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
2018-04-02刘帆
□ 刘帆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客户端等在全民范围内的普及,使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传播媒体兴起,掀起新一轮信息传播潮流,发挥着信息传播、交流、服务等多元化功能。微信公众平台既是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更是当下媒介环境变革的重要表征,是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既然微信公众平台是基本的信息传播平台,那必然具备传播学基本属性,因此,在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创建上,可从传播学视角予以探究。近年来,高校在信息传播上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大力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为了促使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更好地发挥其传播效果,可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传播学角度进行优化,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
一、传播学视域下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要点
传播学是针对传播行为、传播过程、传播规律等的科学。对于传播过程的研究,传播学先驱拉斯维尔提出“5W”模式,即传播内容的发出者——传播主体,传播活动的血肉——传播内容,传播活动的手段、媒介——传播渠道,传播活动的受众对象——传播对象,传播活动的成功与否——传播效果。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方面可系统阐述传播活动全过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传播方式,要想探究其平台建立效果,应将传播学“5W”融入其中,全方位把握高校微信平台的特点与运行规律。
(一)传播主体权威性
高校作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主体,可发挥其学术优势,强化其在学生群体中作为“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同时真正如“意见领袖”那般与学生平等共处,在微信公众平台中,不再是上下级的控制力,而是以专业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力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这使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更为科学地进行内部管理,同时使大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直观获取信息咨询,强化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传播内容丰富性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血肉与核心,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为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效果,吸引学生群体,在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内容上,应丰富多样,既有专业知识、学术信息,还要有生活服务、思想情感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传播内容的展现方式上,为吸引学生的浏览兴趣,应在纯文字基础上,增加图片、音视频等多元化方式,使碎片化的信息内容更具可读性。此外,通过不断开发完善微信公众平台,可在传播内容上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渠道,编制大篇幅、广泛信息量的内容,促使传播内容实现集成化。
(三)传播渠道多元性
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改变了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传播主体从官方媒体扩大至个人,因此,在传播渠道上也更为多元,传播媒介更为多样,并且受众接收到信息后,还可利用转发、“二次加工”等多元化形式,实现多元传播与分众传播。
(四)传播对象互动性
微信公众平台扩大了传播范围,对于传播对象而言,自主性、选择性更为凸显,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在信息浏览之余可以将浏览后的感想写在内容评论区,与信息传播者实现直接互动。并且受众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信息转发至朋友圈,与自己的朋友进行信息的共享。
(五)传播效果高效评价
一般而言,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很难用对其达到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特别是对传播范围、传播深度、传播影响度等更是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则可通过WIC指数对公众号中传播的内容的阅读数量、点赞数量等进行具体的数据化计量,基于此深入分析传播效果,通观传播趋势,印照传播深度、热度与广度。
二、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具体策略
(一)优化外形设计,吸引受众眼光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应切实针对大学生特点,基于大学生兴趣点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外形设计,从第一印象上吸引学生受众眼光,使学生愿意深入公众平台内部浏览。让学生受众愿意进入其中,是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的开始,为了更好地指引学生受众进行内容浏览,可在微信公众平台外部设置清晰明朗的栏目导航,突出内容特色与高校旨向;尽可能规避以往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在形式上的单一化,在内容上的同质化,基于师生要求建立微信平台,从受众需求出发,使微信公众平台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师生密切相连,切实实现为师生服务,为科研、教学助力,更为深入地激发传播效果。
(二)把握内容优势,激发受众兴趣
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是平台建设的“血肉”,直接关系到平台建设效果,决定传播活动质量。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优质与否,直接关系内容浏览量及平台服务效果。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中,应将内容建设置于突出位置,以优质内容吸引受众、留下受众,着力发布推动原创内容,从“内容的搬运工”转为“内容的生产者”,在内容创作上,以学生喜好为基点,紧密贴合高校教育宗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契合高校教育旨向,突出公众平台的特色性与学术性,增强学生对公众平台的信赖度与好感,确保公众平台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
(三)拓宽推广渠道,实现交互传播
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不仅要为学生推动有价值的内容,更是要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在建立时,应从推广渠道着手,增强微信公众平台的纽带效果,在内容推广与栏目设置上,增设传播者与传播对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譬如关键词回复、内容评论、点赞、转发分享得福利等多样化活动,提高受众在公众号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受众对公众号内容的“二次传播”,实现交互传播,扩大公众平台的传播深度与广度。
(四)利用专业化人力资源保障,实现专业化平台运营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上一般推行“服务号+订阅号”形式,有的学校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上针对性建立“企业号”,在“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的三号并行模式下,需要专业化、规范化运营团队的支持。此外,在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愈发规范、细致的态势下,平台内容愈发专业化、丰富化的诉求下,高校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上应大力组建专业化、规范化团队,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专业化人才形成传播合力,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语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加强师生互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服务效能的重要载体,是深植于师生工作生活之中的传播媒介,因此,在平台建设上,应注重优化平台外形设计,提升平台互动性,丰富平台推广内容,拓展平台推广渠道,组建专业化运营人才,做好传播活动“把关人”,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化保障,促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健康持续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发展。
1.李宇航.高校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23):21-22.
2.邓晓斌.大众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J].青年记者,2017(29):117-118.
3.李剑欣,刘美玉,赵恒.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建设研究——以河北高校为例[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4):93-95.
4.何蒙蒙,郭娟.当前高校官方微信平台运营瓶颈及应对策略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318.