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对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2018-04-02
(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一、引言
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日益蓬勃使其带来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但我们却单纯地将它看做是一种经济活动,忽视了旅游经济对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著名的旅游学专家墨菲认为旅游是一种涉及到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二者的社会文化事件,并且将旅游经济带来的第一大作用定为文化交换和跨文化交流。国外学者贾法尔同时也提出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由旅游者、旅游产业和旅游目的地三者之间的社会交换产生的一种综合影响[1]。不少学者只研究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上的影响,但是旅游发展对于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很深刻和长远,并且不容忽视。事实证明对旅游经济的研究应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单纯地研究旅游经济的经济方面可能会导致旅游研究不够全面、趋于片面化,不利于深层次理解和把握旅游经济带来的影响。
国外早已有学者对旅游经济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而且相关理论也已成熟,但是我国在对旅游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时间不长,相比西方而言旅游影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多,因此将国外旅游杜会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研究我国旅游经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崔凤军提出要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有健康正确的认识,积极了解旅游经济给旅游地居民带来的心理变化和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转变,进而掌握旅游经济对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带来的语言、习俗等社会文化上的影响[2]。通过研究旅游经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为我国提高旅游行业整体水平提供帮助,进而促进我国旅游经济健康良好发展,带来更多正面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国内学者将旅游经济定义为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进行各种消费而带来的经济活动,它依靠着计算机信息等技术,通过让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有形的商品、无形的服务,旅游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从而形成一定的经济关系。谢婷提出旅游经济不仅仅是旅游者和旅游企业两者就能完成的,它涉及到了其他的行业、部门和人员,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经济活动[3]。社会是一个整体,包括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即建立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拥有一定的空间,是拥有独特文化和风俗习惯并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群体。社会强调的是内部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并产生了各种利益和相互关系的集合,这些相互关系可能是血缘关系、商业关系或者只是具有相同的文化、风俗等。现有研究将文化视为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的社会现象,是从意识形态层面来理解的,定义为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国内学者将社会文化定义为是由广大群众长期生活而创造出来的意识与精神产物的集合体,它与社会这个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社会文化由基层群众创造,反过来又来影响基层群众,它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普遍认为社会文化在随着经济水平、自然变化、人类活动等不断发展,向高层次进化。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经济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引用的较多的理论为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和涵化理论,基本上学者都将这两大理论作为研究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基石。旅游发展阶段理论最早由 巴特勒提出,这一理论表明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社会及文化影响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的消极的。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时间越长、开发的越深入和广泛,旅游经济对这个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越大。学者李春霞也提出了旅游地居民的愤怒指数这一概念,即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经济所持的态度的五个变化阶段:融洽阶段、冷漠阶段、恼怒阶段、对抗阶段和最后阶段。愤怒指数表明了随着旅游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旅游者所带来的影响加大,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态度也进而改变。另一重要的理论涵化理论是由格伯纳提出的,它指出当一个经济文化实力较弱的社会与另一个较强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的社会经常被迫地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这两个强弱不同的社会间产生的文化假借过程即为涵化[4]。李彩云认为旅游活动具有跨文化性,由于众多的外来旅游者形成一个整体,所以虽然只是与旅游目的地有较为短暂的接触,但是由于次数及人员巨大的影响,每一次轻微的社会文化碰撞最终会聚合成为大的、激烈的两个社会间的碰撞。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碰撞中,通过借鉴过程二者间的差异不断减小[5]。国内学者张成渝认为,两个社会间的借鉴过程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它取决于两方关系的性质、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口数量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发展旅游经济的地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生活质量等方面较差,所以为了适应外来旅游者的需要而对自身进行各项改造时,不可避免地要屈从于外来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行为貌似是自发形成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一种压力与无奈。因此,当地相对弱势的社会文化被外来的较为强势的社会文化所冲击,甚至同化[6]。
三、当下主要研究内容及进展
主流的研究认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存在一种示范效应。国内学者郑孝燮提出旅游者会将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为人处世的态度传播到旅游目的地社会的居民中,这会使当地居民的思想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各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方面的影响[7]。孙克勤也认为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直接影响到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外来的旅游者会将其自己的文化、社会风俗、语言甚至商品带到旅游目的地的,由于多数发展旅游的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整体水平发展较慢,因此外来的社会理念和文化习俗相对于旅游目的地较为先进,旅游者通过与发展旅游经济的原土居民各方面的交流与碰撞,使较为先进的社会文化带入旅游目的地,进而促进了原土居民的社会文化上的进步[8]。另一方面,旅游直接带来的经济效应在提高了当地的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间接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发展。资料显示,开发旅游经济的地区有了更多的资金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引进先进技术和各类资源,这些为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发展奠基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当下旅游经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中,有两种矛盾问题被提到的较多,一个是旅游经济引起的变迁性与目的地社会文化的传统性之间的矛盾。旅游经济会增加当地的人口流动性,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由于旅游者整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各自的短暂性,使得旅游目的地要不断接受新的人群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餐饮、居住、交通、语言等多个方面。同时,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也要不断适应潮流对当地的景观或者生活环境做出改变,而这种有形或无形的变迁都直接对当地的传统风貌及习俗造成了极大破坏,使得旅游地失去了保存已久的原生态面貌和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矛盾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本土社会文化保护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旅游地经济发展缓慢,较其他区域经济水平较为落后,这些地方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随着诸多文化遗产和古村落的消失,国家越发重视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具有旅游观光意义的旅游地,这些地区原土风貌较好,有较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考察意义,反映着历史变迁和古代文化。这就使得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本土社会文化保护的迫切性二者相矛盾。
国内学者在探究旅游经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上着重考虑了以下7个维度,分别是居民心理和行为、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语言结构、传统习俗、传统工艺、社会结构和文明程度。
1.对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章锦合通过对黔县古村当地居民受旅游影响的研究得出,旅游者带来的生活习惯、语言交流等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产生很大影响。熊建平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他认为当地居民出于好奇或者嫉妒心理,会去模仿旅游者的各种行为,这一般表现在他们平常的生活之中,如动态的说话语气、谈吐方式、走路姿势等行为方式,和静态的妆容、衣着、发型等表现方式。而旅游者的自由和物质上的优越感,可能会导致旅游目的地居民,尤其是年青人,去模仿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行为,这就使得旅游目的地居民在心理上发生了改变,而这种内在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外在的行为表现[9]。李彩云也提出这一观点,表示当地居民为了达到心理的预期效果,会想方设法完成这个预期,最终使这种社会心理社会化,改变原有的社会文化。
2.对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李明德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了发展旅游经济不仅改善了目的地的社会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地区的名气,而且使当地居民的一些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到了新的社会理念和知识,并且有渠道引进更多的资源、人才和技术[10]。同时,发展旅游经济提升了整体居民的素质水平和道德水平,在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团结互助方面有很大作用。发展旅游经济改善了目的地的卫生环境,促进了公共设施的建设,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提高。
3.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吴永进提出旅游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的语言结构产生很大影响。他表示旅游目的地居民出于交流和商业需求,会主动学习旅游者的语言,导致本土方言发展受阻。谢婷和陈田的研究结果也提到了旅游虽然有利于对促进整体语言的统一,但是却不利于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保护这一方面的问题。由于外来进入当地的语言过多,会导致本土方言丧失其最初的纯洁性和严密性[11]。
4.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风情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过商业包装的民俗风情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导致民俗风情的同化和庸俗化,真实性的流失将不利其发展。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旅游对目的地传统的民俗风情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国内学者李勇提到,旅游使当地的传统习俗有机会走出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对传统优质习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2]。
5.对传统工艺的影响
潘秋玲的研究分析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艺的影响,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旅游目的地的传统工艺趋向于商品化。旅游目的地居民在工艺美术的风格和形式上产生了变化,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在经济利益的诱引下变为商品,失去了这些传统工艺原来的意义[13]。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旅游着对当地工艺品的兴趣和关注也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民族自信心,这直接促进了传统工艺的传承和重新创造,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重创、文化复活和传统文化加强的过程。
6.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贺琛提出旅游改变了旅游当地妇女对自我原有角色的认识,并且为妇女走出家庭、提供就业创造了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这种角色的转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14]。刘承良认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但帮助旅游目的地留住了那些有可能迁移的本地人,而且吸引了许多寻求工作和发展机会的外来人,这些都直接促进了旅游地的城市化进程。
7.对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
诸多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文化的移入会导致旅游目的地道德水平的下降,部分地区还引起了犯罪率的上升。受到旅游者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目的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杆会发生变化[15]。
四、评述
当前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运用的理论也多为再三使用,缺少创见性的理论思路。由于我国在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方面研究较少,因此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多学习和吸取国外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创新。另外我国在旅游经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方面,研究的维度较少,范围较小,忽略了许多其他小的或者不易发觉的方面,因此导致研究结论不太完善。由于研究时采用的调查方法或者数据采集都较为主观,可能会存在数据衡量和统计标准不科学的情况,使得研究成果的精确性不高。还有我国最新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研究不深入,多是综述类型的总结文献,虽然宗晓莲、朱竑对居民影响进行了侧重研究,谢婷、钟林生对文化影响进行了总结,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几年前的,已经不能赶上旅游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脚步,因此需要新的活力注入,需要更加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多样的研究手段。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的活动,它以各种不同的复杂形态展现,这使得对于旅游影响尤其是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它受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的那个多种学科相互参杂,对其理论的认识、研究方法的确定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均难以进行单纯的研究。旅游经济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更是多个方面、多种作用相互影响的,其研究更是要进行多学科的融合,可谓旅游研究领域的焦点和难点。虽然国内参与研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学者逐渐增多,研究的层面不断深入,但是,该领域的理论系统、方法体系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第 2 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美]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M].宗晓莲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美]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2-68.
[6]张成渝,谢凝高.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人文地理,2012,(1):4‐7.
[7]郑孝燮.加强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防止“濒危”的问题(在 2002.10.25“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研讨会”的发言).城市发展研究,2003(2):50‐58.
[8]孙克勤.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0.
[9]约翰·霍威尔·斯塔布斯.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与中国:中国紫禁城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中国北京,2004.
[10]李明德.旅游活动和旅游形象的文化创意[N].中国旅游报,2006-11-12(15).
[11]李笑一.对旅游活动中文化传播机制的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1-73.
[12]于光远,马惠娣.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的对话清华大学学报,2002(5):14-18.
[13]潘秋玲.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6):19 -24.
[14]贺琛.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南屏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5]赵玉宗,李东和黄明丽.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5,20(4):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