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垃圾禁令的全球化隐喻

2018-04-02张东锋

环境 2018年3期
关键词:洋垃圾禁令塑料

张东锋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环保部、发改委、海关总署等5部委于当月底调整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目录,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并于当年年底前禁止进口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纺织废料、钒渣等品种,于2019年底前逐步有序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这就是后来媒体报道的“洋垃圾禁令”。

我国进口的洋垃圾一度占到世界垃圾出口量的一半。如果说半年前的一纸通知尚未让一些出口国感到“切肤之痛”,那么如今,禁令引发的连锁反应已然浮现。从近期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可见一斑:德国《时代》周刊称,每年该国向中国输送约76万吨塑料废物,“这些极难处理的低等级混合塑料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美国媒体采访了俄勒冈州一家出口垃圾的回收站,拍下了3名员工站在小山一样的垃圾包前一筹莫展的样子,照片后来广被引用。

照片让我想起2007年还在做记者时,在国内南方一个村庄“工业区”内看到的情形:因为上千家作坊式回收站长年接收处理来自英国的废旧塑料,整个工业区遍布着写着英文字母的包装袋、玩具、日常生活用具等垃圾,不仅附近的河涌是黑色的,连空气里都混着刺鼻的味道。当时,我以为这只是极端个案,不过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多地先后被报道有洋垃圾产业的存在,其中有接收旧衣物的,有接收电子垃圾的,等等,触目惊心。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口固体废料,主要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电子产品、衣物、废纸、橡胶,用以弥补发展需要的原料缺口,其中一些品牌旧家电直接在二手市场流通,算是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品选择。洋垃圾产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一种“泥沙俱下”的方式出现的。洋垃圾产业的利益是诱人的:按重量進口的旧服装,略加清理就几块十几块一件挂出去出售;几十块钱一吨的废旧塑料,加工成打火机等商品后,就可以行销海内外,以致一些地方将之打造成所谓的“循环经济”。

事实证明,对那些粗放型的垃圾处理方式来说,永远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经济利益。洋垃圾产业的危害,自由摄影师王久良在纪录片《塑料王国》中部分呈现过。片中一些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分拣人员的孩子拿废旧注射器当玩具,还直接含进嘴里;在一次对话中,一个老太太对王久良说:“别问这个村谁得了病,你得问村里还有谁没得病。”更重要的是,要修复当地受污染的环境,需要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此前媒体披露的浙江首个土壤修复项目,就是一块在电子废弃物拆解产业发展过程中被污染的土地,代价是4年投入1000万元仅修复了20亩。

提到洋垃圾,人们很容易想到通过加强监管来实现治理。然而,当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洋垃圾输入“全面说NO”的时候,问题的核心就已经超越了一国的监管层面。对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波又一波全球化浪潮,人们总是倾向认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资本输出,在促进自身经济成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后者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事情。不过,在洋垃圾的输出上,似乎就不再是个共赢局面,倒像是前者在逃避生态责任。更不用说类似美国这样的国家,一方面在全球生态治理上逆全球化而动,不愿意履行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却又想着向他国输出洋垃圾,降低本国生态维护成本,其结果不难想象。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Erik Solheim日前表示,中国打击塑料洋垃圾的进口,对于富裕国家来说应该是一个信号,要加强垃圾回收,减少塑料吸管等非必要产品。这其实暗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对发达国家来说,姑且不论已被列入可能性选项的印度、越南等国的接收能力,依靠国际贸易的方式处理本国垃圾的方式显然已不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第二,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假如要加强垃圾回收,就必须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好垃圾分类等前序工作,同时要加快资源再生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尽快发展和完善本国的循环经济。

猜你喜欢

洋垃圾禁令塑料
还要多少“最”字号禁令?
“狙杀”洋垃圾
中国“洋垃圾禁令”让欧美紧张
塑料也高级
洋垃圾在中国
塑料的自白书
塑料
禁令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性生活10大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