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服务经济与贸易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新观点
——第四届中国服务经济与贸易论坛会议综述
2018-04-03庄惠明
曾 靓,庄惠明
(福建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福建 福州,350012)
为了分享我国国际服务经济与贸易学术研究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与新经验,深化在国际服务贸易研究领域中更广范围、更宽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福建商学院在福州联合主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服务经济与贸易论坛”。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厦门大学、中央编译局全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等全国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围绕服务经济与贸易的各种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互动、展示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期间,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迸发了许多新观点,启迪了许多新思路,现择要综述如下。
一、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与发展
本次论坛围绕我国服务业的开放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大至国际政治关系、文化距离、市场机制、内需规模、社会网络和经济增长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和关联效应分析,小至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包括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投入产出、中间品转换、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内部结构演变、服务企业优势等都做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研究,产生了大量具有政策启示作用的学术成果,可谓百家争鸣、星光熠熠。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黄建忠教授通过对金融危机以来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总体上高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的中国经验观察,结合国际理论和经验的横向比对和探究得出,我国整体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持续恶化并不是因为服务业为了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扩张需要而产生了对大规模就业的快速需求,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强就业促进政策看上去在短期似乎大大缓解了经济下行时的就业压力,但中长期的后果值得担忧。
从政治视角看中国服务贸易,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乔翠霞教授和宋彩霞发现,以政治互访、签订RTA和加入世贸组织等为代表的良好政治关系能够显著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但两个国家(地区)之间外交次数并不能对服务贸易产生显著影响;政治关系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根据职务划分之后产生了明显的分化,总理和外交部部长对服务贸易的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治关系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非持续不变,其促进作用逐年下降。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齐俊妍教授、高明研究发现,服务出口方的母国贸易限制对服务出口的阻碍程度高于服务进口方的东道国贸易限制,国家间服务贸易限制政策异质性同样显著阻碍了服务出口。这些结论为制定高标准的国家服务业领域的经贸规则提供了政策依据。
从环保视角看中国服务贸易,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秘书长彭水军博士发现,服务部门的消费性排放显著大于服务部门产生的直接排放;在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消费性排放占相当大的比例出现在国外;当我们评估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时考虑国际服务供应链的环境效应是非常重要的。门小璐、王许亮和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竖立教授发现,发展中经济体的服务出口贸易显著促进了绿色TFP增长,但对生活性服务部门的绿色TFP则不存在显著效应。胡碧晴的研究显示,服务业和工业的碳生产率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且服务业和工业碳生产率省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特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是可能导致碳生产率出现正向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孙玉红、牟逸飞、王一鸣等证明市场规制和文化距离对中国服务出口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尽管自由贸易协定有助于促进中国服务出口,但其作用远不能抵消市场规则和文化距离的负面影响。中国应注重利用多边和区域规则约束进口国家的政府控制政策,注意弥合文化差异。此项研究填补了系统分析文化距离和进口国产品市场规制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影响研究的空白。王紫绮、陈慧认为内需驱动战略确实能有效促进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越近,越有利于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研究结论不仅为全面理解扩大内需战略的内涵和外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我国的服务贸易国别发展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
服务经济与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本届论坛中多位学者在这个传统议题上有了不少新的理论成果。吉宇、蔡梦认为ODI规模变化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一定直接影响,且在经济增长质量高、ODI规模较大的地区,积极作用更显著;王晶和王晓颖进一步认为,表征吸收能力的人力资本、研发强度以及技术差距均能影响服务业O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效果,且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李优树教授、马滢涵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现代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效率、稳定性、成果和资源成本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创新能力的影响在长期非常有限;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余泳泽教授经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目标明显抑制了服务业结构升级,当经济增长目标制定采用“留有余地”的设定方式时,地级市服务业结构会呈现高级化趋势,而采用“之上”和“力争”等硬约束词汇时,将会显著抑制服务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目标超额完成不利于服务业结构升级,尤其是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下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不同于总量上的研究,曾燕萍对中国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关联与异质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服务业各细分部门对其他部门的贡献程度和影响作用明显提高,但是各细分部门对制造业部门的影响作用并没有显著提升;吴坤、方坤、李展指出,贸易开放度抑制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而非促进,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对地区产业结构有着显著影响,在产业结构分析中需要将调入和调出、进口和出分开考虑。
本届论坛中对我国服务业开放与发展的研讨也不局限于宏观层面。章韬、牛晴晴从企业角度,发现产品替代弹性是其匹配的核心条件:替代弹性无差异时,转换为产品生产率竞争;存在差异时,出现种类和质量的混合竞争。结论不仅丰富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比较优势与中间品转换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近年来中国由“卖卖卖到买买买”的趋势和企业内资源重新配置的动力来源。
二、全球治理与价值链分工与演变
在全球市场逐步走向趋同的今天,国际分工演变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崭新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与传统的基于货物、服务产业结构优势的国际分工截然不同,将会极大地影响中国服务贸易与产业的发展走势与形态。本次论坛为全球治理和价值链分工与演变开辟了专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特征和影响能力、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进一步攀升的可能性和路径、各种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博弈、协作与对抗等问题都从许多创新的视角切入研究,让全球服务价值链分工这个专题形成一个由不同的角度、不同产业部门和区域组织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整体。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盛斌教授经实证判定,中国的服务业只有少数行业(建筑、航运)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多数行业将在未来可能会受到高水平开放的冲击;“负面清单”式的市场开放承诺方式与数据流动自由将增大中国服务业开放的潜在风险;加入高水平服务贸易协定谈判要求中国国内服务业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作出相应重要调整的政策启示。
对于我国服务业目前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特征、中国服务业开放后的影响、如何促进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等,参与的本届论坛的学者贡献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郑颖和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蒋瑛教授认为,我国服务业总体国际生产分割水平呈下降趋势;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对国外增加值的依赖性较高,独立生产能力相对较弱;国际生产分割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特征,全球生产分割水平和区域生产分割水平均呈现出不断萎缩的趋势。陈若薇发现中国服务业目前处于双环流的枢纽的关键位置,可以通过扩大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效率促进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郑伟腾、杜瑞莹、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林本喜则认为,中国在20国集团成员国中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排名靠后,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显著提高东道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甚至会导致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的相对下降。杨志远、刘洪愧、张三宝认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通过灯塔效应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制造业的服务粘性更高,具有较强的服务吸收能力;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会降低单一家的制造业服务嵌入深度,促进服务业更直接的与制造业融合;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高端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研究对于我国实现制造强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与贸易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形式,谈判中的多个FTA也自然地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杜国祥认为,“第一代”及“第二代”FTA贸易政策议题对于提升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第二代”贸易政策议题的效果更大。蓝天、将庚华则认为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仍不强,中国的总体劣势更加明显。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在邮政通信、卫生及社会服务、房地产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的服务行业,在新型服务业方面竞争力与日韩存在较大差距。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各部门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中日韩FTA带来的服务市场开放可能会对各国相关部门产生冲击,但是肯定收益大于风险;而专注于服务济与贸易一体化的RTA(区域服务贸易协定)也在本次论坛的研讨中提上了案头。徐海潮研究发现,无论在哪个行业,RTA的签订,对于货物贸易的扩展边际都有显著的影响;采用“负面清单”的承诺方式比“正面清单”对扩展边际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三、“一带一路”与国际服务经济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第五个年头。“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也为中国服务经济与贸易的国际开放与发展启发了新思维。在本届年会中,学者们总结五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经济、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合作与建设内容及其影响,进行了层次丰富的学术研讨。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世杰教授和校亚楠认为,货物贸易条款与服务贸易条款显著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贸易救济条款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条款对国家间贸易起到抑制作用。识别自贸协定异质性的贸易效应差异,对我国签订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天津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天津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执行院长刘恩专教授、李津首次将数字经济相关指标引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发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对于中国 OFDI区位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更能吸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林航、陈昀益证明,中外经贸往来、政治互动与文化交流均能显著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63个国家公民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中外经贸往来、政治互动、文化交流均能弥补各自活动的不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消极影响。彭冬冬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援助“一带一路”国家具有显著的贸易促进效应,这一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上;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部门援助的出口促进效应最为明显;随着出口规模从条件分布的低位向高位的攀升,对外援助的出口促进效应呈递减趋势。
四、各省、自贸区的服务经济与贸易
学术研究的原生目的是为了服务当地经济和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能够借鉴的政策启示,为政策发布、产业的调整与升级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本届论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为各地区、尤其是全国几个自贸区的区域服务业发展、服务经济与贸易的转型升级献策献力,提出许多契合全国各地实际情况的具备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吉双教授提出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兼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生产制造中心、全球金融服务中心的综合实力顶级的世界一流湾区的建设定位,分析了大湾区建设存在的制度性协调成本高、科技创新能力不突出、金融业开放度还比较低等制约因素。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杨少华教授、王伊妍提出湾区金融业创新与合作的路径:创新人民币境外业务、金融监管方式和金融开放与这座,为湾区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张梅认为广东服务外包要打破路径依赖,必须依靠整体产业园区具备成熟的创新氛围,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层次鲜明、递进型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南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李坤望和胡浩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认为,土地约束对东部企业出口起到抑制作用,西部地区则相反;土地约束对开发区企业的进入率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产业政策与土地约束的交互作用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为负且呈现下降趋势,中西则正上升;并建议因地制宜放宽东部区的工业用地供应。徐磊、何金烛综合测度中国所有省份的对外开放程度,发现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外资溢出效益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双刃性”,能够促进中国各个省份充分吸收外资溢出效应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具有合适的对外开放度,过高或过低的对外开放程度都不利于中国各省份外资溢出效应的吸收。
自贸区的服务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上同样硕果累累。胡靖、吴明杭、马婧设计建立了自贸区贸易壁垒减低方案并运用GTAP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中欧自贸区双方获益不均问题可能导致欧方积极性不高。非关税壁垒降低对于双边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比关税削减更加明显,而中欧现有的各类非关税壁垒很可能成为推进自贸区建设的障碍。中欧服务贸易进出口量的增长需要双方更大幅度降低服务业贸易壁垒,差异化开放服务业市场较为可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程新章教授以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的政府部门服务创新能力为着眼点,以上海自贸区政府部门作为实证调研对象提出了影响政府部门服务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上级领导的重视、政府部门领导的社会资本和领导方式及其网络化的能力等三种。
五、服务经济与贸易各行业
从服务产业与贸易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入手去讨论各种困扰学术界、实业界许久的问题看起来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届论坛中,从事不同产业部门研究的学者从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教育服务输出入、居家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农业价值链提升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唐宜红教授独辟蹊径、创新地以电影输入为切入点,用实证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电影进口对国家创新水平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进口电影对创新的积极影响来自于进口美国电影,进口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电影对于国家创新没有显著的影响;文化竞争效应使得文化多样性抑制了电影进口对创新的影响;文化多样性会抑制电影进口对创新的影响,这种文化多样性的抑制作用则来源于文化的竞争效应。这些生动有趣的结论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也为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些补充。
针对金融服务业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刘啟仁创新地提出本币实际汇率上升会对旅游服务贸易产生“第三方市场效应”:一方面促进本地至目的地出境旅游服务贸易,另一方面阻碍本地至目的地以外的旅游服务贸易,带来“跟着汇率去旅行”的行为模式。该研究突破了现有文献仅考查汇率对目的地旅游服务贸易影响的局限,进一步分析其对第三方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林腾雄、耿庆峰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指数对信息的利用更具有效率,更符合实际。人均GDP的增加和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财政支出占比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与收入差距之间没有明确关系,现代部门的发展并不有损于收入差距的缩小。马文鑫研究发现,在任何阶段,促进资本账户双向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均意义重大。在当前阶段,汇率维稳依然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可实施资本账户动态管理规则,根据汇率波动程度择机调整资本管制状态。王浩宇认为,金融发展不仅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且能降低融资约束的持续性,该缓解作用对中小企业尤为显著。金融环境的改善,不仅能从微观层面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且能够提高中小企业活力,促进企业间市场化竞争水平。王浩提出,应讲求增量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更要精巧、智慧地有机融入并驾驭全球金融治理。金砖国家之间还应加强全球经济和货币政策协调,要扎实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丝路基金等新机构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有效地提供全球经济公共品,进一步密切相互间在经济贸易和投资等多方面的合作,为国际金融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对服务业的其它各个部门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关于孔子学院的研究特别吸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汪建新博士、钟栋洋通过实证发现,孔子学院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服务行业对开办孔子学院目的地国家的出口。小面积国家和地方语言种类小的国家中的孔子学院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效应要大;孔子学院会通过缩小与贸易对象国的文化距离的传导机制来影响服务贸易。在制度环境较差的国家,孔子学院通过文化和教育传播效果更好地促进了中国与该贸易对象国之间的服务贸易。985/211高校承办的孔子学院对服务贸易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
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在极其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仍稳步发展,贸易规模也持续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探讨如何使我国服务经济与贸易更加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提高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和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是当下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本届论坛通过在国际服务经济与贸易专家和学者间展开生动活泼的深入对话,破解存在于中国服务经济与贸易发展与开放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和壁垒,探寻了中国参与全球服务价值链分工和全球治理的新途径与新方法,搭建了一座沟通全国服务贸易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间的桥梁,成果丰硕,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