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德医风建设的伦理思考*

2018-04-03刘镇江刘彩风周才政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医风医者医德

刘镇江,刘彩风,周才政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一、健康中国战略的伦理内涵

(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早在1941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医务工作者把保护革命军人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基本的工作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利用执政的有利条件,从各个方面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日益迫切,期盼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有更好的健康福祉。在这种新形势下,急需党和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系统地规划国家健康事业发展蓝图,从而催生了健康中国战略。

2008年,原国家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健康中国”概念。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健康中国”问题,不断深化对“健康中国”的认识。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1]37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由此,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健康中国战略的伦理内涵

健康中国战略所蕴含的深刻伦理内涵主要表现在: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党的德治善政在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彰显。

1.健康中国战略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健康是保障每个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在地包含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医疗卫生领域就必须做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必然要把不断改善健康条件、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作为重要的努力方向,因为享有更好的医疗和健康条件,拥有良好的健康体质是美好生活的基本元素。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恰好体现了党坚持以人民健康为出发点,把健康当作民生大事着力解决,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执政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1]370

2.健康中国战略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构建。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2]温家宝同志曾说,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健康中国目标是国家对全民健康而非少数人健康的承诺和热切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事业要突出公益性;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种对医疗体制公益性和改革成果普惠性的坚持直接反映社会的公平正义。健康中国战略着眼全民健康福祉最大化,强调让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健康和基本医疗的权利,实现人民共建共享,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建构。

3.健康中国战略体现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健康不仅对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不高、健康条件不好,很难说这个国家是一个富强的国家,这个民族是一个昌盛的民族。因为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370。在近代史上,当中国人被讥讽为“东亚病夫”的时候,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衰落的时期。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内在地包含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民族健康素质的要求。党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370。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党把人民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强调“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370,充分体现了党大力维护和发展人民健康福祉的价值追求。

二、医德医风的伦理本质及其对健康中国战略的作用

(一)医德医风的伦理本质

在自然科学体系中,没有哪一门科学比医学同人的生命健康的关系更密切;没有哪门科学对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强调,对人文精神的呼唤能超过医学。医学的目的和宗旨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医学的全部意义在于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健康福祉,偏离这一点,则不是真正的医学。医学在本质上是“仁学”,医术本质上是“仁术”,“仁者”即爱人也。医学是“人学”和“仁学”的结合,主要目的和责任就是服务于人的生命健康,谋求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作为医学外在表现和实践形式的医德医风无疑直接体现了“医乃仁学,医乃仁术”的伦理本质,内含了德性伦理的基本精神。

什么是德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德性就是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我国学者江畅将德性定义为:“德性是人们运用理智或智慧根据其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本性的根本要求并以生存得更好为指向培养的,以心理定式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的品质,即道德品质。”[3]德性是一种追求“善”的道德品质,德性伦理的基本目标是引导人们追求良善的生活,成为具有善的品质即具有善心善行的人。德性伦理的基本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尤其如此。医德医风建设的目标与德性伦理的倡导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所谓医德医风主要是指医者的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医德医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医者具有善的道德品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能够在医疗服务中充分体现善心善行的要求。

首先,医者要有一颗炽热的善心,要在内心牢固确立善的信念。医者的善心表现为医德,核心要义是培育和践行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职业精神,关键是要有大爱无疆的仁爱之心。在医者眼里,病人是最主要、最重要的关心关怀关爱对象。自古以来,无论中西,人们都视医学为“活人性命”“救人性命”行善积德的崇高之学,因而要求医者应该为仁爱而学医,为治愈病人疾病而行医。除此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倘若学医行医的动机不纯、医德败坏,非但不能救人性命,反而往往害人健康甚至误人性命。所以我国古代圣贤指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4]22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遵守为病家谋利益的信条,这是医者的唯一目的。可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病人利益至上,这是医者的初心,而初心是不能忘却、丢失或背叛的。

其次,医者要努力化善心为善行。善心是善行的思想基础,善行是善心的外在表现。实践中,仅有善心而无善行,如同坐而论道,自然不会有实际效果。同理,医疗服务中,不仅需要医者有关怀爱护病人的善良之心,而且需要医者能够实实在在地将善心化为对病人高度负责、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医风要求严格的善行,从而获得治病救人的“善果”。

(二)医德医风建设助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服务,是党和政府在管理中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自身善、目的善、内在善”的根本性质。医务人员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主体力量,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质、医术水平、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病人的健康,进而影响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离不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务人员队伍,离不开医德医风的建设。

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今攻克了许多疑难杂症,极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但是,现在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的紧张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健康中国目标实现的进程。医患矛盾与医德医风的缺失有重要的因果关系。医务人员的医德品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危,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5]。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有道德选择的自由。医疗活动由人实施,直接反映了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医务人员如果在诊疗中只追求金钱利益,不考虑患者的健康利益,那么健康中国又如何去实现?因此,医务人员除了具有医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素养。医疗行为应当服从于社会的整体利益,服从于人民的健康要求,服从于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医德医风建设不仅是医务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医患关系的改善、医疗环境的优化、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医德医风的良好发展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医德医风建设的伦理路径

(一)当前医疗行为中的伦理失范问题

1.追逐利益,价值观扭曲。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少数医务人员忘记医者初心,不注重医德修养,价值观发生偏差甚至扭曲。在医疗活动中,他们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多,考虑病人的利益少;考虑经济利益多,考虑社会利益少。不是想方设法为病人解除病痛,而是以医谋利,损害病人利益。于是就产生了大处方、滥检查、滥用药等超出个体实际需求而危害病人健康、浪费医疗资源的过度医疗现象,使人民群众陷于“看病贵”“病不起”的不利境地。过度医疗是一种非正常的医疗行为,它严重违背了尊重生命、尊重健康的医学道德准则,是医疗领域价值观、医德观走偏的典型反映。

2.服务简单,人文关怀缺失。医学是“仁学”和“人学”的有机融合。“医学本质上是一门充满人性的学科,但随着医学的技术化、市场化而逐渐丢失了其医学人文属性。”[6]109医学人文精神缺失是当前医德医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医学人文精神提倡人性关怀,强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不仅要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权,而且要尊重和维护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医学的宗旨是为人类健康服务,但健康的内涵不仅仅是指躯体无疾病,还包括具有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能将医疗卫生服务简单化、片面化,不能把医疗服务仅仅视为生物学意义上的诊病治病,而忽视对病人的人格尊重、交流沟通和心灵抚慰。现实情况是,部分医务人员人文精神不足,自己高高在上,不能平等对待病人,对病人缺乏应有的尊重、热情和关心,缺乏深度交流和沟通。治疗过程一味依靠医学技术、尖端设备,不重视病人的心理需要和感受,从而使得医疗行为变得冰冷而缺乏温暖。所谓“高技术、低情感”正是部分医务人员对病人麻木冷漠,缺乏人文关怀的真实写照。

3.厚此薄彼,医疗公平不足。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病人,竭尽全力为一切病人服务,这是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医疗领域公平正义的具体要求。正如希波克拉底所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利益。”[4]25但目前,医疗领域也存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不良现象。少数医生给熟人看病是热情周到、“货真价实”,尽可能提供方便和优惠;给陌生人看病则是态度生硬、敷衍塞责、漫不经心、“货次价高”。这种对待病人不能一视同仁的做法损害了医疗领域的公平正义,更是有违健康中国建设的精神内涵。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伦理路径

1.明确目的,发挥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德医风建设的目标引领作用。健康中国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的健康,从而使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其阶段性目标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优化人民群众健康生活,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指标得到提升。健康中国战略彰显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伦理精神,对医德医风建设发挥目标引领作用。这就是:医德医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广大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医德观,根本目的是建设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严谨、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素质医务人员队伍,不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2.不忘初心,弘扬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文化。初心即本心、真心,是个人或群体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所产生的原初动机和出发点。初心的好坏、善恶直接影响并决定了行为的后果。一般来说,初心善,结果好;初心恶,结果坏。可见,初心的善恶对一个人、一个群体、一种职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理,医者的初心不仅对医学、医者本身重要,而且对病人乃至整个社会都很重要。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医学道德资源,它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医者的初心作了十分明确的阐释和规定。它认为,“医本活人”,医者的初心、本心、真心就是活人救人,舍此无他。它强调,医者要本着济世救人的初心去学医从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为良医。如果缺乏悬壶济世的初心,带着为金钱、为名利、为权力的目的去学医从医,这样的医者非但成不了良医,反而会变成害人害己的庸医、“毒医”。当今医疗领域少数医务人员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医德沦丧、价值观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忘记、丢弃或背叛了医者的初心。所以,不忘初心或重拾初心是培育良好医德的重要条件,而这就需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文化。

第一,弘扬“仁爱救人”之伦理精神。“仁”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质就是“爱他人”。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说的是仁者的基本标准是要有颗富于同情的心、善良仁义的心。对于现在的医疗行为来说,不管是孔子提倡的“仁爱”还是孟子强调的“恻隐之心”,两者都渗透着深刻的“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伦理观念。医乃仁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文化中最本真也是最高尚的伦理观念,是需要我们当代医务人员继承和发扬的一种医德精神。现代医疗实践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文化中的“仁爱救世”精神,有助于医务人员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有助于培养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仁慈之心”,有助于当今医德医风的建设。

第二,弘扬“尚义利他”之价值观念。儒家传统文化轻利尚义。孔子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7]意思是说,君子所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是行为的当然之则。儒家“尚义利他”的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文化中得到了很好地坚持和实践,这就是:医者重病人利益,轻自身利益,把为病人健康服务视为自己的人生幸福和价值追求。当前随着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少数医务人员受到金钱的腐蚀而忘记了从事医学职业的初衷。对医务人员来说,为病人谋福利、保障群众身体健康、践行无私利他的道德责任才是其行为的当然之则。这方面,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特别值得医务人员学习。白求恩把挽救八路军伤员、减轻病人痛苦看作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途径,把病人的健康当作自己的健康,尽心尽力为每一位病人治疗,最后不幸以身殉职。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学习白求恩的崇高精神,应该树立“尚义利他”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促进医德医风建设。

第三,弘扬“博极医源”之学风医风。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说,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意思是说学医之人必须往医学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习而不懈怠。这就要求医者首先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提升医技。其次是要求医者的行医态度要审慎,医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心和严谨的医风,在诊疗中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否则,就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健康。神农不顾生命危险尝遍百草,为的就是能找出给百姓治病的草药,这种对人的生命健康高度负责、对医学严谨审慎的态度和作风值得当今医务人员学习和弘扬。

3.人文关怀,践行医之职业道德规范。第一,以人为本,全方位服务人民健康。临床医学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以人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理念的伦理观[8]。这里的以人为本倡导人性关怀,强调践行医学人文精神和全方位服务病人健康。首先,以病人的身体健康为中心。病人的首要愿望是身体健康,减轻身体痛苦。因而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根除疾病,恢复病人身体健康。因此,重视病人的身体健康是以人为本的首要要义。其次,是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和满足病人的心理、社会需求,这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躯体无疾病、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6]110。这就是说健康是一个包含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态良好等多方面元素的概念。因而,医疗服务不是简单地解除病人生理上的痛苦,而是包含语言沟通、心灵慰藉等人文关怀内容的全方位服务。与此相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生理应成为一个认真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和亲切的交谈者,而不是仅仅专注于治疗某些疾病[6]110。这就深刻地阐释了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对人文关怀的渴望和人文精神对医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诊疗时医生不仅要注重病人生理健康,而且要注重病人的心理健康。在治疗过程中要给予病人人文精神关怀,抚慰病人的心理,做到细心、贴心、耐心,让病人开心、放心、安心。医学人文精神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保障,也是推动人类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回归和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医学领域缺少人文关怀的状况才能得到改善,医德医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健康中国建设步伐才会越来越快、越来越稳。

第二,平等待患,促进健康公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平等公正”的重要内涵,这里的“平等公正”自然蕴含了医疗领域里的平等待患、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是平等的,都享有接受医疗服务、维护自身健康的平等权利和机会。不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地对待一切病人,这是对医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健康公平的重要方面。为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思想教育,帮助医务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平等观、正义观,公平公正对待所有病人,做到无差别地给予一切病人同等的关心、爱心、责任心,即不“贵亲贱疏”,无论亲疏一个样;不“嫌贫爱富”,无论贫富一个样;不“重官轻民”,无论有权无权一个样。总之,要坚决拆除医疗服务中“熟人社会”的藩篱,克服对待病人厚此薄彼、亲疏有别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以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和健康公平的实现。

第三,诚信从医,捍卫医学宗旨。古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等都是说明诚信对人的重要性。诚信不仅是社会的“公德”,更是一种形成人与人之间良好交往的“美德”。在医学领域,医疗诚信是重要的医学伦理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千百年来,中外优秀医家十分重视医疗诚信,倡导医疗诚信,并且身体力行医疗诚信。孙思邈提出了“大医精诚”著名观点,认为要成为一名“大医”,除了医术精湛之外,还须具备医疗诚信这一道德品质。可见,医疗诚信是医务人员应当遵守和践行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医疗诚信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医学和医疗事业的忠诚。医务人员要做到真正热爱医学,遵循医学规律,尊重医学事实,认同医学救死扶伤的性质和宗旨。二是对病人要讲诚守信。鉴于信息不对称、医学专业知识缺乏等原因,病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平等对待病人,以诚对待病人。要按照科学诊治、规范诊治、诚信诊治的要求,如实地告知病人病情,真诚地征询病人意愿,真心地尊重病人选择,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不隐瞒、夸大或误导病情,不过度医疗”[9]。当今医疗领域,少数医生违背医学规律,弄虚作假,滥检查、超量开药、开贵药,虚夸药物疗效、杜撰治疗神话等不诚信行为,严重损害了医疗诚信和病人利益,严重影响了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诚信的回归和强化是促进医德医风建设的一剂良药。医务人员要以诚信为从医信条,遵从从医良知、捍卫医学宗旨。

4.扬善惩恶,建立健全医疗工作伦理导向机制。第一,建立健全道德榜样示范引导机制。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精神力量。而道德榜样具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感人事迹,道德榜样是先进道德文化的凝聚者、传承者和践行者,人们可以通过向道德榜样学习增进“道德内化”,将道德榜样的高尚道德情操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医学领域,建立道德榜样示范引导机制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情操,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医德好、医术精的优秀医家,如西方的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中国的神农、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为了大众的健康和医学事业的发展,不畏艰难困苦,不计较名利得失,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了人类健康事业,并因此开启一个时代清正之医风,成为后世医家推崇、学习、敬仰的榜样。

“扬善”是道德的重要功能,建立医学道德榜样示范引导机制的目的在于宣传医疗战线的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弘扬医疗领域的正能量,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崇德向善。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开展学习古代优秀医家医德医风的教育活动,帮助医务人员牢记医学宗旨,不忘学医行医初心,增强对医学事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二是开展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医疗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学习宣传活动,如通过学习宣传白求恩、林巧稚、张孝骞、吴孟超、赵雪芳等优秀医务工作者的高尚精神,促进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医德观。三是开展选树先进典型活动,通过树立、宣传、表彰医疗领域、医疗单位医诚术精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和感召身边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塑造医疗行业清风正气。四是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医务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10]。共产党员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在各行各业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在公立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中,要注重党建的带动和保障作用,注重强化党员医务人员的带头关心病人、服务病人、爱护病人的情感和意识,以带动和激发全体医务人员争当人民健康卫士、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情感。

第二,建立健全伦理失范惩戒机制。道德赏罚作为扬善惩恶、调控社会道德的重要手段,体现的是社会公正的伦理诉求,在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纠正道德不正之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惩恶”是道德除“扬善”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对于纠正和克服社会领域的不良道德现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医疗领域存在一些不良医德医风现象和伦理失范问题。对这些不良医德医风现象和伦理失范行为进行纠正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健全伦理失范惩戒机制。

邓小平同志说:“要通过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分明,在各条战线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11]这就是说,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要靠“赏”,而且要靠“罚”。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党委领导、院长负责、党务行政工作机构齐抓共管的医德医风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实行医德‘一票否决’制。”[12]因此,在医疗管理中对医务人员伦理失范行为进行惩戒是很有必要的,它对医德医风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惩戒机制时要以国家颁发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和《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等文件为依据,可从以下几点着手,达到道德惩戒效果和目的。一是舆论惩戒。通过医疗单位内部的传媒手段,通报批评伦理失范的医务人员,使失范者受到良心的谴责,增加内心羞耻感,达到悔过向善和警示他人的效果。二是利益惩戒。对伦理失范的医务人员可以给予适当经济处罚,如通过扣发绩效工资等手段达到惩戒目的。三是处分惩戒。对于那些违反廉洁行医规定,收红包、拿回扣甚至乘人之危、敲诈勒索病人的医务人员要严肃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开除公职的惩戒。建立健全伦理失范惩戒机制能够对医德医风建设起到巩固和持久作用。

猜你喜欢

医风医者医德
通过医德医风智慧考评体系建设正向激励医务人员行为导向
县级医院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浅谈促进现代藏医药发展的医德医风问题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