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倒戈”性质辨析
2018-04-02郭绪印
郭绪印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社会上以至学术界有不少人,以往受到流言蜚语的影响,至今仍然对冯玉祥存在偏见。例如:说冯玉祥生活简朴是“假装的”,他和士兵同样的生活是“做作”;诬蔑他是“倒来倒去”的“倒戈将军”等。不管其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迎合了蒋介石肆意贬低冯玉祥的意图。公正地看待冯玉祥,应当看到他品德高尚,同情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一生中有不少值得赞扬之处。早在1941年,冯玉祥六十大寿时,中共在重庆主办的《新华日报》特辟整版,登有“庆祝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的通栏大标题,并刊登各方祝电、贺词和寿文,以及冯的戎装木刻头像。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从延安来电祝贺,周恩来亲自题写了“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寿”的标题并发表祝贺文章,肯定了冯玉祥一生中的许多历史功绩,指出冯“一向习于勤俭朴素”,“最喜接近大兵和老百姓,故能深知士兵生活,民间疾苦,也最懂得军民合作之利,这是今日抗战所必需”。①
一、 冯玉祥的早年和第一次“倒戈”
1.冯玉祥早年反满的革命思想
冯玉祥,字焕章(1882—1948),祖籍安徽省巢县西北乡的竹柯村。少年时期,家庭生活贫苦,只读过2年多时间的书,以后靠刻苦自学获得文化知识,写一手好字和几千首白话诗。他在河北保定的康格庄度过苦难的童年。他在自传中说:“这种生活与环境,深切地影响到我日后的思想与情绪,……时时忘不掉改革劳苦大众生活的职志。”②他在少年时期,目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残暴地欺压中国老百姓,“拿老百姓当靶子,随意瞄射。……奸淫的事,更是层出不穷”。③同胞们不堪忍受外国侵略者的凌辱,痛不欲生,投河、投井、跳城者到处皆有。这些事实,教育了冯玉祥,使他亲身感受到民族的灾难,逐步形成了他的反帝爱国思想。因其父母染鸦片恶习,致使家庭极端贫苦。15岁他正式入伍,被称为“冯大个”,声音响亮,负责喊操。1902年2月,因淮军兵饷太低,他脱离淮军,改投袁世凯的武卫右军第三营左队右哨六棚,为正兵。不久,保定府扩编新军,冯玉祥被挑选进入新军为副目。不久又升为正目、哨长、司务长。冯得到所在部队的协统陆建章和标统王化东的器重,并成为陆的内侄女婿。
1907年袁世凯的亲信徐世昌调任东三省总督。徐调一部分新军赴任,冯玉祥以第三营后队督队官随军进驻新民府。新军培养文化知识,冯玉祥得到教官教授知识,并跟本营的军医长邓鉴三等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他开始念《古文释义》,熟练地背诵古文。他刻苦学习军事知识,所学科目有高等战术、兵棋、战时国际公法、率兵术、日俄战争史、图上战术、应用战术等。在三四年内,冯玉祥由浅入深地掌握了有关战时军事指挥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战术。
新军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比较容易接受革命思想。1905年吴樾为反对清政府炮制伪立宪骗局以唤醒国人,在北京火车站炸清政府的五大臣而壮烈牺牲,其影响波及全国,也把当时驻在南苑的冯玉祥“惊醒了”。④但这时他仍然保持着忠君思想。他多年来受到深刻的忠君思想的感染,主要来自民间小说,如《封神演义》《彭公传》《施公传》《三国演义》等。这些大都宣扬忠君思想,冯玉祥最爱读这些小说,深受其思想影响。他还不可能把忠于君和忠于国的界限分清。所以1908年当西太后和光绪帝相继死去时,他竟然哭了几天。1908-1909年,是冯玉祥由忠君思想转向革命思想的关键时期。这期间,革命党人孙谏声⑤、戴锡九(名纯龄,字锡九)等从日本留学归来,受革命组织派遣,到新军中任下级军官,暗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在孙谏声的启发下,冯玉祥的思想逐步转变。孙将《扬州十日》《嘉定屠城》这两本反映满族贵族入关后残暴屠杀汉人的书拿给冯玉祥看。⑥从此使冯玉祥萌发了要推翻满族统治的意识。辛亥革命期间,国人缺乏民主共和的思想启蒙,孙中山等革命党只能从“反满”种族革命开始动员群众。冯玉祥一开始接受的也是反满思想。从此把“爱国”和“忠君”思想分开了。反满思想在新军中逐步蔓延开,青年军官并在暗中交流同情革命的思想。在交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冯玉祥等秘密组织了一个最初只有六人的革命团体,他们是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郑金声、王石清、岳瑞洲。⑦这个团体定名为“武学研究会”(又称“武学社”),以读书会的形式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大家推选冯玉祥为会长,⑧目的是推翻满族政权,恢复汉族政权。⑨该团体的主要活动是联络部队中的志同道合者,扩大组织。由革命党人蓝天蔚、刘一清、孙谏声、戴锡九等供给读书材料,进行秘密宣传。不久,该团体成员已达100多人。王化东训练的学兵1500多人,也大都加入了该团体。⑩
冯玉祥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提升为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的管带(即营长)。
不久清政府派来一批满族权贵,横行霸道,欺压汉族官兵,这就更促进了冯玉祥等人的革命决心。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张秉贤四人首先剃去发辫,韩复榘随后也剃了发辫,表示革命决心。“武学研究会”人数越来越多,风声过大,为了转移人们的视听,另组织山东同乡会,掩护武学研究会的革命活动。武学研究会成为第二十镇的核心革命组织。山东同乡会也在暗中做了一些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武学研究会还组织了几个同学会、同志会作为外围团体,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武装起义的发动
1911年2月,张绍曾接替为第二十镇的统制,“武学研究会因得到具有新思想的张绍曾的庇护,活动大有进展。1911年10月,清政府企图以秋操虚张声势,向革命示威。革命党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策动新军起义”。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先期只派出白毓昆(即白亚雨)、凌钺、熊朝霖、陈涛、高德海、邱子久等潜赴滦州一带联络新军,暗中为起义进行准备。参加这次秋操的新军将领,不仅有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而且还有革命党人第六镇的统制吴禄贞和第二混成协的协统蓝天蔚。张、吴、蓝三人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学,曾有“士官三杰”之称,一贯倾向革命,和革命党有密切联系。三人秘密约定,令属下参加秋操的部队“都带真子弹,相机起事,进攻北京”。不料起义筹备中走漏了消息,清政府遂下令要第六镇停止参加秋操。这时传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清政府立即下令全部停止秋操,命令各部队仍回原防。第七十九标奉令仍留滦州。
这时,冯玉祥、郑金声、王石清、戴锡久等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分头秘密串联鼓动。他们每天将《大汉报》等刊物上刊载的革命军胜利的消息、各省响应武昌起义的电文以及鼓动革命的文章摘录油印,并将营中公用的油印机搬到冯玉祥家中。一天到晚赶印传单。同时第二十镇中的革命派在彭家珍的帮助下,截流了一大批清政府急需运往前线的军火,大力支持了武昌革命军 。
清政府故意调第二十镇南下去攻打革命军。冯玉祥等革命派要求张绍曾与吴禄贞、蓝天蔚联络,发兵攻打北京。但张绍曾倾向君主立宪,向清廷送上要求君主立宪的《十二条政纲》奏折。不料清廷全部接受下来,并颁布了十九条立宪信条,立即入太庙宣誓立宪,下诏罪己;释放了汪精卫、黄复生等,并将同盟会列为政党,不再调第二十镇南下。因此,张绍曾认为,要求清政府立宪的目的达到了,不需要再起义了。可是,清廷却视张为危险人物,调张为长江宣抚使,以解除其兵权。第二十镇的统制由保皇派的潘榘楹继任,张宣告引退,“解甲归田”。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为首的革命派对清政府的这一举措十分愤怒,70余人在滦州车站文庙内举行会议,一致决定,请张绍曾不要离开军队,同时电请清政府收回成命,但始终未见复电。
冯玉祥因借用营里的油印机做宣传工作,早被保皇派标统范国璋注意,因此冯的行动受到监视。不久,冯玉祥随军进驻山海关内秦皇岛附近的海阳镇,这是保皇派将领有意将冯玉祥和王金铭、施从云等隔离开的安排。
1911年11月30日,同盟会员白亚雨从天津赴滦州,联络王金铭、施从云等,决定于1912年1月2日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白亚雨等派人赴海阳镇,“向驻扎在那里的冯玉祥报信,相约一致行动,并推举冯玉祥为北方革命军总参谋长”。这时,袁世凯派人收买了吴禄贞的卫队营长,将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暗杀于石家庄,破坏了北方革命党人发动新军起义的全局计划。但局部的起义活动仍在进行。
白亚雨提早发动起义后,王金铭认为虽然时机不成熟,也不得不立即举行起义,因而于11月12日宣布独立,成立北方军政府,推举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总参谋长,白亚雨为参谋长。11月11日晚间,即以王、施、冯三人署名,发出通电,分致北京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上海南北和议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各省驻沪代表宋教仁、居正及顺直咨议局等。同时,他们积极争取标统岳兆麟参加革命。可是,岳却于次日赴开平向通永镇总兵王怀庆告发,将起义的全部计划全盘托出。王当即向袁世凯请示。袁采纳直隶总督陈燮龙的“先礼后兵”的建议,一面派王怀庆到滦州便宜行事,一面调动军队准备镇压。王到达滦州后,马上对第七十九标全体官兵威胁利诱,但全体官兵义正词严,气势汹汹,王见苗头不对,只得唯唯称是,随之便被监视起来。王迫于形势,假装接受起义。次日早晨大家列队拥着王进城拜印,宣誓就军政府大都督职。王骑在马上,乘人不备,回转马头,狠加一鞭,一溜烟逃跑了。
王金铭、施从云等人决定先发制人,直袭京津。第三营管带张建功,表面上与王、施一致行动,暗中却向范国璋、王怀庆告密。这时袁世凯已经掌握了滦州起义的部署,已将有关部队严密监视起来,范国璋、王怀庆等又侦知起义的主谋者也有冯玉祥,于是“先令监视,防止异动”。因此,冯玉祥在海阳镇失去了自由。白亚雨等期望海阳镇响应起义,已经落空。与此同时,王怀庆的淮军在滦州以西,以雷庄为重点进行布防,严阵以待。并破坏了滦州以西的铁路,阻止起义部队运兵。第三镇统制曹锟派出第六协协统陈文运率第十二标增援王怀庆,并亲自随军督师。
第七十九标官兵起义后,至1912年1月3日才正式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冯玉祥被推举为革命军的总参谋长,王金铭为大都督,通电全国,正式宣布独立。他们致北京内阁总理大臣,上海伍代表、唐大臣、天津顺直咨议局,通电中云:“全国人民望共和政体甚于枯苗之望雨也,……刻下本军全体主张共和,望祈我公速定大局,以弭惨祸,时为至急。”1月4日,举行誓师,发布檄文。同时向各国公使发出照会,要求各国“严守局外中立”。起义军因张建功率第三营叛变,遭到突然袭击,损失严重,王金铭等决定放弃滦州城,而率全部武装约七八百人乘火车西上攻打北京,这显然是冒险行动。因铁路被毁,至雷庄五里处下车,与王怀庆部交锋,王怀庆部支持不住,即请求前往雷庄议和。王、施幻想说服王怀庆,但当百余人陪同前往谈判时,在雷庄车站遭到王怀庆部伏兵袭击,一一被捕,王金铭、施从云、孙谏声等50多人先后壮烈牺牲。
镇压滦州起义后,王怀庆本来要杀冯玉祥,但由于冯在队伍中人缘甚好,很多人前来营救,又因冯与北洋高级将领陆建章有亲戚关系,而第二十镇的许多将领又曾是陆的部属,因而冯仅被押回原籍。在路过北京时,冯被陆搭救。
滦州起义因缺乏充分准备和周密的谋划而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袁世凯,促进了帝制的覆灭。这就是冯玉祥的第一次“倒戈”,它当之无愧是一场反对帝制、要求建立共和国的革命。
二、第二次“倒戈”——反袁称帝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编练备补军,陆建章任左路备补军统领,任命冯玉祥为前营营长。这时冯不再用“冯御香”之名,恢复了“冯玉祥”原名。此时,冯玉祥已经非常重视练兵,爱护士兵,并重视提高士兵的文化素质。
1913年8月,左路备补军改编为京卫军,设2团,冯任第一团团长。
1914年春,袁世凯为了控制陕西,派遣陆建章率五旅赴陕。陆将冯玉祥部视为亲信和主力,命其相随入陕。陆建章任陕督,冯玉祥部因战功扩编为中央第十六混成旅,冯任旅长。冯所掌握的第十六混成旅,归中央直辖,有一定的独立性,这就使他能够自由地把滦州革命时的朋友集合到一起,为他以后建立庞大的武装力量,准备了骨干,奠定了基础。又加上冯任用足智多谋的蒋鸿遇为参谋长,此人为保定军校协和第一期,骑兵科毕业,曾在云南当过骑兵营长,对冯帮助很大。
民国初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实行独裁统治,冯玉祥认为要解除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疾苦,就要发展自己所掌握的武装力量,首要的问题就是训练军事干部。当冯听到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时,义愤填膺,“连饭也不能下咽”。袁世凯为了控制四川,于1925年2月,派心腹将领陈宧为川督。陈率李炳之的第一混成旅及伍祥祯的中央第四混成旅入川。袁世凯又令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进驻川北。这三个旅作为陈宧的武力支柱。陆建章只让冯部一个团入川,冯部其余部队仍留驻陕南。
1915年秋,当冯部到阆中县的第二天,接连收到陕西和成都方面来的拥护袁世凯称帝的电文,由王士珍领衔,旅长以上的北洋派军官全部在通电上签名,也要求冯玉祥签名。冯收到电报后,坚决不签名。几天后,签名的通电发表出来,除冯玉祥没有签名外,整个北洋系少将以上的军人均列名了。
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恢复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和强烈反对。蔡锷策动了云南将军唐继尧宣告云南独立,联合李烈钧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护国军”从云南分三路出兵。蔡锷任第一路总司令,攻入四川。这时袁世凯已调派曹锟为总司令,率张敬尧、李炳之、吴佩孚等分头迎战。而叙府、泸州一带的作战任务由川督陈宧派驻川部队担任。陈则派伍祥祯的第四混成旅守叙府、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守泸州。冯玉祥这时实际上只带一个混成营,身边人员主要有张之江、李鸣钟、蒋鸿遇等,第十六混成旅旅部“已由绵阳移驻成都下莲池地方”。
冯玉祥乘北洋军阀指挥系统混乱之机,将驻外地的部队向四川集中。同时致电第二十镇时的老上级、老朋友刘一清,请其劝告四川将军陈宧对护国军停战议和。陈也反对帝制,能够接纳停战建议。冯玉祥一面和护国军议和,一面致电曹锟等方面“告捷”,谎报战绩。冯玉祥部在攻克叙府后即和护国军议和,当议和达成后,电告陈宧。冯深知陈有共和思想基础,向陈恳切陈述应联合护国军共同反袁世凯的道理,劝其早日宣布讨袁。陈宧急电冯玉祥率部回省议决大计。冯玉祥即将叙府防务交回蔡锷部队接收,自己率兵北上。在赴成都途中,接到陈关于令冯部第十六混成旅改编为护国军第五师的电报。冯玉祥任护国军第五师师长,这是明确以武力反对袁世凯称帝,是又一次“倒戈”,并于5月中旬抵达成都。
冯玉祥到成都后,苦苦劝陈早日宣布独立,与陈友谊较深的刘一清也劝陈采纳冯的意见。陈为大势所迫,才于1916年5月22日通电独立。
后来,人们取笑说:袁世凯是吃了“二陈汤”不治身死。这“二陈汤”即指袁世凯的亲信“陈宧、陈树藩、汤芗铭”三人的宣布独立。
冯玉祥这次“倒戈”是反对袁世凯称帝,投入了“护国运动”。
三、第三次“倒戈”——武穴“主和”
1916年7月,冯玉祥部驻川北剑阁。冯想离开四川北上,但段祺瑞为了进一步控制四川,命令冯部不得离开。但冯玉祥毅然离开了四川,率部辗转来到离北京百余里的廊坊,这里是北京到天津铁路线上的重镇。段祺瑞认为冯促使陈宧宣布独立、联合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所部一度改称护国军第五师、擅自率部离开四川等一系列举措,都属于“叛逆行为”,于1917年4月6日下令免掉冯玉祥的旅长职务,迫冯离开部队。
1917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废帝溥仪登位,复辟帝制。第十六混成旅官兵一致要求冯玉祥回来指挥反击张勋复辟。反张勋复辟之役,冯玉祥立了大功。1917年7月19日,上海《申报》曾转译上海英文《大陆报》一文,称:段祺瑞得到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的支持,是打败张勋的关键,并认为段祺瑞不应以英雄自居,“实则英雄乃冯玉祥也”。但事后,段祺瑞的嫡系将领都得到了提拔,唯有冯玉祥被冷落在一边。
镇压了张勋复辟后,段祺瑞以“再造民国”的“英雄”姿态重新上台后,公然宣布:“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孙中山为了维护《临时约法》和国会制度,高举起“护法”旗帜,领导护法运动。
1917年11月,段祺瑞调冯玉祥率第十六混成旅南下援助李厚基。冯玉祥是同情孙中山的,但不敢公开反抗段祺瑞的所为,只能从长计议,见机行事。冯玉祥以劳师远征、兵力不足为由,要求补充一个团,却马上得到了准许。冯只好率兵南下,但于11月初抵浦口后,不再继续南下,而是就地练兵。
段祺瑞不断催冯迅速南下,冯却一再拖延驻兵浦口的时间。后因形势变化,不再需要冯部援闽,而改为西上援湘了。冯仍不断拖延,并不断要武器、要饷。拖延到1918年2月,冯部无法再拖延了,只得乘船溯江西上,但到武穴后,又驻下不再西上了,理由是前方再无合适的码头,部队无法上岸,只得由此登岸后沿陆路前进。其实冯不愿再西上和南军作战,遂以此为借口。14日,冯发表了主和通电,指责段祺瑞控制的北洋政府“视同胞为仇雠,以国家为孤注。……民国主体,在于人民;民心向背,所宜审查。置民意于不顾,快少数之私忿”。又说:“如以国家为可怜也,则请迅速罢兵,以全和局;如以国家为不足惜也,则请先杀玉祥 以谢天下。”这份电报发出后,震动了全国。18日,冯玉祥又发出第二份通电,其中指责段祺瑞“不与外人较雄雌,只与同胞争胜负,无论成败,同属自残”,“惟望国会早开,民气早申,罢兵修好,早定时局”。
孙中山在报上看到冯玉祥的通电后,即写信给冯,热情赞扬说“昨冬以降,南来国人,无不盛称执事为爱国军人模范”,希望冯继续“以恢复旧国会之主张明白宣示全国”。
这是冯玉祥的又一次“倒戈”,是响应孙中山的护法运动的正义之举。
段祺瑞看到冯玉祥的主和通电后,既愤怒又惊恐,于1918年2月25日免除了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旅长之职。同时,调兵将冯部四面包围,并派曹锟查办。听到冯玉祥因主和被撤职的消息,武穴商民连电政府请求收回成命。第十六混成旅全体官佐于3月1日通电质问冯国璋和段祺瑞,强烈要求收回成命。
冯玉祥部四周被北洋军17个旅团团包围着。这17 个旅既监视着冯部,也为冯部所牵制而不能南下作战。段祺瑞下令撤免冯的职务的同时,委任张之江代替冯的职务,而张向来是忠于冯的,坚决不接任。因此,段祺瑞撤免冯职务的命令没有得到贯彻。曹锟奉令查办冯玉祥,曹属于直系,由于直皖矛盾,曹企图拉拢冯玉祥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请冯免职留任,归他节制。冯部全体拥护冯玉祥,段祺瑞难以对付,趁机顺水推舟,从此,冯玉祥被形势推到北洋军阀的直系一边,但始终非直系的嫡系。冯玉祥为了保存实力,以便今后叱咤风云起见,只得“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充当曹锟的部属。
四、第四次“倒戈”——“班师入京”
1918—1921年,冯玉祥经历过驻兵常德,担任过陕西督军、河南督军,在这三年中每到一处,都为地方上进行一些兵工建设,支持地方上的教育事业,救济贫苦百姓,一有机会就训练军队。在冯玉祥离开河南之前的一个月,上海一家英文周刊举行了一次中国当代名人选举,由读者35000人——多数为中国知识界人士、教员、学生等,投票选出当时“最伟大的中国人”12名,结果,孙中山名列第一,冯玉祥竟然获第二。
1922年11月北京政府任命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但这只是个有名无实的虚衔,他除了检阅自己的部队外,无权检阅其他部队。
冯失去了有实权的河南地盘,得到的是陆军检阅使的闲职,但是,冯却能够利用这一机会,大力练兵。他本来只有一个混成旅,但他乘乱世竭力扩充实力,现在有了三个混成旅和一个整编师,共有3万多人。在两年时间内练就了3万能征善战、纪律严明而又具有爱国精神的精兵,这就为冯以后事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取得胜利后,吴佩孚一面推行“武力统一”政策,一面镇压人民革命运动,1923年2月制造了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二七”惨案,其所谓“保护劳工”的假面目暴露无遗。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驱逐了北洋政府的总统黎元洪之后,曹锟便主演了贿选总统的丑剧。曹锟贿选总统后,挟中央政权号令各方,企图控制全国。直系军阀成为全国势力最大的一支军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掀起了以反对曹锟贿选为中心、继而反对直系军阀的运动。奉系、皖系军阀也趁机反对直系。皖系督军卢永祥曾通电反对曹锟贿选,秘密派人与广东的孙中山和东北的张作霖联络。
1923年12月,当冯的基督教教友马伯援行将赴粤时,冯即委托马代向孙中山致意,并说:“目前直系兵力数倍吾人,冒险盲动,必归失败,稍待则济,不必着急,我终必行动,请转语孙中山先生及季龙(徐谦)等。”
在孙中山、张作霖、卢永祥三角同盟形成之前,孙中山派徐谦将联合张、卢的情况告知冯玉祥,并敦促冯早日发动倒直行动。当时冯玉祥虽然也对曹锟、吴佩孚的武力统一政策表示不满,但鉴于吴佩孚拥有20万精兵,而冯玉祥手下只有3万军队,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举兵反直难以取胜,只得等待机会。不久,徐谦又来见冯,将孙中山赠送的《建国大纲》转交给冯,进一步劝冯倒直。冯虽受感动,仍表示准备力量等待时机。但冯玉祥实际上已加入倒直的联盟。据冯自述,孙中山赠他的亲书《建国大纲》,客观上对他发动北京政变有启迪作用。冯与挚友胡景翼、孙岳等“几经商讨,以首都为政治中心,若革命自此地始,最易摧毁反革命之主力,乃能实行总理(指孙中山)一切主张”。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建国大纲》共有两份,一份给了孙科,一份给了冯玉祥,都由冯玉祥统一作跋,可见孙中山当时对冯的器重。孙中山方面的国民党人士徐谦、钮永键、王法勤、丁惟汾、李石曾等时常和冯联系,一致劝冯采取联合奉、皖,首先将最狂妄、最反动的直系军阀推翻的方针。张作霖派马炳南到北京与冯玉祥联系。张接济了冯军一些补给。这时在天津的段祺瑞正与山东督军郑士琦、山西督军阎锡山联络共同反直。可见这个反直统一战线,基本上包括了直系以外的多个派别。冯在与奉方的联络中约定,以奉军不入关作为共同反直的主要条件。冯又派遣参议刘之龙赴天津与段祺瑞洽谈,约定成功后“孙(中山)主政,段(祺瑞)主军”。为了做好反直的准备工作,冯一方面积极训练部队以加强军事力量;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同盟者,特别是加强与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老同盟会员)孙岳、胡景翼等人的联系。约定成功后必须迎请孙中山先生北来主持一切。这是冯、胡、孙的三角联盟。
颜惠庆为国务总理期间,黄郛入阁,冯通过黄探听到一些政界消息。冯派蒋鸿遇办理枪械,了解到大总统曹锟一伙贪赃枉法,贿赂公行,更坚定了冯的反直决心。
1924年8月24日,苏浙战争爆发,这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序幕。9月5日,孙中山移师北伐,为了配合卢永祥,准备攻取江西。孙中山密约冯玉祥、胡景翼、孙岳早日行动。9月18日,北京政府发布了对张作霖的讨伐令,第二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当晚7时,吴佩孚在北京中南海“四照堂点将”。吴宣布:“彭寿莘为第一军总司令,沿京奉铁路线出发;王怀庆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喜峰口,趋平泉、朝阳;冯玉祥为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趋赤峰……”
吴佩孚表面上对冯表示,派冯担任的这一路“非劲旅不能胜任”,实际上是别有用心。第一、二路都乘火车,唯独这第三路只能步行。第三路不仅山路遥远,而且经古北口北上,再经滦平、承德一带,“山脉横亘,道路崎岖,行军极感困难,赤峰东北复有沙漠数处,人烟绝少”,一路上粮饷接济非常困难。而北方气候寒冷,冯军只穿单衣。出发前,吴已规定,沿途不设兵站,饷项一律由各军就地筹办。显然这是祸害地方的办法,冯部所经过的地区,百里之内不见人烟,根本无法就地筹粮,更何况冯决不搜刮地方。吴企图借刀杀人:冯万一不被奉军消灭,也将以战败的罪名受到惩办。吴令胡景翼暗中监视冯,如有异动,就地解决。但吴没有料到胡和冯早有密约,冯得知吴暗算他的用心后,更增加了倒戈的决心。
冯玉祥为了在北京城内布置军事内应,在吴发布作战命令后,即向曹锟建议:第十三师(王怀庆师)开赴前方,孙禹行(孙岳,冯的好友)的第十五混成旅拱卫首都北京。曹同意了这一建议,立即执行,并任命孙为北京警备副司令。这就使得当冯回师北京时,有人为冯开城门了。
战争开始后,奉军在兵力调配和战略上都占了先机。冯部故意行动迟缓。冯令部队每天行程二三十里,司令部也慢慢移动。10月3日才抵达古北口。4日,先头部队才向朝阳、赤峰前进。冯的司令部到达古北口后,借筹措给养为名,停留下来,做回师准备。令鹿钟麟部每日从驻地向北京方向练习行军,或50里、或60里折回,其意图主要是使沿途人们对其行军动作习以为常,不致尔后班师回京引起外间惊慌。
张作霖的代表马炳南前来交给冯一封信,信的大意是:“只要推翻曹、吴,奉方的目的即已达到,决不再向关内进兵。”冯对马强调了两条:一是事成后,请孙中山先生北来;二是奉军不得入关。马当面完全同意了这两条。双方还约定,如两军相遇,均应向天空鸣枪。
吴佩孚为了监视冯的行动,加派了副司令王承斌指挥二、三两路军事,并督促冯部向赤峰前进。王在直系中属于亲曹锟派,冯知道王对吴心怀怨恨,将倒吴的计划告诉了王,王表示同情,但保持中立。
冯军在热河战场的停战,成为吴失败的关键。张作霖方面因为与冯有停战协议,即将热河战场的兵力转移到山海关方面作战,从而加重了对吴佩孚亲自统率的直军第一路的压力。吴得知冯军和奉军在热河停战,十分气愤,被迫抽调三个师兵力前往热河战场。但尚未到达战地,冯即举行了北京政变,吴的三个师被奉方收编。王怀庆指挥的第二路,在喜峰口、平泉方面一开战即溃不成军。直军的失败已成定局。
北京方面蒋鸿遇作为冯的内线,搜集有关情报,总统府的机要人员与冯暗通消息者为数众多。冯的参谋长蒋鸿遇事先告诉冯,一定要等吴佩孚最有战斗力的第三师调到前方去,班师回京的时机才完全成熟。不久,冯接到了蒋鸿遇的电报,大意是“前方战事紧急,吴已将长辛店、丰台一带所驻之第三师悉数调往前方增援”。这说明了前方非常紧急,而后方又非常空虚。冯又和黄郛互通了消息,进一步了解到北京的情况,证明班师回京的时机确实成熟,乃于10月19日召集张之江、鹿钟麟、李鸣钟、刘郁芬、刘骥、熊斌等人举行紧急会议。会上,冯试探了将领们的意向,然后郑重宣布了班师回京推倒曹、吴的计划。各将领听后表示一致拥护,对班师回京的步骤进行了周密的讨论和布置。胡景翼的代表邓宝珊也来参加会议。会议决定队伍总称为国民军。据冯玉祥解释说:“因为我们这次革命,是拥护中山先生的主义,并欢迎中山先生北上,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党叫国民党,所以我们的队伍也就取名为国民军。”会议最后,冯发布了命令,令胡景翼率所部星夜南下,攻占京奉路之军粮城、滦州一带,截断与京汉路直军之联络,并防阻吴佩孚西归;令鹿钟麟率部兼程返京,会同孙良诚、张维玺两旅开往北苑,与蒋鸿遇旅会合,一起入京城;令李鸣钟率一旅直趋长辛店,截断京汉、京奉两路交通;又令已抵承德的张之江、宋哲元两旅,限日班师回京。此外,冯通知孙岳秘密监视曹锟的卫队及吴佩孚的留守部队,以防意外;同时又下令封锁京热大道,扣留有关人员,以防走漏消息。
本来冯玉祥将“倒戈”的理由说成是“清君侧”。黄郛向他指出意义太狭窄,冯接受了这一意见,改为以反对“内战”为倒戈的原因。最初反映在国民军三个军的联名通电中,提出:“国家建军,原为御侮,自相残杀,中外同羞。……为休战之主张,爰于10月23日决意回兵,并联合所属各军,另组中华民国国民军,誓将为国为民效用。”三支军队的统帅和16位将领联合署名。从通电前后可以看出,冯玉祥最初虽然以响应孙中山的号召为名加入到孙中山联合各派反直系的势力一方,共同反直,但冯玉祥最初的政治认识并非十分明确,而只是由于长期受吴佩孚的欺压、排挤,才把对吴佩孚的怨恨放在首位。所以,这次“倒戈”的目的性是在孙中山的影响下逐步明确的,但始终也未达到打倒封建军阀的认识高度。
10月23日,冯宣布《建国大纲通电》,提出五条执政纲领如下:“(一)打破雇佣式体制,建设极清廉政府;(二)用人以贤能为准,取天下之公材,治天下之公务;(三)对内实行亲民政治,凡百设施,务求民稳;(四)对外讲信修睦,以人道主义为根基,扫除一切攘夺欺诈行为;(五)信赏必罚,财政公开。”这份建国大纲,据冯玉祥说,曾参照了孙中山的《建国大纲》的精神,“所谓建设廉洁政府,对内实行亲民政治,对外以人道正义为根基等,皆本总理(注:孙中山)之意,出以含浑之辞,做第一步之尝试”。冯玉祥于10月底又致电孙中山,提出:“一切建国方略,尚赖指挥。望速命驾北来,俾亲教诲,同深切盼!”孙中山在回复电报中说:“义旗聿举,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慰。建设大计,亟须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冯玉祥等人连日电报促请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决定即日动身。冯玉祥、胡景翼等人提出的这份建国大纲是个改良主义的政治纲领,它在政治上改变不了军阀制度,在经济上触动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所有制。大纲中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主张,反映出冯玉祥这次倒戈在政治上的局限性。但这个大纲在当时仍有一定的进步性。它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北洋军阀的贪官污吏、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以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攘夺欺诈”。然而冯玉祥、胡景翼等人没有找到实现这些改良主义理想的道路。这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影响下,南方革命政权的政治主张要比冯、胡等人的先进得多。
冯玉祥这次”倒戈“,即发动“北京政变”的主要动机是反对北洋军阀中的直系首领吴佩孚,从政治上说,他并没有脱离北洋军阀的窠臼,在政治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他邀请孙中山北上,请其指导国事,并驱逐废帝宣统皇帝溥仪出故宫,迫使贿选总统曹锟下台,这些举措都是史书上值得记载的;但是他又请段祺瑞入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企图以段祺瑞抵制张作霖的势力,对段祺瑞的本质缺乏认识。之后冯玉祥曾对自己的错误懊悔不及,自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五、第五次“倒戈”——“五原誓师”
冯玉祥“班师入京”的“倒戈”,沉重打击了直系军阀,打破了其武力统一全国的梦想。但张作霖并没有遵守“不入关”的诺言,不仅入关,而且长驱南下,取代直系,企图武力统一全国。段祺瑞上台后,任执政府的执政,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利用张、冯之间的相互制约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冯玉祥面对新局面,认为不应当“为强盗马贼当伙计”,所以“万分消极”。冯提出辞职,段祺瑞一再挽留,是为了以冯制张。段任命冯为西北边防督办,请冯赴张家口就职。这时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劝冯不要消极。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想把冯部改造成北方的一支反帝反军阀的武装。
冯玉祥愿去西北,远离政治中心,避开矛盾焦点。冯认为如不退让,就会被张作霖、吴佩孚联合夹攻,而退避之后,却有可能使张、吴之间矛盾上升,相互争斗,等到两败俱伤时,可以收“卞庄打虎”之效。冯的国民一军共改编为六个师。此外,另有两个混成旅、两个炮兵旅,共15万人左右。为了与扩充军队编制相适应,冯组织了多兵种的教导团。由于奉系方面提出取消国民军名称,冯部以后统称为中华民国西北边防军(简称西北军)。
冯玉祥这期间对开发西北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值“五卅运动”期间,冯大力支援了该运动。又值郭松龄倒戈反张,郭的行动是具有民主反对专制性质的,冯也支持了郭。
“五卅运动”后,各帝国主义勾结起来,采取联合行动,各不同派系的军阀相互妥协,形成“反赤大同盟”。他们把同情革命的冯玉祥宣传为“赤化”人物,视国民军为“赤化”武装。尽管冯玉祥声明与“赤化”划清界限,但并不能取得反动阵营的谅解。正如苏联军事顾问所说:帝国主义认为冯已不再是军阀,而人民却认为冯仍是军阀。到1925年底,北方形成了直、奉、直鲁联军等派系联合围攻国民军的形势。而国民一、二、三军各部未能形成统一指挥,未能协调行动,因此被敌人各个击破。在如此形势下,冯玉祥于1926年1月1日通电下野,想以此避免成为敌人联合攻击的总目标。段祺瑞政府根据冯的意见,委任张之江代理西北边防督办,特派冯为考察欧美实业专使。在北洋军阀各派都有各帝国主义为后台并支持他们围“剿”冯军的情况下,冯玉祥也就选择了社会主义的苏联作为后台。这期间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宣侠父等已经和冯有了联系。
冯决定将国民一军撤出北京、热河,集中于察东、晋北一带。做了周密地军事部署后,冯才安然下野。冯玉祥下野之前,部队先向敌军猛烈进攻并取得胜利,鹿钟麟乘胜请段祺瑞颁布和平法令。冯军以拥护和平名义,停止追击敌军,并迅速向后方撤退。张作霖认为冯军是诱敌深入之计,七天内未敢追击。冯部保持了实力和士气。鹿如此使张连续中计,国民军有秩序地撤出北京,于4月15日,退守事先请苏联军事专家做好多层次防御工事的南口高山上。冯把北京让给吴佩孚和张作霖,本来是要引起两者的争斗,坐收“卞庄打虎”之效。但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吴、张暂时妥协,共同对付冯军,冯的妙计落空。
南口防御战从4月15日开始,到8月15日结束,整整4个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史上值得记载的战争。它为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因为南口防御战不仅吸引了张作霖、张宗昌等北洋军阀部队,更重要的是将吴佩孚的主力部队吸引到北方达4个月之久,有效配合了南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冯军居高临下,给进攻的敌军以沉重打击,为北伐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引起北洋军阀内部矛盾的尖锐化,使国民革命军北伐得以各个击破。
1926年3月20日,冯玉祥赴苏联考察,随行人员有魏凤楼、邓树屏、王登瀛等。冯到达库伦时,鲍罗廷带领于右任、陈友仁、顾孟余、徐谦等30人已先到。鲍一行与冯讨论了冯部与国民党合作的细节问题,冯“经过一夜的考虑决定加入国民党”。冯一行于1926年5月9日抵莫斯科,受到苏联当局有关领导人的热情接待。苏联为了使中国有一支武装力量拖住帝国主义,减轻其国防的压力,也很重视支援冯玉祥。
冯请苏联领导人拉狄克给他讲列宁主义,将本来在德国读书的儿子、女儿送到苏联读书。冯在苏联考察期间,心情激动,拟订了一份关于中国政治改革的《计划大纲》,反映出他希望祖国富强、民族独立、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美好愿望。
冯每周两次请共产党人朱务善、周达文讲关于中国革命问题,请蔡和森讲国共合作、“三大政策”等问题。冯一再邀请共产党人刘伯坚到他队伍中工作,组织上同意了。
冯得知国内北伐已开始,又得知南口冯部战败等消息,一定要马上回国,于1926年8月17日晚乘火车离开莫斯科,9月16日到达五原。此时,广东出发的国民革命军在两湖战场上节节胜利,9月上旬已攻占汉口、汉阳,开始围攻武昌。为了和南方国民革命军相呼应,冯到达五原后,流落在西北等地的部队被尽快召集到五原,随即于9月16日发表了《五原誓师宣言》。在这个宣言中,他宣告服从孙中山的主张,决心服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阐明了联合苏联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主张国民军要与民众结合,贯彻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扶助农工的政策。这个宣言,标志着冯正式宣布参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9月17日上午,国民军各部将领公举冯玉祥为国民联军总司令,冯于当日中午12时在五原举行就职誓师受旗典礼。大会上宣布成立国民联军总司令部,并正式宣布国民军全体将士集体参加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当场宣读了誓词。于右任代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国民党旗,并宣布接受全体官兵参加国民党。
“五原誓师”象征着冯玉祥的又一次“倒戈”,这次倒戈宣布了冯离开了北洋军阀的窠臼,参加了国民革命。
六、第六次“倒戈”——反蒋战争
冯玉祥脱离了北洋军阀的窠臼,但不久又跳进国民党新军阀的泥沼中。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四派联合打败了北洋军阀。北洋军阀被消灭了,但中国老百姓没有得到太平日子。国民党新军阀又内战不休。
1.编遣会议引起的矛盾
在蒋、冯、阎、桂(李)四派国民党新军阀联合打败北洋军阀的全过程中,冯玉祥军最强,付出的代价也最高,起了主力军作用。阎部最弱,桂系投入战场较迟,投入军队数量也少。若论功行赏,冯部应得到最多的奖赏。但是,蒋介石为了挑起冯、阎之间的矛盾斗争,却把接收北京、天津的特权给了阎锡山。冯部“五原誓师”后,转战万里,历尽艰苦,才打到北京城下。但是,蒋介石却不给冯部下达入城命令,致使已到达南苑的冯部军队被拒于北京城外。冯部将领韩复榘为发泄不得接收北京之恨,将途经通县向东北撤退的奉军鲍毓麟旅解除武装并加以扣留,引起外国公使和国民政府交涉。蒋为了制止冯部力量的发展,采取了以阎制冯的手法,将北方大权交给阎,以制止冯部实力的发展。蒋介石将北京、天津的权力交给阎锡山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不久他又设法一步步夺取阎锡山的权力,引起阎锡山的不满。
蒋介石为了削弱和限制地方实力派的兵权,首先制造“裁兵”舆论。他知道他在冯、阎、李面前的威望无法和赵匡胤比,“杯酒释兵权”是行不通的,只得另想花招,于是提出了“军事善后案”和“军事整理案”。冯玉祥为了对付蒋介石,也通电提出了“裁兵建国”主张。
蒋介石采纳了杨永泰的建议,取消各地的政治分会,集权于中央,实行“调虎离山”和“离窝毁巢”之计,即请各集团军首领到中央任高官以夺其兵权;遣散各实力派赖以安身立命的军队,由中央统一整编全国军队和任命地方高级行政官员。
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于1928年8月8日在南京正式开幕。会上蒋介石极力主张取消政治分会,而地方实力派和党国元老“则主张暂时保留”。蒋不得不同意政治分会继续保留到“三大”召开之时。但政治分会的权限要受到限制。
二届五中全会成立了编遣委员会,通过了整理军事案,准备裁减全国兵额。同时任命冯玉祥为军政部长、阎锡山为内政部长、李宗仁为军事参议院院长,并要求冯、阎、李三人长期驻在南京,实际上是要这三位实力派首领长期脱离他们的军队,这正是“调虎离山”之计。
1928年12月1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全国编遣会议条例》。蒋在正式会议前,提出全国共编50个师的指标(东北除外),供讨论。冯提出:第一、二集团军各编12个师,第三、四集团军各编8个师,其他不属于各集团军的军队共编8个师。但冯不了解,蒋的意图在于首先必须削弱冯的兵力,所以蒋不理睬冯的提案。在蒋暗中启发下,阎锡山提出:第一、二集团军各编10个师,第三、四集团军各编8个师,其余编6到8个师,由中央处理。这一方案,对蒋介石最有利。在蒋的支持下,阎锡山方案获得通过。蒋提议成立了编遣委员会,由阎任组长。冯这时才明白,蒋主要是要削弱他的兵力,愤而离开会议,从此请病假,并进一步离开南京,返回河南。
2.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编遣会议结果完全暴露了蒋介石要消灭异己的意图,使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的矛盾激化起来。1929年3月15日召开的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使国民党成为蒋介石御用的工具,进一步加深了蒋和地方实力派的矛盾,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蒋最怕地方实力派联合起来反对他,所以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方针,首先把矛头指向桂系。桂系所占地盘为广西、湖南、湖北、江苏,像一条长蛇阵,并控制着战略要地武汉,对蒋统治的中心地区有威胁。而桂系内部矛盾尖锐,战线长,易于被腰击,是地方实力派中的最薄弱环节。蒋介石利用收买桂系前敌总司令李明瑞的办法,很快把桂系打败。冯在蒋、桂双方间脚踏两只船的策略立刻陷于被动,蒋拉拢冯时许诺的条件一律不兑现了。1929年5月7日,蒋发表《和平统一为国府惟一之政策》一文,声称“铲除军阀”,“扑灭封建地盘思想”。冯看到和蒋的战争是难以避免的,马上将军队收缩到陕西一带。冯部将领刘郁芬等发出铣电,以“护党救国”为名,声明反蒋。冯于5月19日在陕西华阴召开军事会议,列举蒋的四大罪状。会上决定集中兵力,缩短战线,让山东、河南一带的部队向西集中,一律集结于潼关、华阴一带。冯自任“护党救国军西北路总司令”。会后,各将领率部由东向西集中。如按照冯的缩短战线方针,就可能迫使阎锡山联冯反蒋,或严守中立,优势在冯方面。可是,冯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关键时刻,冯的心腹将领韩复榘、石友三背叛冯而去投蒋了。韩、石叛冯投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两人都是冯一手提拔起来的。南口战败后,韩、石曾投降晋军,冯“五原誓师”前后,冯以宽容胸怀将两人召回。冯对两人虽然仍和过去同样,但两人思想上已和冯有隔阂。这两人北伐时作战英勇,战功卓著,特别是韩,首先攻入北京。冯为了调和与蒋的关系,让韩退让,并把河南省主席职务让给韩,但将韩的第20师调给别人,韩心中不快。石友三一向追随韩,石未能得到地盘心中不快。冯既没有了解部属的思想实际,也没有做好战前的思想动员,当部队发展庞大后,仍然照过去的家长式管理方式,内部矛盾必然尖锐化。韩曾建议由他率十万兵攻打武汉,再由石率十万兵分驻郑、徐一带,并愿立军令状,但冯不但不同意,还把他骂了一番。这两人投蒋的更主要原因是受到蒋的收买。蒋先送韩10万元、石30万元,并许诺事成后给以省长职务和地盘。
冯的反蒋战争本来也是一次“倒戈”,但尚未起兵,就因韩、石的投蒋而受到严重挫折,并从精神上使冯受到严重打击。但冯仍然不甘心失败,于1929年10月10日誓师讨蒋。这次反蒋虽然也有相当声势,但因被同盟者阎锡山出卖而失败。阎锡山表面和冯联合反蒋,暗中却和蒋勾结,并把冯扣押在山西建安村。后来阎看到蒋灭冯后,下一步必然灭他,于是慌忙要和冯联合反蒋。冯表示不计前嫌。但冯的属下认为和阎锡山合作必然失败。冯不听劝告,推阎为反蒋联军的总司令。果然,战争过程中,阎只保存自己的实力,不顾大局,成为失败的因素之一。
1930年4月1日,发生了各派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在太原,冯玉祥在潼关,李宗仁在桂平,分别就任总司令、副总司令。这次是许多派军阀结成的反蒋大联盟,声势浩大,但派别繁多,不能齐心合力。冯军在陇海铁路一度得胜,但阎军不配合,失去了战机。
当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而张学良于同年9月18日宣布“吁请各方,即日罢兵”,“静候中央措置”,“促成统一”。显然,张站到蒋介石方面去了。
形势急转直下,阎锡山慌忙将军队向太原撤退。几路军队全面退却,兵败如山倒,反蒋联盟以失败告终。
这次大战,是新军阀之间争夺地盘和利益的战争,谈不到哪方有正义性。但它是反对蒋介石专制独裁的战争使蒋介石的兵力大量调到中原战场,为南方的红军和红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客观上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七、第七次“倒戈”——统帅察绥“抗日同盟军”
中原大战中冯玉祥把西北的部队都调到前线,后方没有部队保卫“根据地”。在失败时,前方崩溃了,又被蒋抄了后路,在没有根据地的前提下,几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冯玉祥避居山西汾阳城郊的峪道河山村,“终日生闷气”。
冯失去兵权隐居山村后,与贫苦劳动人民接近多了。这期间他日记中每天都记有访贫问苦的事迹。这期间,冯和中共地下党员多有联系。
1931年9月20日,孔祥熙给冯发电,告知“九·一八”事变消息,冯伤心万分,当晚不能入睡。冯于10月21日,发表马电,提出抗日救国的十三条主张。1931年12月,蒋介石被迫下野。1932年1月28日,爆发了淞沪抗战,冯再三向蒋介石和汪精卫陈述增兵支援十九路军的建议,但蒋、汪等无动于衷。2月,南京政府迁都洛阳期间,冯玉祥被任命为内政部长。由于和蒋、汪意见不一,冯坚决辞职,遂在徐州买了大批书籍,带到泰山,一面读书,一面关注国内形势,联络各方筹划抗日救国。冯多次请学者讲学,对泰山周围的贫苦农民深入调查,并力所能及地进行救济。
1932年8月21日,日军大举进犯热河,占据南岭,冯的旧部将领宋哲元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于是,冯玉祥决定移居抗日前线的张家口。
冯玉祥自从到张家口以后,与共产党的接触更加频繁了,不久就直接向共产党正式提出要求,派干部和他一起筹划组织同盟军。先期派到张家口的干部有张存实、武止戈、许权中等,这些人主要做军事工作。共产党员宣侠父也以南京政府高级军事参议的身份到张家口。1933年3月,冯派高兴亚到天津找冯的旧部将领共产党员吉鸿昌。吉鸿昌高兴地说:“我是绝对要抗日的,……先生不找我,我也打算去。”“我决心以身报国,万死不辞。”吉鸿昌于4月1日即到张家口和冯共举抗日大旗。蒋介石、汪精卫之流对冯武装抗日十分惊慌,屡电劝冯进京,“共图大计”。冯于1月25日,复南京电,特提出“当前最为切要”的十二条办法,以纾国难。其中提出,“立即调遣精锐部队,开赴热河、滦州等处最前线,严密布防,相机进击。……义勇军之一切子弹饷糈,应予以充分接济”,“恢复各种民众组织,加以军事训练”。冯的这些抗日主张,和共产党的发动民众抗日的主张是比较一致的。
1933年5月24日,盘踞多伦的日、伪军向南侵犯,察哈尔形势危急。在这严峻关头,齐集张家口的各部队和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代表,经共同协商,组织了民众抗日同盟军,公推冯玉祥为总司令。冯于当日发表通电,宣告就职。电文揭露了日军的侵略野心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6月20日,冯玉祥任命共产党人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经五昼夜血战收复了多伦。同盟军士气高涨,乘胜进攻,不久将察东各县失地全部收复,察哈尔全省光复。冯玉祥在察省抗日的胜利,使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连日来全国各地抗日组织和团体以及抗日的著名人士纷纷发来电函,热烈祝贺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和察省,并踊跃捐款捐物,进行慰劳。
但是,南京政府和全国人民对待抗日同盟军的态度恰恰相反,同盟军一成立,南京政府就命令冯玉祥立刻将之取消。并接二连三对同盟军进行造谣诬蔑。1933年7月3日,蒋介石从江西南昌给汪精卫发来密电,称:“冯有今日,固早预料,今其赤色旗帜已益鲜明,使中外皆易认识,不为所蔽,则中央处置更易。”
蒋介石最担心冯玉祥和军队接触,更不能容忍冯玉祥竟然和共产党的武装联合抗日。从这个意义上说,冯玉祥是又一次对蒋介石的“倒戈”。这次“倒戈”是抗日救国的行动。
蒋介石为了破坏同盟军,除造谣诬蔑外,主要是收买、分化同盟军的将领,同时对同盟军进行武力镇压。蒋命令国民党北平军分会派庞炳勋、关麟征、冯钦哉部分三路向抗日同盟军围攻。冯玉祥1933年7月10日给李烈钧的电文中大呼:“现我军正进至多伦西、南、北城关附近,与贼肉搏中。宁方……竟公然调兵遣将,将入察攻我。”他呼吁李烈钧在南京“联合三二十正义人士,为我义师主持正义”。何应钦主动与土肥原贤二联络,秘密商定要日、伪军协助夹攻抗日同盟军,以平贺及茂木两旅团联合伪军张海鹏部向察东大举进攻。7月底,何应钦又增调5个师参加“围剿”抗日同盟军。至此,入察之国民党军队已达16个师、15万余人,有铁甲车8列,飞机2队,已达者有18架,并在怀来设有机场。李烈钧和冯友情深厚,把他看到的南京政府的动态悄悄通知冯,指出南京政府真的是准备以武力解决抗日同盟军,劝冯赶快收兵,以保存抗日的实力为要。
冯玉祥率领的同盟军在腹背受敌的艰难情况下,又得到李传来的信息,唯恐察省地盘落入蒋介石、何应钦之手,希望宋哲元回察主政,宋却“表示不愿在抗日倒蒋旗帜下”听冯指挥。经反复协商,结果仍是由宋接收了察省,办理善后。1933年8月7日,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冯辞去总司令职务,于14日悲痛地离开张家口。
从此时起,冯玉祥倾向于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共产党保持了友谊,成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以上,冯玉祥一生有过7次“倒戈”,其中6次有明显的正义性,只有一次是新军阀混战性质的,但客观上却有利于红军和红区的发展。冯最后一次“倒戈”是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违背蒋介石的旨意而实行的国共武装联合抗日。
注释:
① 重庆《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4日。
②冯玉祥:《我的生活》(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③同上书,第12页。
④同上书,第79页。
⑤字鼎臣,山东诸城人,为革命团体“铁血会”成员,滦州起义中牺牲。
⑥冯玉祥:《我的生活》(上),第97页。
⑦刘骥:《滦州起义记实》,《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2期,第53页。
⑧鹿钟麟:《滦州起义的前前后后》,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4页。
⑨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载《辛亥革命(六)》,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34页。
⑩鹿钟麟:《滦州起义的前前后后》,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辑,第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