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

2018-04-02

史志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方志中华特色

赵 飞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春130051)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全面部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继承和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必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地方志事业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推动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贡献力量。

一、方志文化源远流长,方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地方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颇具特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周礼》所记“外史掌书令,掌四方之志”。编修方志源于两汉,定型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全国保存的各种方志有8000种,10余万卷,占中国现存古籍十分之一,为世界各国所罕见。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历经上千年时间,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方志文化,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最具中国文化特色、最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所说,希腊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类似的文献。地方志“是我国一个很伟大的、特有的宝库,这中间有大量的可贵的史料”[1]谭其禳.中国地方史志通讯,1981,(5,6).“是我国一项独有的文化遗产,记载的范围很广,历代续有编修”[2]关于新编地方志的几点意见.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地方志指导小组,1958.“我们中国古老优良的文化遗产中,有一种叫‘方志’的,在英文词汇里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译名”“中国方志的特别与找不到合适的译名,可能与这种文化遗珍的内容与书体有关”[3](台湾)陈捷先.东亚古方志探论.商务印书馆,1970。地方志记载的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后世可资汲取的不竭源泉。

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三大社会功能。地方志存史,能记载历史的真实进程。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最古之史,实为方志”[4]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1927.。志书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内容和精神面貌,有了志书,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自然状况、社会发展、精神面貌、思想状况就比较容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了解一个地方历史的可靠方法就是‘看志’。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比较快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地方志资政,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将志书作为其熟悉、了解地情的首选工具书。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强调“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才能知道过去人类社会种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地方志教化,能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方志事业。毛泽东主席提倡利用方志,提高领导水平,并提出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地方志小组的建设问题,指出:“修地方志这个工作很重要,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观今鉴古!”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对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强调编纂年鉴是“国家的需要”。胡耀邦同志批示:“大力支持全国开展修志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开创了中国依法修志的新时代,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阶段。正如陈奎元同志所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地方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地方志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修史修志工作。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工作多次做出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挖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地方志工作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地方志工作者要“执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地方志要“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下,全国地方志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正在由志鉴编纂向“十业并举”全面发展,由修志存史向构建方志文化转型升级,“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最鲜明的特征是更加富有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5]王伟光在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上的讲话.2017-1-14.。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财富,推出了数以百亿字计的地方志成果,打造了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成为中华文化弥足珍贵的地情资料宝库,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全国地方志工作者要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让地方志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方志文化特色鲜明,方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资源”

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继承历史传统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在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当前,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地方志工作格局,为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将“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出版工作,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纳入了中华文化传承工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面对地方志事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坚定方志文化自信,以依法治志为重要保障,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确保在2020年完成二轮修志任务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全覆盖目标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地方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独特作用,使地方志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战略资源”。

发展地方志事业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工程,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编修地方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又可以展示“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地方志作为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中国自从有地方志以来,历朝历代都将其作为官职官责,有的颁布修志诏谕;有的设立方志馆、方志局,有的编修国家一统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新方志,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一项认识过去、服务现在、开创未来,不仅有近期社会效益,而且可以产生久远社会效益意义重大的事业。”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记载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党和国家、全国人民的共同期望,更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责任,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最能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前,全国已出版第一轮省市县三级新志书5800余部,第二轮三级新志书千余部,编纂部门志、专业志、行业志、山水名胜古迹志16000余部,乡镇村志2000余部,地情书6000余部,编辑年鉴2000余种,整理历代方志2000余部。地方志是最具“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的成果,最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的载体,最能“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的介质。因此,方志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传统的代表,体现了中华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特色,是世界文化的“中国制造”,应该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方志”。要系统梳理方志文化资源,让埋藏在古籍库中的方志文物、陈列在方志馆里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志书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充分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12-30.。

发展地方志事业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牢固的核心价值观,必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优秀文化、丢掉中华民族的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地方志事业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文化自信。从古到今,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必须与国家意识形态相一致,这是志书编纂的思想性标准。当前,在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地方志作为为党为国为民立言的重要历史传承,编纂的指导思想必须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志书编纂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如果思想性标准出现了偏差,其所记述的内容必然背离历史事实,不可能编纂出高质量的志书。第二轮志书的编纂要准确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全面反映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充分反映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掌握好记述改革开放的形式和方法;要充分反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程,加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记述,使方志成果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成为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科学记录。方志编纂“不欺世、不媚俗、不溢美、不隐恶”,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记录政绩,是执政者的一面镜子,既录成绩,也显不足,供世人学习,后人借鉴。大力发展地方志事业,全体地方志工作者用直观、鲜活、翔实的文字和图片,全面、真实、完整地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发展地方志事业是挖掘和弘扬地域和民俗文化的基础工程,是服务社会现实需要的具体体现。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方志就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真实地记录各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充分地反映地域特色、民风民俗,本地与其他地域不同之处、特色之点。正如李鹏同志所说:“每个地方的人,都对本地的人和事比较熟悉,而且感到亲切,所以地方志又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方志历经千年而不衰,就在于其在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上具有特殊的作用。记述并开发利用好方志资源,既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开发和建设。当前,地域文化研究和方志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地高层领导、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中指组及其办公室组织开展的中华家训文化工程,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开展的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等,就是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成果,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地方志已成为一地与外界交流沟通的一个窗口,在科研、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重要性愈加凸显。

三、方志文化作用独特,地方志事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应贡献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1-25.。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础,是维系中国历史连续性、树立中华民族主体性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离开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改造和发展中国。而地方志既能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灵魂,发展地方志事业是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克服文化“古今脱节”的重要手段,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联系和统一起来的有效方式。因此,大力发展地方志事业,实现地方志事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

地方志要为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民族凝聚力贡献力量。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特点鲜明。发展地方志事业,既能准确地再现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的光辉业绩,又能充分展示各地区、各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创造历史的精神风貌。将方志成果转化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教科书、地情书,以方志记载的真实资料和生动史实,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在培育文明风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地方志独有的作用。

地方志要为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正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但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仅仅停留在熊猫、中国结、气功武术等中国符号上,对中国社会存有偏见和误解。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建立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性的结合上。地方志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为各国所关注。同时,地方志是最全面的资料书,能记载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建设的真实进程,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全貌,能准确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能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能真实展示社会主义五个文明建设的全貌,还能全面反映中国不同地域之特色,是与外界交流沟通的一个独特窗口,拥有其他文化产品所不具备的功能。“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既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能体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着力将方志打造成为弘扬传统文化魅力、展示国情地情、具有普遍研究价值的文化产品,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地方志要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重塑民族文化资源贡献力量。无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或是制度自信,最根本是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当今中国社会正面临文化危机,文化内涵的空洞化,让迅速积累的物质财富犹如沙上之塔,越高越重,越容易崩塌。中华民族正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而这种危机的根由主要是改革开放后西方价值观对人民信仰的冲击造成的。地方志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是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当代中国结合的产物,承担着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的重要历史使命,最能够将中国特色记载清楚,是最能体现“四个讲清楚”的文化载体,应该成为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文化利器。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开展的地方史编纂工作,中指组及其办公室组织实施的《中国抗日战争志》编纂项目,正是落实《意见》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的具体措施。

地方志要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贡献力量。要善于从地方志成果这个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正在全国组织开展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中国名镇影像志等工作,正是落实《意见》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具体部署,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方志更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方志文化产品,增加方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要加强对中华名山、中华名江(河)、中华名酒、中华名剧、中华曲艺、中华节日、中华老字号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书籍成果,让这些成果走进人民群众、融入生产生活中。

中华民族正在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盛世修志。伟大的时代需要产生质量更高、内容更多、规模更大的地方志,这就需要地方志事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全体地方志工作者要加倍努力工作,用手中的笔,使方志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芒,为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方志中华特色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完美的特色党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