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心脏复苏术急诊救治
2018-04-03范海宾
范海宾
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内科,山东临沂276002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较为危重疾病,是指患者心脏射血功能终止,心音与大动脉搏动消失,机体内重要器官出现缺氧、缺血,导致患者突然死亡[1]。临床主要采用心肺复苏为患者治疗,进而挽救患者生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2]。该研究对急诊30例心脏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救治,并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6年5月—2017年8月该院收治的行心肺复苏的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61.74±5.87)岁;发生时间3 min~3 h,平均(60.14±10.74)min;发病原因:外伤3例,心脏衰竭10例,感染性休克6例,脑血管疾病6例,溺水1例,中毒1例,呼吸系统疾病诱发导致3例。
1.2 方法
予患者心肺复苏术治疗,操作流程如下:①评估。首先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检查其呼吸,判断其是否存在颈动脉搏动,松解患者衣领、上衣,开始进行心肺复苏。②胸外心脏按压。在患者胸骨中下1/3处(两乳头连线中点),将左手掌根放置于患者胸部,双手重叠,将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与胸部垂直,利用上身重力,垂直向下按压30次(按压深度5~6 cm,频率100~120次/min);采取仰头抬颌法打开患者气道,并判断患者是否有假牙、义齿、口鼻腔是否有分泌物,若存在立即处理。③人工呼吸。采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呼吸器,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送气:400~600 mL/次,频率:10~12次/min;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共操作5个循环周期。④再次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波动,是否有呼吸音,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⑤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开放静脉通路,予患者复苏药物治疗。
1.3 评价指标
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在心肺复苏救治后,口唇、甲床由紫绀转为红润,可触及颈动脉搏动,收缩压>60 mmHg,自主呼吸出现,瞳孔由大变小并对光反射,心电图出现交界区、房性或窦性心律;心肺复苏失败:患者在心肺复苏救治后,自主呼吸停止,未触及颈动脉搏动,血压消失,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抢救成功19例,成功率为63.33%(19/30);5min后实施心肺复苏16例,抢救成功6例,成功率为37.50%(6/16);5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14例,抢救成功13例,成功率为92.86%(13/14);5 min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5 min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53,P=0.002)。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跳停止的危重患者采取的紧急救治措施,是以胸外按压形成短暂的人工循环并使自主搏动恢复,同时以人工呼吸替代自主呼吸,采用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为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而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主要步骤为胸外按压(C)→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3-4]。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若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易出现供血不足,进而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该研究结果显示,30例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抢救成功率为63.33%,且5 min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5 min后,说明越早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越高。心肺复苏属于连贯的急救技术,各环节需紧密相连,该操作抢救要点包括:①把握抢救时机是关键,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心脏跳动停止患者,若没有及时接受救治,即使医疗技术高超,复苏成功率仍较低,即使患者抢救成功,仍易导致机体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损伤;有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间是决定抢救成功的关键,在心跳停止即脑组织缺氧4 min内,患者得到救治,可恢复其原有功能;若发作>4 min,易导致患者脑组织永久性损害,导致其死亡,故患者能在4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在8 min内进一步生命支持,抢救成功率最高[5]。②急诊科由于收治危重患者较多,若出现突发情况,要保证抢救设备与药品完善,进而抓住抢救时机,在最短时间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快速除颤、进一步生命支持,确保每个环节配合紧密,避免浪费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③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对初步复苏进行观察,避免心肺复苏造成患者二次伤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若患者需进行气管插管,操作者需准确插入,避免患者呼吸道损伤;要及时处理患者口鼻腔分泌物,防止堵塞其口鼻,加重病情。④人工呼吸需注意吹气量,注意避免吹气时间过长,防止导致胃胀气、胃扩张;在按压前需及时松解患者衣扣、腰带,防止造成内脏损伤;同时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容易导致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应严格按照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操作,过多、过少均易导致复苏失败[6-7]。⑤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较危重,复苏过程较复杂,因此,需定期组织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培训,进而提高患者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增强医疗救护应急能力,确保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各司其职,把握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对患者施以及时、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术,为患者下一步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8]。
综上所述,在心脏骤停患者发病5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需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
[参考文献]
[1] 王婕,吴国兰,杨荣华,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在急诊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3):265-267.
[2] 李明华,许臻晔,蒋婕,等.117例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及出院存活率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7):603-606.
[3] 田刚,李玉雷.两种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21):3262-3266.
[4] 苏文亭.体外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6):560-563.
[5] 黄大海,林明强,吕有凯.徒手心肺复苏与应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效果比较[J].中国综合临床,2017,33(1):37-40.
[6] 杜琳琳,张志勇.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8-10,20.
[7] 陈红,张重阳,徐俊祥.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6):2475-2477.
[8] 王涛,秦俭,王长远,等.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应用的疗效比较[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7):67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