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当代电影制片人的素质

2018-04-02时继超

视听 2018年2期
关键词:艺术

□ 时继超

一、当代中国制片人的发展

(一)制片人消失:1949—1966

在“十七年电影”时期,文化部在制片厂中建立健全了党委会,确保严格执行党的文艺方针路线。制片主任负责剧组的生产管理和行政工作,相当于后勤部长。国营制片厂里,“制片人”这一概念根本无从谈起,他们的职责被他人承担。政府拨款完成影片拍摄,融资工作不需要单独人员考虑。同时,影片由国家统一放映,所以不需要考虑电影的市场,自然就不需要营销宣传。导演承担了一部分制片人的工作,他对影片的艺术质量全权负责,同时也决定着剧组的人事权利。制片主任承担了一部分电影制片人的工作,他负责电影生产管理,他的工作目标就是辅助导演拍出电影。

(二)制片人员管理混乱:1966—1976

十年浩劫期间,电影制作生产行政化,不计成本、不求回报,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在国营电影厂里,不仅制片人的角色无从谈起,就连承担他们部分职责的人,也不再承担责任。影片的立项、投资、拍摄和放映全部由政府把握,甚至是中央直接领导。影片拍摄资金不受控制,影片人员管理混乱。

(三)电影制片管理面临转型:1977—1992

十年浩劫之后,电影制片管理方面采取厂长负责制和导演中心制。198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迈上新的台阶。电影厂成为企业,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电影厂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银行借贷筹建生产、创造利润、缴纳税金,一改传统财政拨款方式。面临新的市场环境,旧的电影制片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弊端。首先,国营事业单位的身份让制片者习惯了吃“皇粮”,他们没有放下身段自觉从市场中淘金的意识,“等、靠、要”的意识严重。其次,选材上习惯了听从上级指示,脱离观众,不能准确把握观众的心理,缺乏判断市场的能力。最后,电影厂依旧是国家事业单位的属性,机构臃肿、人员冗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阻碍了电影制片的发展。新形势下,传统的电影制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制片工作的组织结构亟待改革。

(四)制片人重回电影人视野:1993—2000

1993年的新规引发了电影发行体制改革,制片公司可以直接将影片售卖到省市级放映单位,制片人重回电影人视野。国营电影厂在内部调整机构,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北影、上影和长影基本上实行二级核算制,总厂下设分厂,分厂独立财务,各自管理资金。独立制片、民营制片公司出现,制片业突破单一化国营电影体制的门槛。当时著名导演滕文骥成立的新世纪公司就一直采用独立制片的模式,一系列电影的成功拍摄使他积累了一套组织精干的班子和成本核算的经营管理经验。但是,此时制片人和导演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导演在团队中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五)制片人中心制萌芽:2001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电影面临海外公司进入和自身开拓海外市场的挑战。电影制作在电影制片公司以外进行,制片公司保持与主要人才的关系。国有电影制片厂出售厂标参与出品,民营公司出资并指派制片人,制片人组建制片团队。民营电影公司通过长期聘用合同或者多个电影项目合同的方式,与知名演员、导演和制片人保持合作。

我国国营影视企业大多数都推行了制片人中心制,如中影集团、长影集团等都开始推行“独立制片人制”。我国急需制片人才。目前我国电影制片业从业人员中,既懂得电影艺术,又懂得电影经营管理的人不足百分之一,领军人物更是凤毛麟角。在大陆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制片人有韩三平、史东明、黄建新、王中军、王中磊、张伟平等20多位影人,在这些人中做过编剧和导演、能够判断和操盘整个电影的不过5人。我国的制片人团队还很稚嫩,人数少,素质参差不齐,对市场敏感度不够。

二、制片人素质要求

作为当代的艺术管理者,电影制片人应当具备的素养有:优良的思想与道德修养,丰富的人文、艺术与科学素质,良好的创新与组织才干,全面的运营与运筹能力。电影制片人既要懂艺术,又要懂市场,是负责统筹全局的复合型人才。

(一)优良的思想与道德修养

坚定的政治立场与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制片人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内涵。电影是精神商品,既要尊重它的商品属性,又要认识到它对教育人民的强大力量。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它是否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清醒的政策与法规意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一切活动都要依法展开,电影生产也不例外。一方面,只有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明确自己的活动范围,时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规范,侵权的行为时有发生。制片人具有清醒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宏观的视野和敏锐的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脚步不断加快,电影产业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制片人要具有多样的民族与地域的知识,掌握的知识面越广泛,发挥的空间也就越大。

(二)丰富的人文、艺术与科学素质

丰富的哲学与人文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深刻把握电影的思想内涵,进而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电影制片人作为高级管理人才,既要把握社会人事的深层规律,又要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

良好的艺术素质。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电影既有视觉艺术元素,又有听觉艺术元素,充分理解电影,需要具备综合艺术素养。目前我国许多成功的制片人有过导演或者编剧的工作经历。韩三平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到峨嵋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期间执导拍摄了《不沉的地平线》《毛泽东的故事》等一系列艺术质量上乘的电影。1998年,韩三平担任制片人,拍了《甲方乙方》,创造出中国电影“贺岁档”的概念。随后,他又担任了《投名状》《赤壁》《建国大业》等一系列影片的制片人,在业界颇有声望。

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电影中的科技元素越来越得到人们地重视。被英国杂志《Empire》评为“世界最伟大的20位导演”之一的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其执导的、由“数字领域”制作特技的影片《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阿凡达》都屡次打破了全球影史票房纪录。

(三)良好的创新与组织才干

创意能力。在电影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创意已经成为了电影创制的核心和灵魂。在一个剧组中,导演要在艺术上具备文化创意的能力,制片人要具备经营创意、管理创意的能力。卡梅隆的影片尽管耗资巨大,但他在制片阶段就能依靠售卖新技术的知识产权收回成本。

组织才干。制片人作为核心领导团队的组织者,应该具备组织、策划与运筹方面的能力。在初期用人方面,要了解选择的导演的性格和擅长拍摄影片的类型。制片人带领整个剧组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全面的运营与运筹能力

懂得经济规律。制片人作为经营管理型的人才,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向,才能透彻了解电影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当下中国电影正处在凤凰涅槃的时期,增速放缓的国产电影市场在逐步走向理性的轨道。看透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制片人才能做到处变不惊。

熟悉市场经营。制片人要熟悉市场基本走向,把握观众的观影心理,才能准确判断投拍影片的市场回报率。同时制片人还要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在影片制作过程中牢牢把握资金动向,从电影项目融资到各个项目的生产支出和成本核算,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电影市场的营销手段也要了然于心。

善于规划运筹。影视剧制片人张纪中在电影选址时,懂得发挥作品对当地旅游业的宣传作用,不但节省了资金,也为当地旅游业创造了财富。张纪中在绍兴新昌拍摄《笑傲江湖》时,把该县的其他著名景点统统作为影片拍摄的外景地,这些拍摄场地后来都逐渐发展为旅游景区。因此,当地政府免除了该片剧组80万元的场租。

1.吴曼芳.电影产业:制片策略与院线运营[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2.刘藩.电影产业经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田川流.艺术管理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