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动总会”与晋绥边区妇女工作的开展
2018-04-03李建权
李建权,杜 欣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937年9月20日,一个新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是由中国共产党公开参加领导的、与阎锡山当局共同合作的,包括各党派、军队、政府、团体在内的,既着力于武装民众的战争动员,又担负起协调八路军、晋绥军、国民党中央军之间及军队与地方之间关系任务的新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在山西诞生。“战动总会”以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为宗旨,设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创建了抗日游击队。在晋绥边区*晋绥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包括山西省西北部和绥远省东南部广大地区。边区领导机关长期驻于晋西北兴县。1937年冬,八路军一二O师进入晋西北,创立了晋西北根据地。1938年8月,一二O师一部和地方武装组成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北部,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15日正式建立晋西北民主政权,称山西省第二游击行政公署,1941年8月1日改为晋西北行政公署,1943年11月改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边区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日寇多次扫荡,击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1949年2月21日撤销晋绥边区,所辖山西地区划分为晋南区、晋西北区,归陕甘宁边区领导。,“战动总会”通过成立妇女救国会,动员妇女积极抗日,有力推动了晋西北乃至晋绥边区妇女运动的开展。
抗战前晋西北和绥远大青山地区的妇女,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地位都十分低下,她们饱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没有任何权利可言。家庭视她们为一种商品,往往不到成年年龄,便被卖到婆家,经常遭到虐待打骂,“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任人骑来任人打”。在家庭地位上,女人处于最底层,“男喝稠,女喝稀”,男人支配着家庭的一切。兴县的一些农村,妇女穿着夹衣度过寒冬,10多岁的女孩子没有一条裤子穿[1]164。“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是多少年来晋西北和绥远大青山地区农村妇女的真实生活写照。由于封建政治、经济的压迫剥削,加上残酷的封建礼教束缚,边区广大妇女长期处于一种听天由命、麻木不仁的状态。
一、“战动总会”及晋绥边区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成立
抗战爆发后,由于贫穷落后,晋西北和绥远大青山地区没有足够的妇女干部,妇女运动困难重重。1937年,“战动总会”成立,随即在太原组织了动员宣传团,22位成员中有6位妇女同志。她们到处宣传,组织妇女抗日,在山西各县开办了妇女干部培训班,为晋西北和绥远大青山地区广泛开展妇女工作积蓄了力量。经过“战动总会”近9个月的努力,晋西北和绥远大青山地区的妇女运动工作才初步开展起来。
1938年6月,晋西北各县动委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在“战动总会”组织部增设妇运科,负责领导晋西北的妇女抗日工作。同年9月,在中共晋西北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边区的妇女运动工作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后进走向积极,由县城深入区、村,妇女逐渐成为抗日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县妇救会不仅组织妇女担负站岗、放哨、盘查路人,帮助八路军做军鞋、拆洗衣服、看护伤病员等各种抗战勤务工作,还积极担负起协助政府机关执行各种新法令及参战等工作,奠定了晋西北和后来晋绥边区妇女运动的坚实基础。
1938年11月,在山西省第二、四、八行政区扩大干部会议上,来自晋西北神池、岢岚、兴县、岚县、保德、方山、五寨、静乐、宁武9县的妇女代表和战动总会组织部妇运科等提出建立边区妇联筹委会的提案,得到会议代表热烈拥护并获得一致通过。在战动总会妇运科的努力推动和各方共同帮助支持下,晋绥边区妇救会筹委会于同年12月宣告成立。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派出姜宝箴任妇筹会秘书兼党团书记,张子余分管组织,韩慧芳分管宣传,加强了党对妇运工作的领导,同时创办妇筹会机关刊物《西北妇女》。至此,晋西北妇女运动开始走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妇救筹委会成立后在短时间内做了大量工作:筹集活动经费深入各县巡视检查、了解各县妇运工作具体情况,向各县发出拥军优属的倡议,号召每月做鞋200双,慰劳当地驻军等[1]167。1939年1月开办了妇女干部培训班,边区各县共有50余名妇女干部参加了培训学习。1939年3月8日,据岢岚、五寨、神池、保德、兴县、临县、偏关、宁武、岚县、平鲁、崞县、孝义、洪洞、赵城等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开办妇女干部培训班33个,培训了妇女干部624名*见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五卷( 第52辑)。。这些妇女干部后来成为各县妇救会和晋绥边区妇女运动的中坚力量。
1939年3月8日,边区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正式成立,晋绥边区各县妇女代表,召开了边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会议详细讨论了妇救会的组织、妇女参战、改善妇女生活、提高妇女地位、妇女统一战线及对妇女的教育训练等问题。大会确定了今后晋绥边区妇运工作的任务和方针,具体内容:(1)动员与组织边区的150万名妇女参加抗战,组织慰劳、救护、缝衣队;鼓励丈夫、儿子上前线;发动优待抗属工作;组织妇女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发动妇女参加春耕、秋收等战时生产。(2)实现妇女参政,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改善妇女生活,解决妇女的切实问题,提高妇女社会地位。(3)教育与训练广大妇女,开办识字班,提高妇女政治文化水平,训练和提拔优秀妇女干部,以领导边区的广大妇女参加抗战。大会还选举了边区妇联领导机关成员。
在晋绥边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中,“战动总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次大会建立了晋绥边区妇女运动最高的领导机构,制定了统一的方针任务,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抗战,从此,晋绥边区妇女运动进入到一个更集中、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新阶段。
二、晋绥边区妇女抗日救国运动的成就
(一)广泛组织妇女开展支前、劳军及优属活动
晋绥边区各级妇救会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妇女投入到抗战洪流之中,“战动总会”成为妇女运动的拓荒者和开路先锋。动员组织起广大妇女,成立了慰劳队、救护队,缝衣队。她们鼓励丈夫、儿子上前线,参加战时生产等[1]175。在人民军队英勇抗敌精神的鼓舞下,边区广大妇女积极开展慰劳抗日军队的活动和募捐活动。据岢岚、保德、河曲、兴县、岚县、临县、方山、离石等县1939年的不完全统计,捐献的物资有:粮食7石,面粉7 562斤,鸡11 963只,猪724头,羊1 076只,鞋58 790双,袜子20 650双,背心4 334件,肥皂1 170块,枣子15 410斤,款180元,写慰问信6 998封[2]149。
各地的妇救会都把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当作中心工作之一。她们组织妇女帮助抗属春耕、秋收等,解决了抗属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使前方的子弟兵更加安心地打击日本侵略者。
(二)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抗战时期,青壮年男子大都参军支前,这就需要妇女承担一部分生产劳动任务,但数千年的封建桎梏和思想束缚把边区广大妇女限制在家庭中,认为妇女下到田地参加生产是件丢人的事情。各级妇救会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广泛的动员和宣传,边区妇女思想觉悟逐渐提高,她们开始走出家门,下地参加生产劳动。男人在前线打仗,后方的生产事业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妇女来支持和承担,使最基本的民食军需才得以保证[3]。春耕秋收时,田地里都有妇女忙碌的身影。兴县还成立了一个妇女生产消费合作社,其中有40余名妇女参加,妇女逐渐成为生产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她们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既支援了抗战,又改善了家庭生活,同时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三)实行普训,提高妇女的政治文化素质
晋绥边区文化教育落后,90%以上的妇女是文盲,各级妇救会通过开办识字班和冬学来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在普训的过程中,针对青年妇女,教导她们了解抗战中妇女的地位,学习救助伤病员的知识,站岗放哨等;针对老年妇女,则主要讲述抗战必胜的道理及一些战争故事等。对妇救会会员,通过给她们讲解妇救会的性质、任务和意义,教会她们如何动员发动妇女参加抗日组织。在识字班中还通过教唱革命歌曲来提高妇女参加妇救会的热情[2]156。
保德三区郝家湾张玉兰,对冬学非常热心,每天能认十八个字,除因故耽误外,自冬学成立到二月中她已认了五百字。岢岚一区石盘村王润花,在大雪天到邻地庄子上叫人上冬学,并且把课本上的东西,当作宣传材料,给人讲述上冬学的好处,她说:“新政权就是办好事,穷富男女都平等,都是白念书,认了字是自己的,从前旧政权只许有钱人读书,穷人想念也念不起,女人更不能了。”岢岚大榆沟,因村庄零散,冬学在村子的一头,有一妇女(名张黄毛)穿单裤每天要跑到五里外去上冬学,回家烧火时,也用棍子在地上写字[2]157。这样的例子在晋绥边区有很多,举不胜举。
(四)维护广大妇女的切身利益,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
晋绥边区各级妇救会把解决妇女的切身利益同动员妇女参加抗日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妇女挣脱封建桎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不仅如此,妇救会禁止虐待妇女、买卖婚姻等,妥善解决了部分不合理的婚姻问题,赢得了广大妇女的拥护和信任。
在晋绥边区,各级动委会把妇女抗日救国会作为自己的组织单位之一。在各级妇救会的努力下,广大妇女被动员和发动起来,从家庭走向社会,冲破封建势力的枷锁,积极参加、支援抗战。在没有成立妇救会的地方,“战动总会”也会派出一到两位妇女同志,以战地动委会委员的身份开展妇女工作,进行活动。“战动总会”在边区的各类妇女运动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妇运工作的不断发展。边区的广大妇女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打破了几千年来的封建观念,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推动了妇女的解放。
总之,在“战动总会”的组织和领导下,晋绥边区的妇女运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晋绥边区150万妇女冲破了封建势力的牢笼,投身到民族革命战争的洪流之中,她们成为支援抗战的坚强后盾,推动了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有力地促进了边区抗战事业的发展,她们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其福,李栓纣,张国祥,等.战动总会史稿[M].太原:希望出版社,1993.
[2] 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山西省档案馆.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篇[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149.
[3]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晋绥革命根据地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