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2018-04-03杨君
杨君
(1.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2.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中医院,江苏淮安 223000)
胃癌为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多以胃癌根治术治疗,但受解剖结构、手术创伤、麻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术后普遍容易出现胃肠神经激素水平紊乱问题,导致胃肠功能受到一定限制,不光不利于患者的尽快恢复,还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可能造成住院时间的延长,容易加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负担,为此有必要做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1],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穴位按摩可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为此该次研究以该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56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采用穴位按摩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行胃癌根治术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验及病理检验确诊,符合全麻、开腹手术条件,且自愿以胃癌根治术治疗,研究以排除合并其他脏器疾病、精神疾病以及进食有服用影响胃肠功能药物患者。该56例患者中包括男31例,女 25 例,年龄 35~71 岁,均数(56.7±6.3)岁,所有患者研究前均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订了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胃癌根治术治疗,术后以穴位按摩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主要内容包括:(1)耳穴贴压,根据中医辨证选穴原则,取患者神门、交感、皮质下、大肠、小肠、胃、脾穴进行按摩,名称与部位详见GB/T13737-92耳穴名称与部位。待患者清醒后开始耳穴埋籽,选穴位后以酒精完成常规消毒,后以宽度为0.5 c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粘贴于选定穴位处,以拇指与食指交替按压,最初控制好力度,以轻柔为主,并逐渐增加力度,确保患者能够适应,指导患者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每个穴位按压0.5~1 min,每天按摩3次,持续1周。(2)穴位按摩,术后6 h即可开始对患者穴位进行按摩,穴位选择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合谷、中脘、水分等,以电针辅助按摩。将皮肤电极固定于所选择穴位之上,将波形设置为疏密波,频率控制在5 HZ左右,每个穴位按压时间15 min,每次2次。(3)热敷泡脚,耳穴按压前需以毛巾热敷,足部按摩前需要以热水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按摩效果。除穴位按摩外,其余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6 h,每隔4 h,听诊患者肠鸣音一次,每次时间持续1 min,确保患者肠鸣音能够达到每分钟5次标准后,方可认定为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手术结束持续到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所耗费的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实验室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 (于术后24、96 h左右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验)为评价依据。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胀与恶心呕吐,每6 h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Excel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该次研究中56例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均较好,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36~84 h,均数(57.31±10.50)h,肛门排气时间为 42~96 h,均数为(74.86±11.37)h,首次排便时间为 84~121 h,均数(91.34±4.28)h。 术后 24 h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为(231.52±11.30)pg/mL,术后96 h,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为 (201.3±14.71)pg/mL,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916,P=0.000 0)。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患者在术后经过穴位按压后,出现腹胀4例,恶心呕吐7例,不良反应率总计19.64%(11/56)。
3 讨论
胃癌患者在以胃癌根治术治疗后,普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减弱,由于其功能恢复的延迟,可能引发腹胀、肠麻痹、便秘等问题,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不利于患者预后工作的有效开展,胃肠有必要尽快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回复,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度。习羽等研究中指出[2-3],目前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多以针灸、按摩等中医手段为主,效果较好,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该次研究中,通过穴位按摩,患者恢复情况均令人满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胃肠功能恢复前后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37 3,P=0.000 0,P<0.05)。另外,该次研究中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的概率不高,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代表对胃癌患者行穴位按摩的确有助于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
在耳穴贴压上,根据中医辨证选穴以及西医学原理选穴等理论基础,本次研究选定了神门、交感、皮质下、大肠、小肠、胃、脾穴进行按摩。生物全息学指出,耳穴反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疾病的作用,且通过对耳穴反应的调整,可起到促进气血循环,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次研究即旨在通过多个耳穴的配伍,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4]。所选穴位中神门以及皮下质两个穴能够刺激大脑皮层,可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安神、镇静之功效,按压交感能够进一步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有助于促进脏器平滑肌收缩,可缓解尾部胀气、腹泻等问题,另取大肠以及胃部对应穴位,可通过对症干预缓解患者的胃胀、呕吐等问题。另外,胃癌术后普遍需要留置胃肠减压管道,可能会加重胃部不适,故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按摩[5]。而在足部按摩上,按摩前可配合温水泡脚,以促进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通过热水刺激患者穴位,增强其神经的灵敏性,刺激足部穴位,增强反射区活性。该次穴位按摩中取穴包括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合谷、中脘、水分等,以足三里为主要穴位,按摩可调节脾胃,可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连接电针仪辅助按摩,可进一步增强刺激,且操作更为便捷,具有极高的安全性[6]。另外,通过穴位按摩不光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还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增强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度,且通过按摩能够较好地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记录,可平复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可增强患者对治疗与护理工作的依从度。
从实验室指标角度看,采用穴位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增加。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未2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属于神经介质,由DI细胞分泌,多于消化道黏膜中发挥作用,十二指肠以及结肠中数量最多。DI细胞主要处于神经丛与平滑肌层,能够接受细胞外分子信号,并释放出活性肽。当患者消化系统功能水平不高时,血浆血管活性肠肽的释放进程将受到阻碍,可能引发其他系统疾病,尤其以胃肠功能紊乱最为常见,其水平能够反映出胃肠功能水平。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增加能够促进脏器血供量的增加,可增强胰腺分泌能力,有助于促进肠胃的蠕动,具有调节消化系统运动的功能。在术后24、96 h,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基本出波动状态,但本次研究中受样本限制,仅做了前后两个时间点的测试,故难以完全体现出胃肠功能与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变化关系,故有必要在后期研究中选择更多的时间节点进行测试,或也可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为临床研究提供更为准备的依据。
综上所述,从中医角度入手,采用穴位按摩的方式,有助于加快患者的胃肠康复,可提高其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且具有方便、廉价的特点,无须患者承担太大的成本,应用价值显著,故在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工作中,为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有必要合理采用穴位按摩的方式,以加快患者胃肠功能的康复进程。另外,也可采用腹部按摩的方法,可以患者肚脐为圆形,顺时针进行按摩,以加快肠胃蠕动,促进术后排气,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做到动作轻柔,避免牵动伤口,造成对患者的二次损伤。同时也需要鼓励患者尽快下地活动,并控制好膳食营养摄入,继而在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