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幸福观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2018-04-03王小琴
王小琴,苏 媛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幸福作为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达到某种和谐后的一种美好心理体验。幸福观作为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它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作为个人对幸福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看待幸福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当代人对幸福的关注度更高,看法也更加多样。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是对于人生终极目的“幸福”的理解而形成的基本观点,它渗透了中国人对于天与人、道德与利益等诸多伦理问题的理解与信仰。
一、儒道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诸多不同类型的幸福观,而最具典型性且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深远的,是儒家“以德致福”与道家“天和人乐”的幸福观。
(一)儒家的“以德致福”
儒家的幸福观立足于人的道德价值和人生理想,认为道德的完善是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德”与“福”达到和谐统一是儒家幸福观的主旨,讲求“以德致福”的求福理论,最终达到成圣成贤[1]。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幸福观思想对历代中国人追求幸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强调“欲而不贪”的价值追求以及人和、家和、政和对幸福得以实现的重要作用,认为追求幸福必须要做到“知德行德”,从日常小事做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他也重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他认为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幸福就没有个人幸福。只有在国泰民安、百姓幸福、经济稳定背提下,个人幸福才会有所体现和提升。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幸福思想。孟子“君子三乐”的人生追求,无不体现着儒家对道德和精神的追求。孟子把“仁”和“义”结合起来,作为人生哲学的核心,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思诚”“养气”作为人生修养之路,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这四种善端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这一学说指出,人的幸福有先天遗传的基础,但更需要后天的学习和道德修养。儒家继承者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也在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实现幸福的重要性。
总之,儒家将“德”与“福”视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倡导以德修身,以德致福。在当今社会,物质条件已经达到一定富足,而人们精神世界却十分空虚,儒家的幸福思想为人类追求幸福生活和精神满足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道家的“天和人乐”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在对待幸福问题上,道家主张“天和人乐”的自然幸福观。他们对物质财富和生死祸福持比较淡泊的态度,认为合道顺道才会有利于人的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获得这种幸福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第一是“无为”。《庄子·应帝王》中写道:“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文中的“无为”指不会因为外在的物质利益而丧失自己的幸福,幸福在自身而不在外物,这样就能够达到精神上的自足。
第二是“守弱”。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认为柔弱比刚强幸福,柔弱到了极点,就如同水和婴儿,也就越合于道,越接近于无为,越能达到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
第三是“不争”。老子主张不争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道德经》有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的“不争”并不是放弃努力,而是顺应自然规律,通过顺道、合道的努力得到相应的幸福。学习圣人的“为而不争”,帮助他人却不贪图回报,在此过程中精神上得到幸福和满足。
第四是“无欲”。老子强调人要懂得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满足感。他在《道德经》中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强调的“无欲”并不是让人们完全消除欲望,而是告诫人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做到适度。人们只有知足常乐,才会获得理想的幸福。
二、儒道幸福观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传统幸福观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在儒道幸福观的积极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但不可否认,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着幸福感淡化、幸福观偏离甚至扭曲的现象,比如“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思想。他们混同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幸福,陷入了“房子越大越好,车子越贵越好,钱越多越好”的误区。幸福观异化必然导致人们丧失理想、丢却信念,进而影响社会和谐[3]。传统儒道幸福观中所蕴含的积极思想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在幸福观问题上的困惑,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核心内容是以“福”为幸福。《尚书·洪范》最早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命终。”因此,长寿、富足、健康、爱好美德、老而善终,作为幸福的五种内容成为了人们明确追求的目标。幸福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来满足自己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儒家的“以德为福”和道家的“天和人乐”幸福观能够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幸福。
第一,当代大学生只有认清幸福的本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获得幸福。一个人如果缺乏道德的约束,放纵自我、游戏人生,幸福就会慢慢发展成自私自利的产物。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起提升德性水平。诸如,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见大学生无偿献血,捐献衣物,节假日自愿去敬老院、孤儿院服务。他们真诚付出、不求回报、助人行善,将自己一份微小的力量奉献给社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温暖着他人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幸福感。实践表明,做一个积德行善的大学生才能增强幸福感。
第二,获得幸福必须在合道、顺道的前提下努力地去创造。《庄子·天道》有云:“夫明白于天地之道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与天和者,谓之天乐。”[4]在当今物欲化的消费主义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以及情感的迷失极易导致他们幸福观片面化。道家“天和人乐”的幸福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使他们懂得为人必须合道、顺道,学会以一颗淡泊的心态去认识和处理人事。譬如在感情上要懂得顺其自然、人际上要不强人所难,这样才会获得幸福。因为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作为大学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积极的情绪引领我们感受幸福,增强幸福感。只有自己在被需要的时候,才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幸福感的提升是层层递进、由内向外的。大学生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课外体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好地体验幸福、感受幸福、感悟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认识自我,确定合理的目标,从而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正确认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幸福同样离不开社会。只有促进社会和谐的幸福观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幸福观,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幸福[5]。恩格斯曾说过,每个人都应追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个人的幸福总是和社会的幸福密切相关,这两种幸福既对立又统一,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前提条件,个人幸福必须建立在社会幸福之上。儒家“以德致福”和道家“天和人乐”的幸福观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自觉地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求得个人生活和谐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格素养,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是社会群体中责任感和道德感较高的一部分。他们的幸福观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缩影,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当代大学生只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才能在确立起崇高理想的前提下,以高度的担当精神去修身治学,自觉地投身于改革与创新实践中。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活动,以自省、克己、慎独、力行、重学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卓越,通过自身的拼搏努力获得更长远的幸福,成为对社会更有益的人。
(三)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
人类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只有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才能提升幸福感。在某种意义上,追求物质幸福是为获得精神幸福创造条件。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想的高级动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物,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人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的生命被赋予了意义和价值,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渴望进步的欲望不能因为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止步,还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需要唤起大学生对精神幸福的关注和肯定,不能让物质幸福涵盖生活的全部。物质上的幸福只会给我们带来短暂的满足感,而精神上的幸福却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带来巨大的力量,给心灵带来巨大的满足。
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无为的精神自由是幸福。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和影响,对物质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渴望。大学生要控制好自己的物质欲,懂得满足,适可而止,懂得知足知止才是最好的状态。大学生毕业后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豁达的性格,顺应自然,万事不强求、不强人所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一种方式行不通,就换种方式去做,不钻牛角尖,理性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只有学会顺其自然,无为不争,才会获得“知足常乐”的幸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必须认清幸福的本质,汲取儒道幸福观中丰富、深刻且极具现代价值的积极思想,将追求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努力学习、用心学习、高效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以拼搏奋斗的精神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在认真的学习工作中提升幸福感,从而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1] 毕昌萍.中国传统文化的幸福思想及当代价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2.
[2] 孟程程.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3):64.
[3] 郭文.如何培育新时期人民群众幸福观[N].光明日报,2014-02-24(12).
[4] 蒋颖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19.
[5] 王燕霞.孔子的幸福观思想探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