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音韵与方言
——兼评钱毅《宋代诗文用韵研究》
2018-04-03尹戴忠
尹戴忠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一、宋代之前及宋代古诗文用韵研究小史
古诗文用韵是汉语语音史的宝贵资源。罗常培在《汉语方音研究小史》中积极倡导“历代韵文的实际押韵状况”[1]163的探讨,以推动汉语音韵演变史的研究。罗先生的倡导在整个语音史研究中起了重大作用,之后,考察历代韵文押韵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古音学以诗文用韵考察上古音韵系,如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1分册)[2]根据两汉的诗文用韵和其他资料考察了两汉韵部。此后,学者们在前汉至隋的诗文用韵研究上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如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3]、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4]、周祖谟《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5]、丁邦新《魏晋音韵研究》[6]、何大安《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7]、李荣《隋韵谱》[8],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构筑起周秦至隋末的语音史。
唐五代至元的语音史亦展现在诗文用韵中,唐五代诗文用韵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主要有张世禄《杜甫与诗韵》[9]、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10]、唐作藩《寒山子诗韵(附拾得诗韵)》[11]、蒲立本《李贺诗的用韵》[12]、马重奇《白居易诗用韵研究》[13]、尉迟治平唐五代诗韵系列论文*具体如下:刘根辉、尉迟治平《中唐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孙捷、尉迟治平《盛唐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2001年第3期;赵蓉、尉迟治平《晚唐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陈海波、尉迟治平《五代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耿志坚《中唐诗人用韵考》[14]、李无未《韦应物诗韵系》[15]、顾黔《杜荀鹤诗用韵考》[16]、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17]等。宋代诗文用韵的成果则更为壮观,1936年魏建功《辽陵石刻哀册文中之入声韵》[18]考察辽代入声韵,开启了这一领域的研究。1942年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认为“研究唐宋两代语音不可只谈韵书而忽略实际语言材料”,首次提出利用宋代诗韵考察“实际语音”的问题,文章将《声音倡和图》与汴洛文士诗词结合起来考证宋代汴洛方音。[19]20世纪60年代开始,鲁国尧历经30多年分别对山东、福建、四川、江西等地词韵进行考察,著述了《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等系列论文*具体可参:《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宋代苏轼等四川词人用韵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八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宋代福建词人用韵考》,吕叔湘等《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89年;《宋元江西词人用韵研究》,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其总结性论文《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提出宋词用韵的总体看法,得出宋词用韵18部的模式即宋代通语18部音韵系统。该通语韵系的发现,“沟通了中古《切韵》音系到近代《中原音韵》音系的演变,连通了隋到元800年发展断层的中间环节”[20]26。鲁国尧的研究奠定了宋代实际语音研究的坚实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宋代断代语音史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之后,宋代诗文用韵研究全面铺开,研究材料从词扩展至诗、文,一大批研究论著相继问世,其中的专著如下:刘晓南《宋代闽音考》[21]及《宋代四川语音研究》[22]是宋代诗文用韵的两部重要专著,分别通过对宋代福建、四川诗文用韵来探究宋代福建、四川的通语和方音;丁治民《唐辽宋金北京地区韵部演变研究》[23]穷尽考察唐辽宋金北京地区诗文的用韵,将北京话的历史推前了六七百年;魏慧斌《宋词用韵研究》[24]穷尽考察宋词用韵,在系统归纳韵部的基础上讨论宋词用韵的若干通语和方音特点。其中的论文有两大类:一是区域研究,如裴宰奭《宋代临安词人用韵考》[25]、张令吾《宋代江浙诗人用韵考》[26]、杜爱英《北宋江西诗人用韵研究》[27]、谢洁瑕《宋代中原语音研究》[28]等;二是单个或群体作者研究,如唐作藩《苏轼诗韵考》[29]、程朝晖《欧阳修诗词用韵研究》[30]、罗德真《王安石诗词用韵研究》[31]等。这些论著涉及通语和方言这两个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的领域,“宋代通语与方言的分布与特征日见清晰。以宋代诗词文用韵为主体的宋代实际语音研究已蔚为大观,颇具规模”[20]26。
二、《宋代诗文用韵研究》评述
《宋代诗文用韵研究》[32]是目前古诗文用韵研究的又一成果。这是钱毅教授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小结。全书主要包含三大内容:一是宋代诗文用韵的韵部系统及通语音变;二是宋代诗文用韵中的特殊用韵;三是宋代诗文用韵的韵字及个案。
(一)宋代诗文用韵的韵部系统及通语音变
在宋代通语18韵部系统这一大纲的指导下,归纳出宋代四川潼川府路诗人用韵的韵部系统和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韵部系统。与此同时,阐释宋代潼川府路、江浙两地诗人用韵中的通语音变,如:佳韵系与夬韵的语音分化,灰韵系、泰韵合口字向支微部演化,尤侯部部分唇音字向鱼模转化,庚青部部分牙喉合口与唇音开口转入东钟部,德韵字部分押入屋烛部,阴入通押,“履”字押鱼模部,“打”字押麻车部等。《宋代潼川府路诗人用韵考》《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通语音变》《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阴入通押现象考察》《北宋诗歌用韵“打”字可押“麻蛇”韵》等6篇文章即属这一部分内容。
(二)宋代诗文用韵中的特殊用韵
特殊用韵是指“既超出《广韵》同用、独用的规定,又不符合通语18部系统”[21]54的押韵,特殊用韵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据方音用韵,二是仿古韵,三是临时音近合韵。[22]117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三种情况“据方音用韵”。考察特殊用韵的方音属性,主要运用历史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宋代潼川诗人用韵反映的方音特征》分析宋代潼川诗人用韵中的特殊用韵所反映出来的方音特征,如歌豪通押、萧尤通押、支鱼通押、鱼尤通押、阳声韵尾的合并、阳平的分化等。《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支鱼通押现象考察》阐述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支微部与鱼模部通押的语音依据,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方音,认为是宋代江浙方音的体现。《宋代江浙诗人不同韵尾阳声韵通押现象考察》《宋代江浙诗韵中相同韵尾阳声韵及阴声韵、阳声韵通押考察》则集中考察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阳声韵尾的通押,其中部分通押反映了宋代江浙方音的特征,如真文与庚青通押410例,今江浙吴语区语音支持这一用韵,现代“吴方言区韵尾n、的对立绝大部分地点消失”[33]16。这是宋代南方方言的一大共同特点。又如庚青与江阳通押60例,其中31例集中在今北部吴语区,押韵方式上庚青杂入江阳的韵例居多,暗示庚青韵字与江阳韵字读音相近,而现代江浙吴音中庚青韵字的白读与江阳韵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判断庚青与江阳通押为宋代吴音特点。
(三)宋代诗文用韵的韵字及个案
韵字的研究有两项内容,一是韵字字音的讨论。韵字的读音与韵书所记读音有时有一定距离,立足通语,利用其他文献,结合现代语音,可以理清其演变线索。有些韵字不见于《广韵》或其他字书,则可补韵书、字书之阙遗。另外,诗文韵部系统的归纳是建立在韵字分析的基础上的,每一韵字读音直接影响韵部的归纳。二是韵字的校勘。古代诗文用韵研究必须确保韵字的正确,“若韵脚讹误而据之立论,无异于郢书燕说”[22]65,而文献往往会出现鱼鲁亥豕之类的讹误现象。因此,在诗文用韵考察之前,一定要对韵字进行校勘。韵字的校勘可通过异文的考释来完成,“古籍异文可以通过用韵是否合于一般规律加以校正,这样校正是准确可信的”[10]11。同时,古代诗文的标点牵扯到韵字的判断与确立,不同的标点显示出不同的韵字。因此,标点的正确与否对韵字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的特殊韵字例析》《宋代江浙诗歌标点、韵字正误》《宋代江浙诗歌韵字校勘》《宋代江浙韵文校点》等集中考察宋代江浙诗歌、韵文的韵字。
在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宋代诗文用韵的同时,对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式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元遗山诗词曲韵考》[34]《黄庭坚诗文用韵考》[35]《南宋崇安二刘诗文用韵与闽北方言》[36]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北宋扬州诗人王令用韵考》《南宋丽水诗人姜特立用韵考》《南宋鄞县陈著诗歌用韵考》就是此类成果,分别考察王令、姜特立、陈著的诗歌用韵。
《宋代诗文用韵研究》是钱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江浙吴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此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不过,全书中《全宋文》用韵研究的论文仅1篇,有待进一步研究。钱教授在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研修中一直从事宋代诗文用韵的研究,目前正进行《全宋文》用韵研究,期待他的新成果早日面世。
参考文献:
[1]罗常培.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1分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C]//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4]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5]周祖谟.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
[6]丁邦新.魏晋音韵研究[J].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65号,1975.
[7]何大安.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1981.
[8]李荣.隋韵谱[C]//李荣.音韵存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张世禄.杜甫与诗韵[C]//李荣.张世禄学术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10]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1]唐作藩.寒山子诗韵(附拾得诗韵)[C]//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语言学论丛(第五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2]蒲立本.李贺诗的用韵[J].清华学报,1968,(1):1-25.
[13]马重奇.白居易诗用韵研究[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93-100.
[14]耿志坚.中唐诗人用韵考[C]//声韵论丛(第三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15]李无未.韦应物诗韵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7(2):69-74.
[16]顾黔.杜荀鹤诗用韵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76-79.
[17]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8]魏建功.辽陵石刻哀册文中之入声韵[C]//魏建功.魏建功文集(第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9]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C]//周祖谟.问学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6.
[20]刘晓南.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J].古汉语研究,2001,(1):25-32.
[21]刘晓南.宋代闽音考[M].长沙:岳麓书社,1999.
[22]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3]丁治民.唐辽宋金北京地区韵部演变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6.
[24]魏慧斌.宋词用韵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5]裴宰奭.宋代临安词人用韵考[D].南京:南京大学,1996.
[26]张令吾.宋代江浙诗人用韵考[D].南京:南京大学,1998.
[27]杜爱英.北宋江西诗人用韵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1998.
[28]谢洁瑕.宋代中原语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5.
[29]唐作藩.苏轼诗韵考[C]//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0]程朝晖.欧阳修诗词用韵研究[C]//刘晓南,张令吾主编.宋辽金用韵研究.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31]罗德真.王安石诗词用韵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81-87.
[32]钱毅.宋代诗文用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3]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4]鲁国尧.元遗山诗词曲韵考[C]//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5]林亦.黄庭坚诗文用韵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4):81-88.
[36]刘晓南.南宋崇安二刘诗文用韵与闽北方言[J].中国语文,1998,(3):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