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学术力作
——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
2018-04-03王永贵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正是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处的承前启后地位,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南京师范大学张海防撰著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7年12月版)一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科学发展观置于唯物史观视域中审视和研究,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方法,从语义学、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社会动力论、人学理论、社会形态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新阐释,体现了独有的学术创新和理论贡献。
第一,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社会发展理论上看,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发展概念以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新内涵。也就是说,在科学发展观看来,一方面,发展是求真的,它要遵循科学规律,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发展是求善的,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从思维逻辑上看,和合辩证法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科学发展观始终。以“一分为二”“两分法”“非此即彼”为特征的革命辩证法,是革命党用以砸烂旧世界、夺取政权的思维方法。在当今社会,无产阶级政党已经成为执政党,它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矛盾和对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谐社会。因此,以和谐、统一为本质特征的和合辩证法“扬弃”革命辩证法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上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和社会力辩证发展运动的思想。从人学理论上看,科学发展观把 “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系统地论述了发展要以“什么样的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等重大理论问题,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社会形态上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总之,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一条红线,将社会发展理论、科学思维逻辑、发展动力系统、人学思想及和谐社会等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而形成的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思维逻辑:和合辩证法。和合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独特逻辑学,主要有三层涵义:一是和合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合,即合二而一;二是和合辩证法是“亦此亦彼”“既……,又……”,而非“非此即彼”;三是和合辩证法并不否认斗争、分在解决矛盾中的作用。和合辩证法不同于革命辩证法,革命辩证法产生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其间,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两个阵营处在针锋相对的斗争状态。这种极其尖锐的阶级斗争环境客观上需要“一分为二”“两分法”“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然而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其角色已经从旧制度的破坏者转变为新制度的建设者,从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作为革命者,我们必须两眼盯住政权,需要的是以斗争为核心的革命辩证法,可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执政党,我们务必两眼要盯住社会,建设国家。但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有机整体。因此,从客观上就要求执政者构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相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社会。显然,革命辩证法已经不合时宜,需要用辩证法的新形态,亦即以和谐为核心的“和合辩证法”取而代之。
第三,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阐释和谐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一些偏差。人们习惯于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只讲时间,不讲地理、空间。在谈论社会形态时,如果一谈论地理、空间,就被冠以“环境决定论”“地理决定论”的大帽子。这种错误观点在研究和谐社会时,仍然有影响。其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空间理论,这尤其表现在恩格斯早期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同样,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社会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空间和谐思想。因此,我们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研究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的时间视角,就是指它处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进化中的一个环节、阶段。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一时间阶段谈论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的地理、空间纬度,既包括自然空间,也包括社会空间。从自然空间来看,人与自然空间和谐的基本点在于人们要爱护自然,从内心对它充满热爱和爱意。唯有如此,才能谈得上保护自然。从社会空间来看,科学发展观倡导生活在不同空间环境的群体要相互关爱、宽容。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政策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允许一定的收入差距,但这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居住在别墅区、城市中心等空间中的先富者,以及东部沿海等区域的发达省份,帮助和带动落后空间区域的后富者,尽可能地及时、快速地赶上来。这里所说的“帮助和带动”体现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另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构建和谐、生态的居住空间,还要消除社会空间的极化和对立。
一般说来,学术研究的目的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要关照现实,为实践提供支撑与指导。该著作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研究,探讨了其当代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其一,该著作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解读为“人的逻辑”,有助于消除社会生活中拜金主义等异化现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遵循的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资本主义在追逐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将人异化、物化,人变成了单纯的手段和工具,甚至被降低至机器、动物的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人的逻辑”,即习近平所说的“以人民为中心”。虽然社会主义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既是生产的主体和依靠力量,也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享有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消除当今社会生活中贫富分化、拜金主义等异化现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其二,该著作提出的“执政能力合力论”有助于推进“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执政能力不是单个执政能力,而是由许多单个执政能力组成的合力。这些单个能力包括“五项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纵览全局的能力;也包括“五大执政能力”,即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及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党要领导一切工作,需要在执政实践中形成执政能力合力,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执政能力,实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习近平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社会发展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是一部学术佳作。希望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要进一步吸收党的十九大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化研究,使新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激发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