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规范转化为习惯
——以物质结构模块学习为例
2018-04-02张盛
张 盛
(江苏省海门中学 226100)
物质结构模块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微观性.其主要探讨内容基于原子、分子层面上揭示物质构成的规律,由于构成物质微粒的微观性、运动规律的特殊性等导致学生无法用感觉器官感知它们的存在和运动,因此该内容不如必修1所学的元素化合物具体形象、实验现象直观,学生学习时普遍感觉较难.
物质结构知识比其他内容需要借助更多的化学符号来表达,如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分子结构、晶胞图、化学式等等,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符号学习的方法.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有教的因素、学的因素,或者称之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结合物质结构知识的特征与江苏高考(小高考、高考)相关试题的特点,谈谈物质结构模块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一定的规范,进而把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习惯,从而提高物质结构模块的学习效果.
一、读——阅读习惯
读即阅读,是接受新知的、解题的首要步骤.
教材阅读应从最基础的内容读起,如教材上所有图示的涵义(包括坐标、曲线及曲线的变化),熟记并理解相关概念、原理(包括关键字、逻辑关系等).阅读要学会精读,抓住关键字、词,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据之——碱性、酸性强弱,理解时必须强调最高价;设计的实验也必须是最高价之间的转化;亚硫酸酸性比碳酸强就不能作为判据.
读、解图像题时首先应关注坐标,理解其表示的物理含义;接着关注曲线的变化趋势并理解其产生的原因,例如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变化曲线需关注反常及其原因;第ⅣA~ⅦA族气态氢化物沸点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等等.
正确读题是解题正确的前提、基础,审题一定要细致、完整.审题时更应关注关键词、关键信息等,这些必须做好必要的标记.然后才能联系相关知识,理清原理,为正确回答打下基础.例如电子排布式是一个必考点,常考形式有原子、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有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最外层电子排布式等等.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区别都能理解,但由于读题习惯没养成,常出现答非所问.现阶段或一段训练时间段内,可将答题时是否将这些关键词圈出、标记等作为判断是否全面完成作业的一个方面,教师不断强调,慢慢学生也就关注.只有反复练习巩固了,学生解题的规范性也就慢慢转变为习惯了.
二、听——示范习惯
听即听课,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形式,是教师教学目的实现的主阵地.
影响听课效率的因素也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如何设计问题等等.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主要来自于任课教师的示范,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模仿教师的书写习惯和表达方式.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重视教学设计,特别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习惯.规范习惯,无论是板书还是口头的教学语言表述都应起到示范作用,做到严谨、正确.例如氢键这一内容,是考题中常考点,学生知道但一般容易描述成笼统的答案氢键,水的沸点高的原因是氢键.这一习惯形成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来自于平时教学时只注重强调“氢键”而忽视氢键形成于“何种微粒之间”,或平时板书时只板书“氢键”,而没有描述全面,即“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或者有时如“分子内存在氢键”等等,慢慢学生也只关注前者了,从而没有养成规范.
物质结构模块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是“问题——模型——求解”,问题紧紧联系原子、分子、晶体模型,结合相关知识进而求解.由于该部分知识抽象,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对学习效果也有很大影响.结合高一现阶段学生的特点,空间想象能力存在不足,教学时应尽量采用模型、实物等具体实物教具,适当减少电子课件,可能教学效果更好一些.例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轨道杂化这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难重点,同时也是考题中常考的一个点、必考点,教师都有很好的具体的突破的方式、方法。笔者在新课教学时,采用把四个气球捆在一起,学生自然发现它们呈现的方式就是正四面体,从而学生易于理解sp3杂化轨道形成的理想模型为正四面体.这种直观、实物模型易于学生的学习、理解,也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兴趣、动力,促使其产生爱好,从而促成其养成好的习惯.
再如在共价键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成键微粒、相互作用、成键条件等多个方面将共价键与离子键进行对比,使其在比较的过程中,对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区别和联系、化学键的实质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把握“支点”的联系,构建认知的桥梁,形成物质结构知识的整体框架,形成系统化知识.
三、说——逻辑习惯
说即交流,是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的重要指标.
在课上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勃发.
在“思”的阶段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问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思考是一个知识再加工、梳理的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一次逻辑习惯培养的关键过程,
学生在交流时能将其存在的问题、模糊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思考过程比较完整的呈现出来,从而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这一过程在学生养成规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例如,比较NaCl与MgO熔点高低时,有的学生仅表示出后者的晶格能大;有的学生错误地描述成由于后者离子键强,所以熔点高;有的学生能全面的从离子半径、离子所带电荷比较得出后者的晶格能大,所以其熔点高.在交流过程中也应及时地规范学生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原理概念、理清逻辑,形成严密的化学逻辑思维,养成规范.
再如等电子体求算是高考中的一个常考点,学生也容易出错.可以帮助其建立一定的答题模型,如配比一致、将其中的一个元素变成其同主族相应元素进行替换,或将其中的一个元素变成其同周期前或后的相应元素进行替换,然后将电子数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带电荷,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实际情况回答.
四、写——书写习惯
写即书写,是现阶段回答问题的主要形式.
问题的回答描述必须规范,逻辑思路清晰、概念表达准确、答出关键语句和关键词,避免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对解题过程的表达要求要规范既是考试内在的能力要求,也是保证考试中取得应有分数的需要.
回答必须按要求进行,如物质结构元素推断题,要求回答的是元素名称还是元素符号;是比较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还是电负性;是由小到大的顺序还是由弱到强排列等等.再如氢键,必须描述成何种微粒与何种微粒之间形成氢键或分子内存在氢键;晶格能描述时不得出现离子键.化学式必须为最简整数比等等.
回答完以后还应认真检查,回答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表达是否完整等等.例如CO2的等电子体学生容易错误答成SiO2.
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不断督促、检查,需要学生不断重复、巩固的过程,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必须时刻强调规范,以解题为例,学生做好以下环节,读题严谨,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如定义概念中的关键字眼、规律等.思维严密,描述规范.要想在考试时避免以上这些错误,就必须在平时多注意规范答题.养成好的答题习惯,规范答题.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