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视域下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2018-04-03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刘 双

(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从意识形态高度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实践养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一、意识形态性是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2],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要素,表达国家意志。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实现意识形态“掌握群众”和“被群众掌握”的统一。[3]因此,意识形态性是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

(一)意识形态承担着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功能

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98可见,意识形态具有巩固政权、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面对社会思潮多元、西方文化渗透和信息网络化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综合挑战,更加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出时代最强音,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坚持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可以更好地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本铸魂”。

(二)意识形态承载着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觉认同、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的意识形态教育行为,是提振大学生自信心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最新资料库。充分发挥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养成中的引领作用,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是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作。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要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把握好人生的价值选择。因此,意识形态承载着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

(三)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手段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9社会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能否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取决于意识形态理论能否满足时代发展和人民诉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紧抓时代发展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勇于揭露问题和矛盾,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释力。抓住“人本身”这个“根本”,引导学生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自信和自为。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满足大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给予学生更多获得感;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把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外化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行为自觉。因此,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在新时代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手段。

二、意识形态视域下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直面薄弱环节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及时准确地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最新调查显示,86.6%的学生表示爱上思政课[5],广大青年学生对十九大精神高度认同。但是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平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充分实现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还需要直面这些薄弱环节。

(一)意识形态话语转化尚不到位

意识形态话语是理性话语和感性话语的统一,实现话语转换,并不是要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是通过感性化的话语传播使主导价值观“摆脱和超越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从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奠定良好的民众亲和力”[6]。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工作,就是转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通过理性话语向感性话语的转化,使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范式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在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目前,部分教师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性表达维度不够,教材语言向课堂话语的转换尚不到位。课堂语言的生活化包装和通俗化表达不足,以概念解读概念,以理论界定理论,无法做到意识形态理性语言和感性语言的融合,以机械、单一、枯燥的话语表达传播意识形态,只能造成教师课堂教学的“独白”和意识形态传播的“悬空”。这样的教学语言无法叩击学生心灵,更无法启迪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感悟。

(二)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学术功底较弱

思政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7]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但目前有些教师依然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学术功底较弱的现象。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薄弱,个人能力与教学需求不相符。意识形态视域下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要求教师在实现意识形态传播话语转化的表层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解的深层融通。这客观上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知识底蕴。而目前有些思政课教师学习背景、知识体系单一,加上自身阅历不足,客观上难以满足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性知识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误区,不关心学术前沿,知识结构无法及时更新,对意识形态的内涵、历史作用、历史转型、时代发展以及时代挑战等学术理解不到位、不深刻。教学内涵浅薄,教学视线狭窄,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在深层次意义上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喜爱。

(三)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和运用不够透彻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就是抓住事物本质、把握规律。意识形态视域下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需要探索、研究和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包括教学规律、传播规律和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愈加重视研究思政课教书育人规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把尊重教学规律变成一种教学常态。一方面,没有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在拓宽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的同时,也要求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关注与运用较少,教学工艺老化不精湛,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教与学脱节,学生与教师、与课堂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另一方面,教学没有充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部分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现实期待的关注度不够,无法精准把握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力点。缺乏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就无法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教学,更不能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

(四)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合力作用未凸显

实现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意识形态视域下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保障。近些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但距离现实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教育合力作用还未完全凸显。虽然部分高校已经逐步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体模式,率先走在思政课改革前列,但对许多高校而言,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只是思政课教师的“孤军奋战”,多学科协同育人理念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保障机制不到位。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高校教务、团委、学工处等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和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目前,部分高校管理机制比较传统,缺乏激励机制,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难、难创新,给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挑战和困难。

三、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场域中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用好课堂主渠道,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力和凝聚力,是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任务。要站位新时代,从意识形态高度推动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在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信。

(一)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领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这为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工作方向。其关键是要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问题,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问题。特别是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9],必须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一元指导地位,凸显马克思主义在回答“时代之声”和讲述“中国故事”中的重要性。基于此,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一,要牢牢把握“四个服务”意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8]。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固本,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铸魂。其二,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梦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认识新时代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其三,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作用。引领学生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进而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践养成。其四,在解决学生生活问题过程中解决学生思想问题。马克思公开申明:“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要处理好意识形态政治性与生活性的关系,把握学生关于利益的基本认知,关心学生利益诉求。

(二)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现状

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关注,理论上源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概念。从教育的主体性理论出发,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把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现状为前提,关注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把意识形态教育、传递知识和满足学生需求结合起来。当前,高校思政课遇到的教育对象是“00后”,他们既是“从容、理性、务实”的一代,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0]作为网络“原住民”,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颇大。虽然来自诸多方面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意识形态问题,对党中央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持支持态度,也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警觉性,但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践行则是喜忧参半,特别是对待入党、志愿服务等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倾向。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找准学生“认识问题”和意识形态传播的链接点,紧扣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作用,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师生之间的通约性对话和富有亲和力的传播方式,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针对性和人文关怀。

意识形态无法超越阶级利益,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价值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8],需要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有效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守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意识。“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发现学生的“认识问题”,注重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批判力和解释力,在传播时代思想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提升思想、树立信仰。

(三)用好课堂主渠道,筑牢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

意识形态视域下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用好课堂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8]其一,在教学内容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的发展新态势,针对新时代的多元社会思潮、互联网阵地的意识形态斗争等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供给”。特别是对于在学生群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力,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其二,在教学方法上,为实现意识形态的正确传播,需要在教育方法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17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中,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脱颖而出:“课堂辩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接受视角”提升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问题导向”凸显学生之需。所有这些科学的教学方法,都为实现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特别是面对互联网的铺天盖地,更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其三,大力推进“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的有机融合,从意识形态高度构建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层面,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创新等各个维度,实现全课程全覆盖育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之间的学科对话与价值引导。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四)多向度育人,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养成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意识形态视域下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知行合一,不仅要引导学生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而且要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养成。除去课堂教学以外,多向度育人还应当包括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党建工作、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互联网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舆论建设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最前沿,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十九大精神+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路径,用网络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新空间,使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社会实践历来是促进实践养成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以马克思主义分析现实,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高校党建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不断吸引优秀青年学子入党并重视端正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和自觉认同。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视域下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延伸,通过和谐而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主流意识形态舆论,以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

(五)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意识形态视域下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人员保障。教师作为意识形态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其自身的意识形态选择、个人信仰、价值追求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导向或间接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特别是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思政课教师要有强烈的阵地意识,严格遵守教学纪律,不在课堂、课后或网络中传播错误思想。其二,要练好内功,“潜心问道”,夯实自身学术功底和理论素养。重点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和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发展需求做深入反思和研究,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现实关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做历史回溯,对重大现实问题做时代解读,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下苦功夫。

四、结论

意识形态视域下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务实工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与意识形态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结合起来,与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的创新传播需求结合起来,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的主导力和凝聚力。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现状、用好课堂主渠道、促进实践养成、强化教师队伍。引导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