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征及路径研究
2018-04-02隋修志
陈 晓 隋修志 冯 博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1 “一带一路”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新机遇
西汉年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海、陆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横亘绵长,它以长安为起点,途径新疆、中亚、南亚与地中海等国家。古丝绸之路为国家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加深国际间贸易奠定悠久浑厚的历史基础。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一路”),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想与实践,是以经济贸易为主要载体,以互联互通为核心概念,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目的的跨国战略合作构想,它对于增进国际交流、加强国际贸易、加深国家友谊起到重要纽带作用。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如何培养适应于“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的高职国际化人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高职教育转型升级,高职教育在培养本土化人才的同时面向国际化,并致力于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人才,本文就国际化人才特征、国际化人才培养调查结果,对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提出建议及改进措施,以期为“一带一路”建设增砖添瓦。
2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著名的冰山素质模型。所谓冰山模型是指:区分一般员工与优秀的员工的那些胜任力特征。其中,“冰山上部分”是:知识、技能,它们是表象的、基准性的任职资格,容易了解与测量,可通过培训来增进与改变;“冰山下部分”是:自我角色;个性、人格;内驱力、动力等。它们是潜在的、鉴别性胜任特征,不容易了解与测量,同时不太容易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基准性的任职资格是职位任职的必要条件;潜在性的胜任特征是在该职位作出优秀绩效的必要条件。
根据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本文认为,国际化人才所需具备的特征为以下几方面:
2.1 熟练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
“一带一路”沿线途径64个国家,涉及到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等多个地区,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时,需要大量通晓小语种语言的人才。目前,国内大多人仍存在外语即指英语的偏见思想,实则,除中文外的其他语言,我们统称为外语。外语不仅包括英语,还包括很多国家与地区的语种,为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必备的。这是连接我国与其他国家沟通的桥梁。
2.2 精通专业领域,熟知国际文化与国际规则惯例
“T”型人才是指按知识结构区分出来的一种新型人才类型。用字母“T”来表示他们的知识结构特点。“一”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代表着这类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技术服务,为其他国家分享我国在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先进的手段与理念。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处理国际事务,除具备专业知识外,仍需要熟知一些国际规则惯例与文化,国家法律、风土人情等。
2.3 创新潜力
创新是驱动国家发展的灵魂,是民族立于不败之林的内生动力。创新是每一个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创新包括思想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专业+英语人才,更需要创新引领的领军人才。 “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的、广阔的平台,它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成就,需要不断创新新方法、新本领,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如何创新选拔具有潜力的国际化“苗子”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4 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身处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处理繁杂国际事务、担任重要国际角色,如何在国际浪潮中立足自身,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是必备的,这是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提高国际事务工作效率,节约时间,还可以加深国际间关系,为日后的交流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2.5 具备“中国情怀”
中华文明五千年之美,需要炎黄子孙代代传承与弘扬。立足中国立场,绽放中国魅力,展现中国情怀,是我们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每一位中国人不忘去做的事情。身处国际洪流,不卑不亢,用先贤智慧处理国际事务,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思想素养,能经受住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丧失中国人的人格和自信。这是我们在国际间行走的根本。
3 “一带一路”建设现状及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为深入研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本课题重点选取国内3所典型高校,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样本容量为200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与重点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其中共收回有效问卷132项,现重点对“一带一路”建设中,高职院校与学生的建设现状与认知现状做全面总结与分析:
从上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许多地方仍有欠缺,主要体现在:(1)高职院校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调查问卷显示:48.78%的学生认为,学校目前制定了有关 “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但该政策并未真正落地,且有待实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口号与培养目标浮于表面,没有真正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到教学与实践中。(2)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不完善,课程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完整链条,例如:学校外语教学仍以英语为主,较少或根本并未增设小语种课程;另外,对于通识性的国际文化、国际规则惯例、国际礼仪、国际法律等课程,较少增设其为选修课。(3)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社团活动,有关国际化人才能力与素养塑造的活动较少,学校没有将政策导向至重点锻炼学生参与国际活动能力中来,使得学生无法在校园内真正锻炼将来进入国际就业中的能力。(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排名位于前五位的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91.06%)、良好的身心素质(76.42%)、跨文化交往及沟通能力(74.8%)、熟练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73.98%)、创新思维能力(71.5%)。
4 “一带一路”建设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路线
依据“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特征与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所面临的困境,本文特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应构建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国际化人才课程体系为依托、国际化人才校园文化活动为辅助的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4.1 设立完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应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放到学校顶层设计中,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体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高层首先应从制度层面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从课程设置、专业培养、就业方向、校园活动设置等多个方面,形成完备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放到学院人才培养体系队伍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学校高层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助推是关键的,学校高层不重视,各系部就没办法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
另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应孤立发展,应与其他学科及专业发展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让国际化人才培养融入学校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计划中,真正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4.2 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国际化人才特征及本次调查问卷所显示的问题来看,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不健全是其首要问题。为应对以上问题,主要有以下解决措施:
(1)紧抓核心课程。不论从事国内还是国外工作,做好本职工作的首要就是搞好自己的核心专业。所以学校在建立课程体系时,首先应紧抓专业课,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充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增强专业实践经验,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园内就真正将本领学到手,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2)加强小语种课程。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全球 64余个国家,仅掌握一门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多开设 2-3门必修课或选修课,让学生充分学习到各种语言,为将来去国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语言是工作的敲门砖,没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就会放缓工作效率,不便于沟通,使得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另外,学校开设的语言选修课,应重点选取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学校发展相关、与专业紧密联系的课程,例如: “一带一路”建设其中重要一面是在高铁、交通运输等向其余国家输送我们的人才与技术,所以高职院校在针对此方面应开设一些俄罗斯语等,所学语言应与自己的专业相互促进;(3)增设选修课。处理国际事务,仅靠语言与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熟悉别国风俗文化与国际法律法规等,为培养全方位国际化人才,学校应增设与国际文化、国际规则惯例相关的选修课程,培养并增强学生在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知识与能力。
4.3 多举办国际化的校园活动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感受到国际化的气息是在围绕着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所以大学生社团对于创造国际化氛围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创办一些锻炼与增强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社团或活动:如:国际模拟法庭、外语口语比赛、外语口语辩论赛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队伍中来,育赛于教,育教于赛,赛教结合,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眼界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结语
总之,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挑战,我们要用系统性创新思维来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要紧抓本次契机,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构建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校园活动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进口与培养、从人才出口与就业、再到国际就业资源的整合,无不贯彻着创新的思想,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倒逼机制,触动各类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扎实推进教学改革,用国际视野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