进行精准帮扶,辅导员在坚持哲学联系观点的基础上构建学业质量预警体系。学业质量预警体系由学生的家庭环境、兴趣爱好、课堂纪律、人际关系、出勤率、心理状况、学业成绩等多方面数据构成。这些数据主要借助家访、谈心、走访同学和专业课老师、学生信息登记表、期末考试成绩单、班级日志等方式获得。该体系可对学生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在“学困生”产生初期发出预警,给予适当干预。该体系还对“学困生”帮扶过程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学困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出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开倒车的现象发生。

(四)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学困生”进行精神帮扶

针对“学困生”普遍存在自制力差、缺乏战胜困难的恒心和毅力问题,坚持用发展的哲学观点开展一系列帮扶工作,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谈心,帮助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是内因,外因仅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仅属于外因,无法替代自己的学习。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主动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成绩。帮助“学困生”了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一个连续性的不显著变化的过程,量变又是质变的必经阶段,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有助于其懂得只有持之以恒学习,才能取得成功。当其取得进步时,辅导员立即公开表扬,鼓舞其继续学习的斗志。当其遇到挫折时,立即找其谈心,使其明白任何事情都是在前进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帮助其树立战胜困难的恒心和毅力,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转化。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高校必须始终高度关注的一项长期、复杂、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分析研究主要矛盾,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借助学业质量预警体系以及由家长、辅导员、专业老师、班级品学兼优的学生、班级学生骨干组成的帮扶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充分调动“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助其脱离学业困境,回归到健康成长、优质成才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牛虎岗.试论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心理特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77-278.

[2]邱天龙,刘琳,罗思亮,等.高校学困生与学优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差异[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12):93-96.

[3]帅英.地方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帮扶策略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8-100.

[4]楼启炜.高校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干预策略[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5(11):21-24.

[5]李涛.高校辅导员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践行[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0-93.

[6]冯刚.坚持质量导向和内涵发展 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J].思想政治研究,2012(11):7-10.

[7]韩亚超,刘馨阳,张春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抗挫折教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6-8.

[8]田心铭.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35-37.

[9]袁宗虎,陈夏初.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其转化对策[J].江苏高教,2017(1):76-78.

[10]陶恩前.高校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帮扶路径[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4):87-89.

[11]尹红新,李俊,王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作用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版),2016(2):27-29.

[12]桂媛.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矫正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32-233.

[13]刘春蕾.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及其转化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6):21-22.

[14]马丁丑,王学军.普通高校学困生学业现状与致困因素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4(2):77-83.

[15]陈光洁,汪芳芳.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大学生之成长[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11):8-10.

[16]宋强.唯物辩证法视角下高校办公室工作探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6-110.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学业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艰苦的学业
困难我不怕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选择困难症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