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思考
2018-04-03王志中王素明
齐 建,王志中,王素明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起源于欧美地区,在西方很多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助人制度。台湾著名社会工作学者廖荣利认为:“医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配合医生进行疾病防治和伤残康复等服务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1]近几年,在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影响和推动下,我国内地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诸多城市的医疗机构成立了医务社工部,开始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探索。面对该领域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问题,即培养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现状
1979年作为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社会学课程得以恢复,得以相应的机构重建,在一些院校先后设立社会学系,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开设了社会康复专业,标志着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近300所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很多医科院校将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定位为重点方向。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等均设立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
目前,在高校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理论教学中,主要开设了医学基础、医务社会工作、医学社会学、医患矛盾与沟通等课程。以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为例,常见框架为医务社会工作概述、理论、方法和个别科室的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内容总结。医学相关课程中,科目常有医学基础类的解剖、生理、免疫等。 在实习教学上,国际惯例要求本科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不少于800个小时;在方法上要求完成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服务训练;在规范性上有双督导制度、实习报告手册的完成等。但从我国高校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上看,并没有专门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制度、规范和要求,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的专才性没有体现,培养方案的个别化原则体现得不明显。
高校在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社会工作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即“社会工作系统理论与方法 + 医务社会工作课程 + 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的模式。医务社会工作只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实务方向,还没有详细、规范的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医务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务,对本土医疗情境需求的评估和反思不够。社会工作是一门对实务要求较高的职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在医疗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心理、灵性等问题,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但在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探讨和讲解,而对实务操作的训练较少。这使得学生在实习和入职后无法用医务社会工作的干预方法和技巧去协助病人康复,不能实际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当前我国医疗环境复杂、医疗政策多元,特别是医患矛盾等问题凸显,对医务社会工作者临床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要求更加迫切,但现实中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并没有做出针对性的适时回应。据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社工部主任张一奇反馈:“在带教的过程中发现,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生对我国医疗政策知晓甚少、对获取医疗政策途径也不知。”[2]这足以看出,我国高校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上,对我国医疗环境、医疗问题的评估和反思欠缺,也缺乏对医疗政策和医疗环境的教学总结。
2.忽视学科之间的合作联系,缺乏系统视角。在高校开设的医务社会工作相关课程中,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不强。以医学基础课程为例,医务社会工作者在解决病人的心理情绪等问题时,需要掌握和理解病人患病的症状、原因及愈后的影响,以表达对病人的同理并提供协助。但高校开设的医学课程中多是预防、生理、解剖等基础科目,医学基础课教师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要求不明确。这体现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团队和医学教育团队之间的沟通甚少,学科之间的对话、合作效率较低,使得高校培养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不能有效解决医院病人的问题和需求,而现实中医务社会工作者入职难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注重将人看作一个整体,对患者进行“身、心、社、灵”全方面的关注。但高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对医疗健康与环境、社区、家庭之间的关系探讨较少,缺乏系统视角。
3.对医疗求助文化、价值理念、医学伦理的本土化讨论不够。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使用的教材多以美国和我国港台地区的为主,多呈现和重视西方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方法和技术,较少探讨舶来方法和技术在本土的适应性问题。在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对中国本土的医疗求助文化、医学伦理与社会工作伦理的关系等方面的教学讨论很少。中国人在面对困境时,习惯求助家庭、亲戚、朋友等非正式支持系统,对医务社会工作这种较正式的支持系统持怀疑和不接纳态度。这就要求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疗环境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本专业的宣传,并认识本国的求助文化和特点,探寻并使用符合本土文化的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学习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伦理守则,但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和掌握却不深入,针对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医学伦理和价值理念的内化和反思。
(二) 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结果上存在的问题
1.医务社会工作培养的人才数量与医疗环境需求数量存在失衡。如果按照国际惯例要求,专职社工和床位的标准配备1∶100的比例来衡量医务社会工作者需求数量的话,我国医疗环境需求与医务社工教育在数量上存在严重失衡。在上海已有150多家医院成立了医务社工部,但专职社工才300多人。上海东方医院的南院和北院共2000张床位,但仅有6名专职社工。这种现象除与医院的岗位名额设置有关外,也与医务社工人才培养在数量上存在着供需的较大落差有关。
2.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力与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岗位能力要求脱节。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心理等问题呈现了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求医务社会工作者除了掌握医务社会工作方法外,还需了解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但据医院医务社会部的相关负责人反馈,实习学生和新入职社工对医院环境、文化、政策、资源等了解甚少,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这在很多程度上反应了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偏颇。医务社会工作教育注重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通才性,而忽略了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导致教学中没有注重医疗环境、文化、政策的学习,实务教学环节亦较少体现医务社工实习制度、规范的独特性,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岗位的要求。
三、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环境中的专业界限和专业标准不明确,专业权威性差。复旦大学赵芳教授指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在本土医疗环境中,还没有出台明确的专业标准,与护理学等服务项目的界限并不清晰,存在着实务领域的认可度低、专业能力和权威性差等问题。上述原因使得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实习实践环节专业性不强,不能积累典型的专业权威性的服务案例,阻碍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的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很多地区靠项目的推进、实习生的实习来完成。专业能力的有限也必然影响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影响力和权威性。
2.“教育先行”的发展模式使医务社会工作教育脱离本土的医疗环境土壤。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属于“教育先行”模式,即从高校人才培养开始逐渐推进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有学者指出:“一方面引入以英美社会治疗模式为主的社会工作教育不足以回应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教育也没有积极整理本土准社会工作的隐性社会工作知识和智慧。”[3]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植根于西方文化和环境,这就要求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教育要本土化,对我国医疗大环境、文化等要逐渐适应,进而概括和总结出符合本土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3.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从事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实务训练,多参照社会工作通才知识体系和港台地区的教材进行课堂讲授。这与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强、专业性强的要求不符,阻碍了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同时,高校的课程设置多重视社会工作通识教育,忽略医务社会工作与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互动合作,忽略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必须与医疗环境相结合的特点,使得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解决医疗场域的实际问题。
四、医务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建议
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应注重知识体系、实务能力培养与本土医疗环境的链接,注重对医疗环境需求、文化、价值、资源等方面的评估,培养符合我国医疗情境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应本土化。
第一,注重通才,突出专才。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技巧、医务社会工作方法、医学基础知识等是前提,我们既要重视医务社会工作的通才教育,也应突出医务社会工作的专才性。比如在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实习环节应制定专门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制度、督导制度、规范要求等。
第二,医学相关课程应与医务社会工作的课程衔接,注重本土实践经验的总结。高校将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培养方向时,要安排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注重医学、心理学、护理学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医学基础课程中,授课教师要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着重疾病以及疾病的原因、影响、治疗过程和愈后等知识的讲授,培养医务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同理能力。同时,医务社会工作研究者应扎根实践土壤、注重本土实务经验的总结,建构本土医疗文化环境下的医务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第三,教育应从我国医疗文化、价值理念、伦理要求的本土环境出发。医务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是医院文化和医务社会工作双向互动的过程。医院文化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理念和技术进行选择、接纳和融合,而作为医务社会工作则通过对医院文化的逐步理解、对其真实需求的不断认识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应。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比如在学生实习阶段重视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组织讲座,在医疗环境和医护人员间扩大专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要求学生熟悉医疗环境及其相关系统,掌握医疗资源,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对“身、心、社、灵”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探讨和反思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守则的本土适应性;关注医疗改革和医疗保险政策、社会福利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
第四,设置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评估体系,明确专业范畴和标准。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应重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界限、规范和标准的专业性。应该有专业权威组织和机构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教育进行把关和管理,比如,全国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应发挥应有的作用,设置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评估体系,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理论教学和实务教学标准,促进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廖荣利.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1999:34.
[2] 张一奇.医务社会工作职前及在职教育中的缺项分析[C].首届全国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参会论文,2016.
[3] 向荣.创新、共融、整合:突破当下社会工作教育困境的路径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3):79-89.
[4] 王卫平,肖慧欣.部分国家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16-20.
[5] 余瑞萍.医务社会工作实习中专业价值观与现实处境的冲突与融合[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17-20.
[6] 曲玉波.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策略[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3(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