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下接轨的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际会计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引言

习主席于2013年9月7日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现已形成5条线路:北线A、北线B、中线、南线、中心线,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贸易出口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国际交流中更能维护国家利益,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进步。

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现在是依靠向沿线国家输出资本、技术来降产能去库存的,在这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就内部控制进行建设、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加强低碳经济设计,在企业重大投资决策机制、资金管理和使用决策、风险管理和效益评价方面都加速国际化,在这些进程中都是需要财务人员来提供信息的,而此时管理会计的作用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了,针对外部决策,内部管理,为决策者提供最准确的信息,以便于企业的正常运转。此时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需要充分了解国际以及投资当地的会计制度以及法律环境等内容,如若国内会计制度与国际大不相同,则会影响企业的统一核算以及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这就对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要符合国内的会计要求,还要尽量与国际一致,并适当结合周边国家的文化政治情况。

二、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之前,被称为“中国会计之父”的潘序伦1927 年在上海开设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次年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并分设会计专科学校、会计补习学校、会计编译所、会计图书用品,学习和编译美国模式的会计,在全国各地形成庞大的会计企业集团,培养了大量会计精英,美国的会计模式在我国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就连当时的国民党中央银行实行的都是“借贷”记账法,这相对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是比较先进的方法。这标志着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开始。

丁贤芳2006年提出会计制度同国际惯例相接轨将更加有利于实现会计基本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始终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就会计信息而言,真实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显得尤为重要。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不难发现,资产减值问题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现象十分普遍。我国财政部2001 年1 月1 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引人了“ 资产减值” 这一新的范式。这样,从制度上防止企业的虚盈实亏、资产不实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和泛滥,进而真正实现会计基本职能。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速仍然可以保持在7%左右,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增长,但是经济还是在增长的,正在逐步实现我国经济的“软着陆”。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计划,并付诸行动,一方面是替我国经济谋求发展的出路,另一方面也为周边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我国经济虽然还没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实现在很多方面的与国际趋同,最重要的就是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方面的趋同。

第二,社会经济结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不能完全任由市场发展,但是我国的政治制度或者结构都在积极的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当然会计制度也需要进行国际趋同了。

第三,法律制度。国家的经济制度在不断地发展更新,法律作为护航前行的帮手当然是需要不断地更新,来保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持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易。

四、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制度的接轨行动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2007年起已在上市公司执行。改革完成后的会计标准将由一项基本准则、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和会计准则指南三部分组成。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借款费用、收入、外币折算等准则项目。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中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石油天然气、农业、金融工具和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的准则,如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准则项目。新准则的实施将有力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本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从形式上实现与国际趋同,同时更多的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进一步在实质上与国际趋同,可称为会计的第二次革命。陈毓圭曾指出:趋同(convergence)指的是收敛、缩小差异。趋同意味着现在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步相同,最后消除差异。王军副部长提出:第一,趋同是进步,是方向;第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第三,趋同需要一个过程;第四,趋同是一种互动。所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不是简单的、完全的、被动的照搬而是求大同,存小异。

五、新形势下我们“中国化”会计——保持特色,趋同国际

第一,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指引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财政部对指引体系提出的要求是: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体系为统帅,以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体系。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不盲目进行国际趋同,当然对于市场情况已经成熟的内容,我们是可以引进国际惯例的,比如:公允价值的引入。

第二,做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培养。首先,要让会计人员理解我国会计和会计准则发展的轨迹、趋向和指导思想。我国会计准则从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都是朝着国际会计准则的方向靠拢的,所以国际会计准则就是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参照系。其次,会计教育的目标应该从教授具体规章和训练操作能力,提升到着重培养会计人员的理论功底和会计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从而提高其职业判断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前财务工作很多都可以由财务系统直接处理,而企业或者国家来说,需要更多的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与决策支持,因此应增加对会计管理层次人才的培养。

第三,培养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级财会人员。这是实现同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关键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会计制度是一种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培养大批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级财会人员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亚经营战略多元化、企业账务往来国际化,会计职能将由目前以核算为主体向预测决策为主体的转化,为企业经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建立管理型会计,这一切对国内财务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而使我国会计制度以及会计职业等方面都能协调地步人国际化之路。

猜你喜欢

国际会计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国际会计职业动态
《国际会计公报》发布2018年全球调查报告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国际会计公报》发布2017年全球调查报告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国际会计公报》发布2016年全球调查报告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