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史料考订与文本解读的力作
——《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研究》评介
2018-04-03田雪
田雪
(石家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北宋与辽对峙时期,每年向辽国派遣使臣,这些宋朝遣往辽国的使臣既是外交群体,同时也是传播中原文化的媒介。在宋辽100多年的外交活动中,从维护宋辽和平关系这个角度看,使臣的活动和作用应当受到我们的肯定和重视。另外对于宋朝断代史的研究来说,“遣辽使臣”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关系到宋辽关系、宋代官制、礼仪制度、社会风俗、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个课题具有可续性、延展性、可塑性。
2016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王慧杰博士的专著《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研究》,遵循着以宋朝遣辽使臣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群体在出身、素质、身份特征、对辽态度、宋辽礼仪规则、出使对其政治性格和宋辽关系影响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从而展现了宋朝使臣群体在外交史、政治史、宋代官制史,甚至生态环境史、社会生活史中的表现,进而构建一个学术大背景,不仅能使人了解当时的历史,对今天的外交人士也有一定启迪。
全书共29万余字,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7章。从考订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的姓名、出使时间、年龄、籍贯、出身、出使时的官职、出使的任务名称入手,分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的特点、宋朝遣辽使臣的整体素质和身份特征、宋朝对使臣的管理、宋辽交往过程的礼仪制度、宋朝使臣眼中的辽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宋朝使臣的对辽心态和使臣对宋辽关系的影响等6个大的方面对宋朝遣辽使臣进行论述。
纵观全书,该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充分借鉴前人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在王慧杰博士之前,专门以宋朝遣辽使臣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主要是宋辽聘使的考订、排列使臣的出使年表。而对于其中的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的出身、素质、身份特征、地域特征、对辽态度、出使所遵循的礼仪规则、出使后对其政治性格及对宋辽关系产生的影响,目前学界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此前学术界还有较多篇幅论及宋朝遣辽聘使出使路线、宋辽关系等,数量相当庞大。王慧杰博士在该书中充分借鉴了相关成果,历经10余年,对这些史料和学术动态的数据进行梳理和总结,既避免了重复研究,又在此基础上有所推进,并多有创获。如关于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的身份,正使多具备进士出身,副使多由荫补出身。关于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的籍贯分布,北方占绝对优势,北方多,南方少;在州一级行政区域内,多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中心,其地域分布不均衡;在县域中,分布比较均衡。关于宋朝遣辽使臣群体家族性中父子、兄弟、祖孙同使的情况普遍存在。关于宋朝遣辽使臣群体宰辅性其在日后的仕宦中很多人位至宰辅或由宰辅家庭中的成员出使。关于出使对宋朝使臣性格的影响以及宋朝使臣所见辽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等。
二、广泛搜集史料,史学基础扎实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可见史学研究对史料的依赖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论从史出也说明史料的重要性。一般说来,史料搜集不充分会直接影响史学研究的成败。王慧杰博士在这一点上用力尤多,如书中5个附表用功最勤。附表参考了傅乐焕的《宋辽聘使表稿》[1]和聂崇岐的《宋辽交聘考》[2]。傅乐焕的著作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将宋朝遣辽使臣和辽国遣宋的使臣、出使时的官职考证出来,并列“备注”一栏进行校勘。聂崇岐著作中以使臣所承担的任务,分生辰国信使、正旦国信使、祭吊等国信使、泛使,对宋使及辽使分别进行考证。王慧杰博士以宋朝遣辽使臣为线索,增加使臣的出使年龄、籍贯、出身和使臣出使时的官职品位项目。另外将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的解读也是历史研究重要途径。该书以宋朝使臣的宋行记和诗作为中心材料,考察当时在宋朝使臣眼中的辽国地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王慧杰博士从被艺术加工过的文学作品中将历史的客观内容剥离开来,对文学作品作了精心的解读,这也是我们历史研究者所不断追求和需加强的功力。
三、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
在对研究动态和史料的充分掌握基础上,自然就能发现问题,在论述过程中所关注的“点”也就丰富起来,因此全面细致也就成为该书的一个特点。书中附录了5个北宋不同时期的遣辽使臣表,表中对遣辽使臣的姓名、出使时间、年龄、籍贯、出身、官职品位、使臣类型、资料来源都作了细致的梳理和记录,这些表格是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研究的最基础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和意义。一般研究者对宋朝遣辽使臣的整体素质、家族性、宰辅性和使辽对宋朝使臣政治性格的影响不太重视,该书则在基础资料之上进行了详细论述。可以说通过分门缕析的整理,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的形象更加清晰地被复原出来:宋朝共遣往辽国使臣725人次,654人,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一般身体健康、仪表堂堂、性格谨重寡言、善于交际、精通文史、擅于外交应对,其出使时的官职品位文官以五六品为主,武官以七八品为主,并普遍存在着假官现象。
四、建构观察宋朝遣辽使臣的学术大背景
本书并非仅对宋朝遣辽使臣群体本身进行论述,而是以宋朝遣辽使臣群体作为观察宋代外交与社会的一个视角,对宋朝遣辽使臣的管理、宋辽外交礼仪、宋使眼中的辽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等进行探讨,从而展现了宋朝使臣群体在外交史、政治史、宋代官制史,甚至生态环境史、社会生活史中的表现,进而构建一个学术大背景,凸显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的历史地位。期间,既有从宋朝使臣外交实践入手,探讨出使与党争,宋朝遣辽使臣所受赏罚不一致成因、颇具特色的宋辽礼仪制度和宋辽交往的潜规则,又有对宋朝使臣对契丹旧地、奚地、燕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研究的详细分析,例如,契丹旧地大风、多雪、寒冷,奚地青山碧水、冬季有雪但山暖、夏季少雨,堪称北方江南,燕云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其平原地带是契丹的粟产地。在辽统治下,契丹人、奚人和汉人社会生活出现融合。该著作同时还考察了宋使臣对辽心态,并对宋朝使臣在宋辽关系中的影响给出历史定位。尤其是该书第四章第一节通过对宋朝使臣所行经的路线、馆舍与今天的地名对照的考证,补充了宋朝使臣从开封到白沟的路线,大体经过开封、魏都、相州、大名、雄州等,人文商业繁盛,可见宋辽交聘的驿站路线并没有走偏远的道路。宋绶、苏颂、郑獬等诗人不断地吟古思今,反思了宋辽关系来之不易。由这些可以看出该书作者在研究中,于细微处所作出的努力。
王慧杰博士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多年研究,详尽地搜集了资料,思路清晰,颇有创获。对传统社会群体研究以及对宋代外交史、政治史研究乃至生态环境史研究,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研究”这个课题具有可续性、延展性,其可塑性也很强,比如,在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加上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如果能够从社会学角度,从群体的网络与宋辽外交这一侧重点对这一群体继续进行研究,相信还会对使臣群体有新的认识。另外群体研究也可以和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对使臣中的欧阳修、陈襄、苏颂、沈括、苏辙、彭汝砺等使辽过程以及使辽诗,进行分别个案研究,这样有点有面,更能丰满这一群体的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深化我们对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的认识。
[1]傅乐焕.宋辽聘使表稿[M]//辽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
[2]聂崇岐.宋辽交聘考[M]//宋史丛考: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