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18-04-03邱相君王晓东
张 玥,邱相君,王晓东
(1.大连理工大学a.马克主义学院;b.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116024;2.沈阳工程学院 党政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13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使命。意识形态导向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是党一直高度重视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在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直接关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与成败,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紧紧把握住正确的政治风向标,通过高校各种网络环境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三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网络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获取各类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然而涵盖方方面面的网络文化伴随着虚拟与真实、开放与多元、互动与及时等特性[2],各种网络社会思潮、社会舆论、社会情绪及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带来冲击和影响。相对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在技术性、时效性、监督性、引导性等方面也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日益显露的问题也亟待突破。
(1)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形式过于依赖理论灌输[3]。与传统的、显性的教育方式不同,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和教育传播途径仍过于依赖理论灌输,建设效果欠佳。大多是以某个宏大主题为背景开展教育目的明显的活动,形式和语言不生动,教化式方式不接地气,教育内容过于学术性或抽象性,因此教育效果并不明显。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者和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内涵的深入研究,应在实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大众化传播方面多下功夫。
(2)高校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教育话语体系风格陈旧。面临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教育话语权被解构和分散的现实,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变得更加复杂化,与传统电视、报纸等媒体不同,大学生更多接触的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语言和传统媒体使用的语言风格迥异,加之大学生“猎奇”的心理特点,幽默、开放、接地气的网络语言更加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使用的句式、用语,甚至内容和形式缺乏一定吸引力和说服力。意识形态传播的教育话语体系转变由于历史原因需要有一个过程,在“度”允许的范围内,尝试改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风格,是打通大学生心灵大门的敲门砖。
(3)高校对大学生日常网络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未来发展。在网络环境下,不法分子散播的危害社会稳定、腐蚀瓦解青年思想的内容无孔不入,大学生对各种思潮的辨别能力不足,在校园网络媒体上转发不良信息内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对大学生日常网络使用情况监管不足,在监管技术和力度上存在一定漏洞,在对大学生日常教育中,缺乏对网络信息安全规章制度的宣传宣讲,大学生对自身承担的网络行为责任认识不够,网络生态安全意识不强。
(4)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给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参与者提供了发声空间,如果在此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点赞和分享,就更能激发大学生参与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受众,在高校网络环境中是核心思想的真正渲染者,其在网络中进行传播的影响力是无法想象的。但在实际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发挥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隐性”功能力度不够,这也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网络意识教育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之一。
二、以高校网络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可行性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校园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受众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体现了大学的精神和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建设水平等[4]。从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每所高校都拥有涵盖校史、校训、校风学风以及办学理念等要素形成的校园文化,高校结合现代化的网络媒体信息化建设,可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在精髓是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其外化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类网络渠道的丰富展现。高校通过加强校园网络创新的技术手段,同时将其与校园文化的内容完美渗透和巧妙融合,可以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可信力及服务力,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因此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学生的新平台[5]。这同时也是高校把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主动权、主导权,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的有效渠道。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网络文化,是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新形式、新内涵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新思考。
三、以高校网络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阵地主要包括高校官方网站、微博、官微、校园BBS、各类办公学习、微信公众号等形式,通过手机终端呈现的上述网站的内容更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高校网络文化展示平台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要求高校应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新形式的网络文化传播和教育。面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以高校网络文化结构所包含的精神、制度、物质、行为四个层面为突破口[6],进一步发掘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网络文化的精神层面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为政治导向,是高校将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教育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目标。制度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对新的教育途径进行约束和监管重要工具,同时高校也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对自身网络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法律意识。物质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呈现形式,是高校结合特有的校园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展示出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活泼的、更加网络化的教育活动形式。行为是作为受众的大学生对教育形式的反馈和响应,反映了大学生对教育活动的接受程度,也是对高校网络文化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最终的效果反射。因此,我们以高校网络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这就需要把握好校园网络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导向、校园文化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结合、网络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四个维度,并且形成有机合力。
(1)把握好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和原则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网络自身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校园网络也同样具备,同时社会网络媒体充盈着各类社会思潮的渗透与反渗透力量,这些都给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要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系统工程中,始终把握好政治方向风向标,及时贯彻落实新精神、新思想、新举措,以此为引领,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
(2)要自然融入校史、校训、校风学风以及办学理念等人才培养要素,树立学生爱校自豪感。融入了校史、校训以及身边师生典型优秀事迹等人才培养要素的校园文化,是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校史回顾,身边典型师生、优秀校友令人感动和振奋的优秀事迹的宣传和介绍,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这些都是校园网络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主题和特色亮点。通过对特色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但能增强学生自立自强、努力成才的学习动力,升华了学生对母校的热爱,增强了自豪感,更激发了大学生之间相互分享心得体会的主动性和获得感,从而提升正能量传递、扩散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帮助大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3)要加大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数据监管和网络行为约束,建立高效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高校在校园网络内容的筛选和呈现方面具有绝对主导地位,肩负着高校网络生态文明化、秩序化的建设任务,因此应加强对各部门、学校师生发布网络内容的监督和引导,加大网络技术监管投入。学校要定期宣传普及国家、学校网络监管相关制度规则,培养高校师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自觉,在参与校园网络的行为中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偏激,高校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加强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建设。
(4)创新、改良高校网络文化信息化建设的呈现形式,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网络文化受众的主体是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讲,其外在的呈现形式决定了大学生对高校网络文化内涵接受的深度和广度。高校要加大运用形式新颖、外在丰富、时下流行甚至网络特有的样式,将更加直观、个性、幽默、创新、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教育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实时关注校园网络文化发布的内容,发挥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对大学生互动式的启发和隐性的引导,切实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网络意识的教育效果。
[1] 王炳林,郝清杰.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1):3.
[2] 聂 智,方 提.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9):133-134.
[3] 武 峥,孟宪平.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创新研究[J].教育研究,2017(3):204.
[4] 陈 怡,王 军.校园网络文化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7):59.
[5] 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98.
[6] 李成恩.论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结构与价值导向[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