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咸宁民间叙事长歌及长歌之乡建设研究

2018-04-03陈晓云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咸宁市咸宁山歌

陈晓云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一、叙事长歌的整理与研究

长篇叙事山歌是我国的优秀音乐文化,湖北省咸宁市叙事长歌资源丰富, 2011年“咸宁长歌”入选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咸宁市被评为“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以长篇叙事山歌为代表的咸宁长歌是我国优秀音乐文化。多年来有关专家对咸宁民间叙事长歌进行收集、整理为汉民族民间叙事长歌的传承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84~1985年期间咸宁市搜集整理出民间长篇叙事诗36部,到2007年咸宁收集到长篇叙事山歌50余部,编辑了《咸宁民间叙事诗选》。经过专家整理编辑,2009年长江出版社出版《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一卷)》,2015年长江出版社出版《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二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咸宁流传的民间叙事长歌终于得到广大群众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得到国家文化部门的认可[1]63。

咸宁长篇叙事山歌(以下简称“长歌”)数量多、篇幅长、传唱广,表现力强,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现存最早的咸宁叙事长歌为乾隆五十三年的《小樱桃》。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吕庆庚、宋祖立和孙敬文等人分别整理出版的《双合莲》和《钟九闹漕》两篇长篇叙事山歌,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钟九闹漕》1 500余句;《双合莲》1 805 句, 12 635 字,可谓鸿篇巨制,在民间叙事长歌中实属罕见。1980年两部作品选入《中国民间长诗选》并荣获“中国近代汉民族长篇叙事诗代表作”的美誉。学界认为汉族无长篇叙事诗的观念从此得到改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湖北省民间文学研究会主席刘守华先生在《论湖北的两部民间长篇叙事诗》中认为在湖北咸宁市崇阳一带流传的《钟九闹漕》和《双合莲》两部民间叙事长歌“它们和其他兄弟民族中流传的许多叙事诗一道,构成我国诗歌艺术宝库中一份极为珍贵的财富,具有万古不朽的价值”。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的陶立璠教授来考察时也认为咸宁民间叙事长歌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非常好,咸宁是名副其实的民间叙事长歌之乡[2]79。

二、叙事长歌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拆则为篇,合则为章的结构特色

咸宁一般山歌与长篇叙事山歌互相借鉴,结构安排独具特色。因为篇幅长、故事情节多、人物关系相对复杂,长歌仅靠口头流传很难长久,因此出现手抄歌本流传。长歌在创作取得成功和流传后,又被拆散开来吟唱。一些民歌稍加修改就融入长诗,因此从长诗中分离也不影响它们的独立性。拆则为篇,合则为章,这种结构上的拆分组合使咸宁长歌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和融合性。如《双合莲》“十送”“十想”“十绣”等结构完整的段子和民歌中《十送》《十想》《十叹》《十二月相思》《十二月望郎》等在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3]56。

(二)长歌调式调性特点、方言色彩鲜明

咸宁地处鄂东南,属湘鄂赣交界地区,方言极具特色。地方特色鲜明的语音和词汇,使咸宁长歌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唱起来朗朗上口,又韵律和谐。 咸宁长歌有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和转调,以徵调式最为常见。研究长歌的调性对记录、整理、传播,对活态传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包含长歌在内的咸宁民歌艺术特性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要建设长歌之乡在长歌的演唱艺术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三、长歌之乡建设的物质基础保证。

咸宁长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咸宁市的宝贵文化财富。现在咸宁市提出推进生态文化城镇带建设和绿色产业带建设,成立了咸宁市非遗研究中心,并筹建咸宁非遗展示馆。咸宁长歌的传承、展示、利用有了平台,研究咸宁长歌的保护和利用有利于繁荣地方文化事业,带动经济发展,应该顺势作为,为咸宁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四、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长歌保护工作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湖北省从 2008 年开始评选和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到现在已有三批,咸宁长歌连续三次都入选,分别是前两批的通山薅草锣鼓和第三批的咸宁长篇叙事山歌,但原生态长歌的传歌人大大减少,政府在咸宁长歌非遗保护过程中,要起到主导的作用,做到有的放矢。

咸宁长歌的保护需要具有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音乐专家和学者来做挖掘、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只有他们才能将散落在民间的口头长歌用曲谱记录下来,便于长歌的传播。推进长歌之乡的建设要利用好长歌传承人这一宝贵财富,只有长歌传承人和老艺人才能原汁原味演唱,应该用影音的方式将长歌演唱记录下来,进行抢救式保护。要建设机制,保障促进传承人积极性,只有他们去教授群众学唱,咸宁长歌的演唱技巧才能传承下去。

五、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建设原则

保护长歌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要保护演唱的人,既要保护长歌传承人也要保护被传承人和普通学歌民众,让他们有时间学习,有条件学习。普通民众应该得到更多地接触、学习长歌的机会,文化部门应该将长歌的传唱推向社会大众,如果长歌囿于一隅不和大众接触,长歌之乡的建设就会变为空谈。

现在能演唱原汁原味咸宁长歌的人多年纪偏大,对他们的保护不能脱离本土,要让他们继续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要培养新的传承人,在传承人匮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办培训班,在学校开办讲习所等多种措施,让更多的人了解咸宁长歌,学唱咸宁长歌,培养传承的重点人物。传承保护经费和长歌传承人工作挂钩,可以将咸宁长歌艺人聘为中学教唱咸宁长歌的音乐教师,将自己演唱长歌的技巧传下去,让咸宁长歌薪火相传,持续发展。

六、落实长歌之乡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设立长歌之乡建设机构,做好中远期规划

建设长歌之乡要有一个长久机制,保证工作的有效运行。咸宁市应该成立非遗和长歌之乡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设立专项经费,根据保护和开发需要对经费进行科学预算,做好长歌之乡建设的长远规划。

(二)命名长歌传承人,制定工作制度

传承人是保证活态传承长歌的第一要素,文化部门要加紧进行普遍调查,确定重点人物。对传承人要有保护措施,制定传承人的工作制度和传承内容,保证其在传承和培训中发挥作用。

(三)建设民俗文化村,整体性保护

建设民俗文化村充分利用节庆活动来传承。保护民俗村的传统生活、劳动习惯等,整体性保护长歌的生长环境。2011 年1月咸宁政府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民歌·中国》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说明民歌有群众基础。长歌演唱活动要形成定式,利用旅游节和春节、元宵节等节庆活动在时间、地点上固定下来,民众的参与成为习惯,必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演唱咸宁长歌。

(四)建立保护性数据库并传播普及长歌知识

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普及长歌,走数字化传播之路。建立一个咸宁长歌的综合性数据库,建一个集文本、录音、图片、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数据库。网民点击其中的长歌,就可以结合字幕听到歌声,实现观看、检索、下载保存、互动点评等多种功能,化解和延缓因口头传播减少长歌失传的危机,也摆脱了单靠文本传播这种静态的呈现方式。利用年轻人爱用手机上网观看视频、学习的特点,组织和发动力量将故事性强、生动活泼的长歌制作成网络产品,培养年轻人对咸宁长歌的兴趣,增进他们对咸宁长歌的了解和喜爱。

(五)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长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传统农业社会为生存基础的长篇叙事山歌如何生存和传承成为咸宁文化工作的焦点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宝贵建议,但在实施中总是让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叙事长歌的传承遇到生存土壤的问题,也遇到了传承人的接班问题。过去长歌一代一代传承是在集体传唱的自然状态中成长起来的,民歌传唱是生活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劳动者的流动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使以前的传承模式基本失效。我们应该研究现代人的成长轨迹,根据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方式进行长歌的传承。

现代人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知识主要是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现代媒体的熏陶下形成,学校的音乐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有些地方为解决民歌传承问题将民歌引入课堂,试图通过课程教学解决民歌传承问题,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要长久传承,还缺乏保障,主要原因是学校可能会因为经费、人员、办学方向改变而使民歌等地方音乐课程停止,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班级授课制没有解决传承人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长歌的传承人问题,就要通过法规赋予各级各类学校培养长歌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权利。学校培养传承人的教育要形成一个系统,保证传承项目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

学校教育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政府应给予学校培养传承人的权利和经费保证,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平台进行地方特色音乐课程建设和传承人培养。因为大学阶段以前的教育,学校培养的对象是本地学生,长歌在学校的传承可以增强师生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容易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和特色课程,有利于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升教科研能力。学校应该解决传承人培养的师资和课程问题,最终达到多方共赢。

咸宁长歌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音乐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咸宁长歌走进校园便于这个项目的科学研究和传承,能更好地为保护和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咸宁长歌要走进小学校园,也要走进大学校园,要从民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要提高学生对长歌的认知,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够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自觉地将咸宁长歌不断传播下去[4]38。

(六)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长歌

咸宁长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咸宁市的宝贵文化财富。推进咸宁长歌的保护和利用有利于繁荣地方文化事业,带动经济发展。应该顺势作为,为咸宁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形成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解决长歌传承的基本问题。建设好长歌之乡要充分利用节庆活动,传播长歌,吸引民众广泛参与长歌演唱。

随着民俗旅游开发,长歌的巨大旅游经济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政府要让其经济价值得到发挥。我国在民歌和旅游的融合中,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云南丽江纳西族的纳西古乐,广西的长歌节。他们利用长歌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咸宁长歌特点鲜明,只要能与绿色经济、旅游经济相结合,一定能成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5]136。

[1] 咸宁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咸宁地区群众艺术馆,咸宁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民间文学集成丛书:咸宁地区歌谣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2] 万立煌.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1卷[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

[3] 何岳球,魏放鸣,万立煌.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2卷[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

[4] 陈晓云.高职院校结合区域产业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5] 郝朴宁.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咸宁市咸宁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山歌
工友艺苑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苗山歌
苗山歌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